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霞
工匠精神主要是指工匠們對從事職業的敬畏和熱愛,精益求精的態度,專注執著的精神,以及不斷創新的意識。工匠精神也越來越得到更多人的贊賞和推廣,在不同的職業中都需要工匠精神的傳播,不僅是對工匠個人的職業素養的提升,同時也是帶動整個行業進步發展。因此作為職業教育的中職學校,在進行職業技能培養的同時更需要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傳輸,讓學生不光具有職業技能,更加具備職業精神才能的從事本職業。
從工匠精神出現在政府報告中開始,這個詞語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中,也得到越來越多行業的認可和推行。作為職業技能教育的中職學校,工匠精神更應該得到注重,應該給學生樹立一個認真敬業的工作態度,并且引導鼓勵學生進行創新發展,讓學生在學習階段就認識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這對學生日后步入工作崗位來說更加有利,能夠受到企業的重視,同時也提升了學校教育的品質[1]。
一、工匠精神的含義和作用
工匠精神不只是一種精神,體現的是一個職業人對職業的熱愛和認真,只有愛一行才能更好地做一行,職業對于他們而言不單單只是掙錢的工具,而更多的是職業的認真態度,對工作的負責,細致入微,融入工匠精神的工作打造出來的產品,都是具備高品質的一流產品。因此在培養汽車工藝人才時,除了職業技術的學習,職業精神,創新意識也不可忽視,這也需要更好地融入工匠精神的教學[2]。
二、基于產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汽車專業工匠精神的培養策略
(一)與產業對接,建立實習基地
基于“產教深度融合”的教學理念,建立了化工生產技術研發所和實習基地,著眼于探索促進高職院校和化工企業之間達成合作雙贏的“產教深度融合”教學模式,這種新型的高等教育教學模式建設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趨勢之一。如高職院校在“產教深度融合”的辦學理念指導引領下,結合目前我國各個相關本科專業的管理職業資格等級認定專業標準,積極與汽車專業領域內外的各個相關本科專業及各行業、并且與一些汽車企業、汽車維修保養企業達成共同開展合作,建立一批完全符合各類企業內部用人崗位要求的企業實習基地,讓學生通過實踐來加強自己對于汽車方面的了解和認識,在實踐中領會工匠精神的價值。
(二)改變人才培養模式,符合產教深度融合政策
高職院校正在大力探索和積極推廣“任務驅動式”等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來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如推進和落實職業教育“雙證書”培養制度,將同等學歷學位文憑與國家職業資格考試證書培養雙證有機緊密結合,能夠有效地幫助解決和有效改善我國高職院校教育基礎理論課中普遍存在的學生比重太多、教育特點不鮮明等現實問題,提升在校學生的專業知識綜合運用和其他專業理論技術水平。
(三)建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傳統的本科課程教學考核和本科學業造價評估指導機制較多地只是著眼于培養學生對書面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對于培養學生自身實際操作應用能力的課程考核和學業評估屬于指導教育,尤其特別多的是對于專業性和實際操作應用功能更強的高職院校本科專業學位課程,僅靠這種傳統的書面和專業終結性的課程考核不能真正得到實現這是學校對于培養學生自身專業技能的一個全方位綜合考核。
三、總結
產教深度融合時代背景下的高等學校教育實踐尤其重要,由于我國高職院校教育的實踐目前已被廣泛認可,屬于我國教育領域一項比較全新的課題研究內容,基于目前我國產教深度融合的課題研究主要聚焦于宏觀政策及其體制機構建設等方面,并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陳紀偉.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徑的研究:以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教論壇,2018(11):128-132.
[2]徐銘杰.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養路徑研究[J].黑龍江科學,2020,11(7):88-89.
課題項目:2021年度山東省職業教育研究項目《“產教融合”下高職英語專業人才工匠精神的培養路徑》階段性成果(編號21SVE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