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本身的特點和教學目標的要求,結合學生自身的學習情況,在尊重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之上把教學內容加以生活化,以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開展教學。本文就以人教版《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綜合探究《正確對待金錢》教學為例進行具體分析。
一、背景分析
作為一線老師,除了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和挖掘學生的創新思維,巧妙的將課堂引入學生的生活之外,還需要思考如何實現學科素養和德育教育落地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解決也一定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把德育教育的種子深埋到生活的泥土里,才能開出最美的道德之花。
二、案例描述
課題:正確對待金錢(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綜合探究)
1.提出材料及探究問題
材料一:古人說:“有錢能使鬼推磨?!?/p>
有人說:“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哲學家說:“金錢是一個債主,借你一刻鐘的歡悅,讓你付出一世不幸。”
史學家說:“道德是永存的,而財富每天都在更換主人?!?/p>
探究問題:評析以上觀點。金錢是什么?是魔鬼還是天使?我們如何對待金錢?
學生小組合作發言1:金錢就是我們學過的貨幣,就是用來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我們組認為商品是魔鬼還是天使在于人們如何看待它,如果能夠好好利用金錢,金錢就能夠為我們造福就是天使,如果利用不好金錢也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危害就是魔鬼。我們應該正確的對待金錢,不能認為有了金錢就有了一切,也不能視金錢如糞土,要學會用自己的合法勞動去獲得金錢。
學生小組合作發言2:……
材料二:
1.拿破侖曾擁有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東西—榮耀、權力、財富,他卻說:“我這一生從來沒有過一天快樂的日子”。
2.挪威劇作家易卜生說過:“錢能買來食物卻買不來食欲;錢能買來藥品,卻買不來健康;錢能買來熟人,卻買不來朋友;錢能帶來奉承卻帶不來信賴……”
探究問題:錢能做什么?錢不能做什么?
學生小組合作發言1:有錢能讓我們順利的讀完書,能讓我們吃得飽穿得暖,能讓我們更好的享受物質生活…。但是我們認為錢也不是萬能的,錢能讓我們交得起學費但不能幫我們考出好的成績,有錢可以使我們享受物質生活但是代替不了精神上的富足……
學生小組合作發言2:……
材料三:
1.新聞視頻《婁底男子回收廢品途中撿錢包拾金不昧物還原主成美談》
2.新聞資料:“貴州籍“90”后團伙持刀搶劫數起,10嫌犯被拘”
探究問題:金錢應該如何獲得?什么是取之有道?為什么要取之有道?
學生小組合作發言1:我們組認為我們應該用合法的方式也就是自己的辛勤勞動來獲得金錢?!熬訍圬斎≈械馈蔽覀兝斫鉃榫酉矏劢疱X應該用合法的適合自己的方式來獲得,不占便宜不取不義之財。
學生小組合作發言2:……
材料四:觀看2018《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盧永根教授事跡。盧永根,中科院院士、作物遺傳學家。他以“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的愛國情懷獻身于農業教育和科研事業,為我國農業的教育和發展做出了貢獻。2017年3月,盧永根教授在夫人的攙扶下來到銀行,將十多個存折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賬戶,盧永根夫婦一共捐出8809446元,這是她們畢生的積蓄,學校用這筆款設立了教育基金,用于獎勵貧困學生與優秀青年教師。盧永根沒有將財產留給唯一的女兒,他說:“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后的貢獻?!北R永根的秘書趙杏娟說:“錢都是老兩口一點一點省下來的,對扶貧和教育,兩位老人卻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錢?!?/p>
探究問題:1.在盧永根教授看來,錢應當怎么用?用到什么地方?2.你的零花錢應該怎么花?
學生小組合作發言1:我們組的觀點是:在盧永根教授看來平時節約用錢是為了把錢用到更有意義的地方,用在幫助別人方面金錢會更有價值。我們組一致認為,我們的零花錢都是父母辛勤工作得來的,日后我們用零花錢也應該盡量節約,把錢用在學習和幫助別人的上面,用在更加有意義和有益處的上面。
學生小組合作發言2:……
三、案例分析
能否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對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極為重要的。本案例以4組材料為依托設計問題層層深入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
第一組問題:評析對金錢的不同論調。金錢是什么?是魔鬼還是天使?我們如何對待金錢?這個問題的設置既檢測了學生對之前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情況,又培養了學生用全面的觀點分析問題的思維和能力,使學生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得出我們既要肯定金錢的作用也不能崇拜金錢。
第二組問題:引用了拿破侖和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觀點引出問題錢能做什么?錢不能做什么?通過對這個問題的分析學生能夠很容易得出金錢不是萬能的,在我們周圍還有很多東西是金錢買不來的比如:親情、友情和愛情等,從而使學生從內心里深感這些偉大情感的珍貴,這便實現了德育教育能夠真正的落地。
第三組問題:金錢應該如何獲得?什么是取之有道?為什么要取之有道?通過對兩則對比鮮明的新聞材料的分析使學生明白“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如果“取之無道”不僅要受到道德上的譴責也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這就使政治學科素養—法治意識即增強青少年的法制意識,積極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嚴守道德底線,維護公平正義,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能夠落實到實處。
在三組問題的鋪墊之下進一步運用《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盧永根教授的事跡讓學生思考:在盧永根教授看來,錢應當怎么用?用到什么地方?你的零花錢應該怎么花?引導學生得出正確對待金錢還要“用之有益”,從而真正落實“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案例反思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一堂合格的政治課不再只是局限于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識記,也不再局限于老師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通過什么樣的教學過程,而在于教師能否在課堂上運用學生熟悉的案例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能力,最后能夠使所學的知識內化成為其素養。
總之,學科素養和德育教育的最終實現,要求教師做好課堂教學設計,把課堂的主體還給學生,立足學生生活實際,選取學生身邊的案例,設置貼切的議題和探究問題,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實踐、小組合作探究等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生對知識進行建構,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科素養落實到實處,提高思政課德育效果。
作者信息:王加龍,男(1978.3-),穿青人,貴州納雍人,本科,政治高級教師;
研究方向:教育科研、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