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舒
農歷四月,麥穗尚青,正是北方小麥揚花灌漿的關鍵時刻,而一顆為中國小麥殫精竭慮80余年的心臟卻永遠停止了跳動。
自1939年投身育種,莊巧生將近百年光陰都付與麥田。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干事屈冬玉發來唁電:“世紀耕耘,麥香華夏。莊戶人家,麥翁千古!”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這樣感嘆:“(這)是我國農業科技界的重大損失,同時我們也失去了一位老前輩、好學者、好老師。”
1916年,莊巧生出生于福建省閩侯縣的一個貧寒農家。他勤奮好學,1935年考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學農學院,所修課程幾乎門門成績優異。23歲大學畢業,他先來到貴州,后又輾轉多地,并赴美進修,開啟了與小麥育種的情緣。1946年秋,莊巧生被派到北平農事試驗場工作,這里后來成為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前身)的重要組建基礎,自此,他潛心育種半個多世紀。
小麥生長有其周期,用傳統方法在田間育成一個新種往往需要8~10年,而一旦研究失敗,則可能十幾年的光陰就浪費了,可謂投入大見效慢且過程枯燥,但莊巧生從沒有“挪窩”。他積極探索改進育種方法,牽頭主持“六五”“七五”和“八五”全國小麥攻關課題,眼光始終緊盯著的是新中國農業生產一線的需要——數十年間,針對華北平原的氣候特點和生產需要,他先后主持育成“華北187”“北京8號”“北京10號”“豐抗2號”“豐抗8號”等四批共20多個高產抗病早熟冬小麥新品種。
細數這些新種,“北京8號”是20世紀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華北平原的主栽品種之一,年最大種植面積約2000萬畝;“北京10號”曾在山西和河北廣為種植;以“豐抗8號”為代表的“豐抗號”系列品種,20世紀80年代在北部冬麥區大面積推廣長達十余年,年種植面積約占當時該區小麥面積的40%;近20年,他又指導育成“中麥175”“中麥895”等10個優質新品種……20世紀50年代至今,他的團隊育成的小麥新品種累計推廣已達約4億畝。
成就不只在麥田,莊巧生勤于總結育種經驗,主編(譯)或參編(譯)專著十多部,對提高我國作物育種理論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協助金善寶院士完成的《中國小麥學》是一部融合國內外小麥科技新進展的專著,是我國作物科學發展歷程的一個重要標志。21世紀初,在《中國小麥品種及其系譜》的基礎上,他主持編寫《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為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末小麥育種實踐、技術成就和生產發展的進程留下了歷史記載,并附錄20世紀前半葉開創小麥改良工作時的簡略情況,在國內外尚屬少見。
2018年,已年過百歲的莊巧生正式退休,但他始終放不下的還是麥田。
在一次采訪中,他向記者說:“直到現在,我心里想做、該做、能做而沒有做或做好的事情實在很多、很多,但歲數不饒人。你知道嗎?我每天最想去的地方就是麥田!我想念麥田!”
而今,麥香澤被華夏,他的身影終化作麥浪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