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過學校的教育,學生不僅要具備關鍵能力,而且要具備優秀的品格。關鍵能力主要體現在知識素養層面,而優秀的品格范圍較廣,一般來說包括個人的基本素養以及家國情懷等。兩者的教育同等重要,但在當前,隨著教師教學方式的創新,難以實現整個班級學生的培養和管理,所以家庭和學校應該相互協作,共同培育學生。家庭教育對學生影響同等重要,只有家校共育才能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針對家校共育模式提出了幾點有效的措施,希望能夠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
學生核心素養的建立,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這兩方面的教育都缺一不可,教師和家長都應該承擔著必要的責任。家校共育能夠充分調動學校以及家庭的力量,培養學生知識素養以及人格品質。在協同培養模式下,學校和家庭都應該竭盡所能,相互配合,遇到問題積極解決,不能逃避問題。
一、家校共育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首先,共育的方向應該明確,為了學生現階段以及未來更好的發展。因此需要保證對學生教育的高效性。而教育的高效性需要全面融合學校資源以及家庭資源,將融合后的資源集中在學生的培養層面,確保資源的高效吸收與利用;其次,共育的主體應該明確,學生是共育的主體。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的教育,都應該把學生作為培養的主體,學生的健康發展是教育的最終目標[1];第三,共育應該加強實踐,以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為基礎。教學實踐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知識素養以及人格品質的培養,社會實踐主要是家庭在平時的生活中加強對學生人格魅力以及家國情懷的培養;第四,共育應該保證系統性的原則,促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融合。共育的系統性要保證共育理念的一致性、共育形式的一致性以及共育途徑的一致性,只有這樣才能齊頭并進,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共育的有效策略
首先,家長與教師相互理解,促進共育關系建立。當前,很多教師經常在反映學生問題時強調家長難溝通問題,而家長在面對孩子成績時往往質疑教師的能力和責任心[2]。這種形式不利于構建和諧的家校共育體系,因此教師和家長應該盡可能的放下以往的觀念,相互理解。在教師層面,應該理解家長工作繁忙,確實難以顧及孩子學習的全過程,適當進行提醒即可。而家長應該理解教師的教學任務重,不能對每個學生都能保證時刻叮囑、面面俱到。只有家長和教師相互理解才能促進良好共育關系的建立。
其次,家校共同舉辦社會活動,培養學生“日行一善”。所謂“善”是指在家校共建的活動中,教師和家長應該加強學生人格素養的提升,讓他們在生活中有禮貌、遵守交通規則、尊老愛幼、幫助他們、有愛心、有孝心、有責任心等。人格素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所以教師和家長應該從傳統的應試教育體系中掙脫開來,不能把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一個人沒有責任心即使有能力也難以保證會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
第三,加強家長之間合作交流。在每個班級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難發現,部分家長對于孩子教育具有良好的心得。在這種條件下,教師可以鼓勵這部分優秀的家長在班級群定期分享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如孩子叛逆時,自己是如何處理的?孩子遇到問題無助急躁時又是如何處理的。這些問題是很多家長教育過程中的共性問題,所以通過這種經驗分享,其他家長可以向成功的家長進行取經,最終將良好家庭教育策略進行推廣。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協調家長之間的關系,將不同的家長意見和教育方式進行匯總,以便實現信息的共享。
三、總結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學校以及家庭的教育,核心素養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知識素養,同時要具備優秀的品格。因此,學校和家庭應該積極的加強合作,采用共育的培養模式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
參考文獻:
[1]何惠萍.淺談核心素養下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徑[J].讀與寫(上,下旬),2019(31):32.
[2]陳興志.新時代父母在家校共育中應具備的核心素養[J].科學咨詢,2018(26):1.
課題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一般課題《學校對家庭教育指導有效性策略研究》中期研究成果(編號:GS[2019]GHB0445)。
作者簡介:張景鈺(1999-),女,漢族,甘肅會寧人,二級教師,小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