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玉 吳高 屈書靜 王冰
摘要:物理知識與生活、社會和科技發展密切相關,學以致用是學習物理的基本原則。教學中通過創設物理情境,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設計生活化作業等有效措施幫助初中生建立起物理與生活的聯系,學會將物理知識情景化,物理情景生活化,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聯系生活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生;物理知識;聯系生活
物理知識與生活、社會和科技發展密切相關,學以致用是學習物理的基本原則,也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近幾年的中考物理都很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用學生熟悉的現象、事物創設問題情景,考查學生對物理知識本質的認知度、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分析歷年學生答題情況,發現學生在實際情景中,將生活問題和所學物理知識結合起來分析的意識薄弱,不會將生活場景轉化為物理模型。對文字敘述較長題目,無法很快檢索出有效的解題信息,構建清晰的物理模型,不能靈活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來提高學生學習物理聯系生活的能力勢在必行。
一、立足課堂,結合生活情境,將物理知識生活化
課堂教學中以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情景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課堂聽課效率,使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在進行物理概念、規律的教學時,通過生活情景的感性認識來輔助講解,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并且可以將知識遷移到相似的生活場景中,無形中使學生學會將物理知識生活化。在學習《壓強》時,教師用視頻《刀山釘床》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產生心靈上的震撼,提高課堂專注力。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實驗時,用兩端橫截面積不同的鉛筆進行實驗,讓學生體會到壓力作用效果的不同,然后圖片展示生活中類似的情景:駱駝的腳掌很大,可以在沙漠中行走自如;蚊子的口器很細,可以扎破人的皮膚等。學習《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用《夢里水鄉》的背景音樂將學生帶入到輕松自在的氛圍中,以此引導學生思考:我們聽到的聲音是如何傳播進入人耳的?在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時,用刻度尺、橡皮筋等物品進行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去分析歸納找到答案。
二、開展科學探究,滲透科研意識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將知識消化運用,為實際的生產、生活服務,所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是必需的、迫切的。在平時的教學中,通過開展學科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方法的運用、科學態度和責任感。在模型制作和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建構物理模型的意識,幫助學生理解生活中常見物體的工作原理,拉近物理和生活的聯系。
通過“土電話”模型的制作及探究,讓學生切身體會固體傳聲的效果,對比聲音在棉線、鐵絲、銅絲等材料中傳播的效果,以及細線松緊程度不同對聲音傳播的影響。在制作溫度計模型時,讓學生結合溫度計的原理嘗試標出溫度計刻度,探究提高溫度計精確度的方法。小孔成像是根據光的直線傳播制成的,照相機是根據凸透鏡成縮小實像規律制成的。由于兩者的成像有許多相似之處,在活動設計時將其放置在一起進行比較,提高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通過畫光路圖,培養學生構建物理模型的意識。
三、作業設計生活化,理論聯系實際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申和補充,是學生鞏固課堂知識的重要途徑[1]。通過作業練習,使學生的知識向廣度和深度發展,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2]。生活化的作業是學生將所學知識用于實踐的一座橋梁,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發學生的潛能,而且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3]。作業的設計以學生的生活經歷為背景,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現象,提煉物理知識,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分析問題能力。學生完成實踐作業的過程,是思考問題的過程,也是對所學知識復習和應用的過程。
1.生活化的小實驗作業
物理知識在生活中處處可見,生活情景在物理學習中也頻繁出現。在學習新課時,作業中的很多問題都是以生活情境為題材,考查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知識辨別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簡單的題目學生很容易應付,對于復雜的問題,理論的分析解釋可能不能充分將問題解決。就題論題的方式用生活物品進行實驗,還原題目中出現的場景,在一定程度可以幫助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現象背后的原因,有效的建立生活和物理的聯系。這種借助實驗來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實驗觀察能力,而且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靈活,解題方法更加多樣化,效果遠大于教師課堂上理論分析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答案。
2.生活化的新課鞏固作業
一節課上,教師按照教材編排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但由于受到課時容量和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不可能將所有類型的問題、所有與物理有關的生活現象都面面俱到,很多情況下教師都是單純的理論講解,沒有將物理知識生活化、情景化。生活化的作業是課堂內容很好的補充和拓展,學生在新課學習之后及時通過生活化的作業進行鞏固再強化,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有很好的幫助作用。
3.生活化的科普類作業
教學中在向學生講授物理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拓寬學生的視野,介紹物理知識在更廣泛領域的應用。例如,教材中的“科學世界”或者“科學、技術、社會”等欄目,引導學生關注科技前沿、社會熱點。另一方面,適當布置一些科普類的閱讀性作業,在學生間開展“科普講座大比拼”活動,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在閱讀的過程中增加了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和知識的應用能力。這種方式既補充了課堂教學知識,又使學生鞏固了學習內容,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聯系。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學生應用能力的提升,這種能力是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后在生活中的外在表現。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注重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將課堂教學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才能有效地加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生活體驗,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和應用。
參考文獻:
[1]黃佳雯.初中物理生活化作業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 2019年
[2][蘇]蘇霍巧林斯基,趙瑋等譯.和青年校長的談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9.
[3]郭元聰.小儀語文生活化作業的作用[J].漢字文化,2017(13):27-28F7F8A21B-9E1C-47AE-BBCB-C48400AF1B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