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亞楠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近幾年的社會熱點,各種因心理問題發生的事件給教育行業敲響警鐘,提高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對于職業院校來說,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關系到學生的正常生活與學習,同時對學生的職業規劃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能為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提供重要支持與幫助。本文就心理健康教育對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發展的意義出發,提出優化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逐漸增加,同時對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漸升高,職場中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只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實現自身的長久發展目標。職業院校作為培養專業型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為社會培養出大量的優質人才。但由于外界環境越來越復雜,使職業院校學生受到影響心理逐漸發生轉變,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對學生今后的工作及生活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職業院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的抗壓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
一、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一)教學課程設置缺乏創新
職業院校在推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時,對教學目標的設定較為合理,但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不佳。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正面引導,幫助學生消除各種負面情緒,降低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提高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很多職業院校在開展心理教育時卻沒有對具體的實施方案進行設計,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沒有得到體現。與此同時,因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視,導致相應的課程數量較少,并且課程的設置流程化嚴重,教師通常是對心理健康知識進行講解,被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進行針對性教學與引導,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沒有因課程而得到改善,失去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二)職業院校學生思想認知不足
職業院校的學生年齡都相對較小,基本上都沒有成年,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對心理造成傷害,并且叛逆情緒較為嚴重,給教師及家長的教育帶來阻礙。在這一階段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正面積極引導十分重要。職業院校的學生因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能力較差,心理壓力較大,導致他們經常用消極的態度看待各種問題,長此以往心理問題就會逐漸突出,給學生的發展帶來嚴重影響。學生在進入職業院校后,因自信心不足對學習目標及發展規劃的重視度不足,難以將注意力投放在學習中,并且人際交往能力也不高,很多學生都會與同學發生矛盾到無法和解的地步,這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帶來的問題。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全面的認知,忽視對自己心理問題的改進,導致學生的抗壓能力及關懷他人的情感難以得到提升及培養,對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有著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二、心理健康教育對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發展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抵御挫折的能力
職業院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都會針對學生的抗壓能力進行重點教育。學生在學習及今后的工作中避免不了各種挫折,如果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夠,就會因挫折而產生退縮行為,嚴重的會給心理帶來傷害,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對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進行鍛煉與提升,讓學生能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及工作中的壓力與挫折,在有困難時不會退縮,把握住各種機遇,形成向上發展的動力,所有職業院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
(二)提高職業院校學生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是學生職業發展中的重要關鍵,只有學生真正認識到自身的能力、了解自身的需求,才能夠對自身未來的職業規范做出理性的判斷[1]。結合職業院校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很多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第一個難關就是求職,但求職階段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學生都會面臨求職受挫的情況,如果心理脆弱,就會產生“懷才不遇”的心理,對求職的看法逐漸偏激。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對自己的水平沒有準確的認知,往往存在對自己定位過高的情況。在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后,學生能對自己進行客觀全面的評估,找到自己在學習中及其他方面存在的不足,進而明確自己的真實需求,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給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提升職業院校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是學生實現與人建立良好溝通途徑的重要基礎,不僅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積極影響,同時還能為學生今后在職場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實現對人際圈層的構建,給職業發展提供有效支撐。職業院校的學生在進入企業后,工作環境與學校的環境存在差異,人際交往相對復雜,學生如果不具備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很容易在工作中出現差錯,與其他員工之間產生矛盾,從而影響學生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能讓學生從積極的角度看待人際交往,增強與人交往的信心,讓學生迅速融入到新的工作環境中,正確處理與他人之間的摩擦,避免事態向嚴重化方向發展。
(四)培養職業院校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
綜合型技術人才是當前社會急需的人才,職業院校在培養人才方面也要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同時還要讓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遵守職業操守。心理健康教育在塑造學生職業道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讓學生建立良好的心態,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事業觀以及人生觀,通過對學生的觀念進行正確引導,讓學生能對職業規劃及發展更加重視,明確職業發展需要。從而提升自己的思想覺悟,明確崗位職責,遵循職業道德,提高職業修養,體現崗位的價值。這樣會提升企業領導對自身發展的重視,獲得珍貴的發展機會,讓自身的發展得到同步提升。
三、提升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
職業院校的課程首先要從教育部的指示出發,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工作[2]。首先,學校領導要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學習及工作產生的影響。職業院校要增加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資源投入,聘請具備專業心理知識及教育能力的教師,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及水平。其次,要加強對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宣傳,通過校園公共平臺,定期推送相關文章,提高學生對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視,從而積極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最后是要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隊伍建設,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掌握最新的教育手段,提升教育效果,并且具備跟隨時代發展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調整與創新的能力,讓學生能在良好的心理支持下實現職業發展目標。
(二)優化課程設置
職業院校要想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打下基礎,就需要重視心理健康課程的構建[3]。首先,學校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況對心理教育課程的數量進行調整,增加課程數量,保證教師能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落實,避免教育內容過于籠統教學敷衍的情況,讓教師擁有充足的時間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深入教育。其次,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的職業規劃進行結合,結合學生的職業需求開展符合學生發展的心理健康課程,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切實保障。最后教師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交流機制,通過現代化的信息交流平臺,對學生的心理變化及需求進行及時了解與滿足,緩解學生心理壓力,并且在與教師的溝通中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為推動學生職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三)創新教育模式
在傳統的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在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過于重視理論的說教,這不僅無法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會對這門課程產生抵觸[4]。因此,教師要對教育模式進行創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構建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電影,如《海洋天堂》,講述的就一位身患肝癌的父親,照顧自己孤獨癥兒子的故事。學生對觀看電影的興趣比較高,能快速進入到教學情境中。學生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通過對電影匯總蘊含的心理健康的相關內容進行了解,在電影氛圍的感染下,讓學生對自己的心理健康更加重視。
四、總結
縱觀全文,我國抑郁癥患者的數量逐年攀升,并且患者的年齡都相對年輕,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職業院校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提高學生抵御挫折的能力、提高學生自我認知、提升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幫助學生實現良好的職業發展目標。學校可以通過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優化課程設置以及創新教育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為學生奠定良好的職業發展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孟星.淺談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研究,2019(10):40-41.
[2]周長虹.淺析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改進對策[J].知識文庫,2019(11):143-144.
[3]關琳,范小燕.新媒體環境對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及策略分析[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9(3):44-48,107.
[4]李海燕.淺析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資訊,2011(3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