“和合”思想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人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其聯系起來,認為“和合”思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淵源之一。發掘“和合”思想的現實價值,從而既能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既發揮作用,又能對其自身有所補充與完善,也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現實需要。
一、傳統“和合”思想
(一)“和合”思想的淵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和合”思想是中華文明在歷史積淀中堅持不懈的基本色調,也是中華民族從一而終地恪守信念。以和諧為核心的“和合”思想,滲透在社會倫理觀念,道德與文化中,甚至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也深受影響。它強調人需要與自然、社會在動態制衡中和諧統一,蘊含著和平共處、和生萬物的思想[1]。
儒學認為“和”是人文精神的核心。《論語·學而篇》也曾點明這一實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引申來講,“禮”的作用,在于和諧之道;先王的政權統治策略,也在于和諧這一要素。一切政治措施和規范條例的制定,目的都在于社會層面的和諧統一。《論語·子路》中也有“和合”思想的體現:“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僅承認各個事物存在根本的差異性,又接納不同事物的區別,使其交相輝映,博采眾長,最終實現事物整體的和諧統一,萬物有序。“和合”思想不僅在對于個人的修養培育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對于治理國家,制定發展方略,構建和諧社會也具有不可忽視的當代意義[2]。
(二)“和合”思想的內涵
第一,“和合”是事物產生、發展的前提基礎,萬事萬物都在沖突與融合中產生或者消亡。“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如果不同事物實現了彼此和諧,那么世間的萬事萬物都能生長發育,但假如各種事物完全類同,世界就不能繼續存在發展了。由此可見,新事物的產生與繁榮需要不同條件和特質的存在要素相互交匯結合,互相影響,只有單一條件,沒有差別與對立就不會有新事物的產生與發展,所以“和合”是新事物產生的基本條件。
第二,“和合”不僅指的是一種和諧自在的狀態,也包括沖突與對立,“和合”不是單一的閉環,是開放的、動態的大環境。“和合”意味著允許多元事物存在,沒有多元性也就沒有和合可言。在融合中產生沖突,在沖突中實現融合。沖突后的融合使原本事物得到提煉,使事物得以進一步升華[3]。
(三)“和合”思想的特征
1.天人合一,追求和諧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是莊子在《齊物論》中的智慧總結。這里特別強調用平等的觀念思考我們周圍的環境。陰陽五行說也是古人用來解釋事物發展起源、社會元素構成還有事物運動、變化以及發展規律的一套系統模式。它強調的也是各個要素之間都存在相生相克,“和合”狀態才能育萬物。除此之外,天人合一也表明了人與天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一方面人的一切生存活動,都要從自然界進行開采,發掘,人要對自然心懷感恩,另一方面如果人對自然界不加節制的索求,濫用,也會遭到自然界,也就是“天”對人的反噬,人也最終會自食惡果,所以人也必須對自然心懷敬畏。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是“和合”思想的最終歸宿。
2.身心一體,養心樂道
人是高級動物,但人又區別于動物,是因為人還具有社會屬性,以及基于思維的道德理性。《朱文公文集·答張欽夫》中也對此進行了解答:“心為身之主宰,心又存于身,身心相分相合”。人的心靈與身體是融為一體的,心靈不能離開身體而獨立存在,同理,身體也不能離開心靈而成為行尸走肉。而且身心狀態是互相影響的,如果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存在問題,勢必會使這個人的精力欠佳,心態消極,或導致心理問題;如果一個人的心靈狀況存在問題,也可能導致人消沉麻木,食欲減退,對外界活動喪失興趣,最終對身體狀況造成不良影響[4]。
對于如何解決人的身心沖突,儒家一直講求“養心”和“樂道”相結合。孟子認為“君子四端”,而這四端之心,人皆有之,只是部分人的本心被世俗生活自我的私欲、新奇事物的誘惑等蒙蔽而不自知,因此要通過“養心”的途徑,去除自己的欲望,才能讓自己的本心顯現。只有減少除了滿足人的基本生活條件之外的不合理欲望,抵制住誘惑,才能讓人的身心和諧。
3.仁愛孝悌,民生為本
《說文解字》中指出:“仁,親也,從人從二”。這句話點明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正所謂“仁者,人也”。“仁”就是人作為人的基本要求,如果一個人做不到仁愛,那站在儒家學派的觀點來看,他就不能稱之為人[5]。
孔子認為,孝悌是仁之本。如果一個人在家里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家庭環境和樂順遂,那這個人對于自己的領導階層也會進退得當,把握得住分寸。在家養成的孝悌之愛是一個人在外行事的根本。一個人只有先對自己的親人有仁愛,才有可能跟陌生人友好相處。
在治國理政中實施仁者愛人的思想,就是要以“仁政”治國。統治者要愛民如子,以高尚的品格、高標準的道德,令人俯首稱臣的威信以及出眾的治國能力來使民眾信服,絕不是動用武力手段,采取武力鎮壓的方式鞏固統治。仁政的理想狀態是民為邦本,人民是國家政權存續的根本所在,沒有人民的支持與擁護,這個城邦就不可能會長期穩固,只有仁政愛民,藏富于民,以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中心,統治者及其政權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擁護。
二、“和合”思想的現實價值
傳統“和合”思想與現代社會所倡導的“和諧”具有相似性以及內在統一性,先是重視人自身的身心和諧,然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以及人與自然界的和諧共生。“和合”思想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累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現代觀念,激發傳統“和合”思想的現代活力,才能更好的指導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一)“天人合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天人合一”思想是古人應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智慧結晶,也是人文精神的內核。主要強調人與自然相互依賴性,人不能獨立于自然界而存在,人從自然索取,又維護自然。所以既要心中有敬畏,又要心上有感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取之有時,用之有節,不斷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增強生態環保意識,樹立正確的生態觀,才能更好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二)“仁者愛人”,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道德準則
“仁愛”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概念,也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典范,更是當代社會處理人際關系的優秀指導。中華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被尊為禮儀之邦,就是因為“仁愛”思想在社會交際中深入人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要身體力行“仁愛”的道德環境,在全社會范圍內促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從而促使個人在社會中得到良好熏陶。總而言之,“仁者愛人”思想是中國古代社會所倡導的良好風尚,在當今社會,當前環境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過程中也同樣適用[6]。
(三)“民為邦本”,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傳統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是鞏固封建專制統治,而一系列民生的措施都是統治者為了政權穩定、鞏固統治、安撫民心而頒布的。民眾只能是被統治的階級,服從于統治階級。但是我們將“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和國家的未來發展方向及奮斗目標,所以一系列的民本政策,都必須首先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維護人民地位,最終實現人民的幸福發展。
(四)“中庸之道”,妥善處理各群體關系
自古以來,中庸一直被公認是最妥善處理關系的方式,“中”代表著中立,中和,代表著不偏不倚,中間態度。中庸之道的有效運用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有著舉重若輕的作用。除此之外,中庸的內核及本質都在強調把握好事物的尺度與方向,均衡的處理問題,最終得到本質和諧。在當今社會,利益群體增多并且多元化,矛盾也不斷增加。矛盾如何處理影響著整個社會能否安定有序。因此,合理運用“中庸之道”,建立公平公正的處理機制才能激發社會大眾的積極主動性,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美好。
參考文獻:
[1]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
[2]徐鴻武,謝建平.和合之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3]習近平.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J].前線,2019(6):4-8.
[4]徐克謙.中國傳統思想與文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楊慶存.孔子“和”文化思想及現代啟示[J].北京大學學報,2009(2):143-148.
[6]程惠哲.中華和文化的當代應用[J].人民論壇,2015(13):24-27.
作者簡介:孟昕怡(1997-),女,漢族,河北省唐山市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