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婷
在小學中段統編版古詩詞教學階段,若能立足于兒童經驗開展教學工作,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在此之上,本文簡要分析了古詩詞教學內涵,經由貼近生活組織調研、回顧生活汲取經驗、指導生活促進理解策略,實現小學生優質成長。
一、古詩詞教學的內涵
古詩詞一直都是教育領域中的關鍵部分,也是華夏文明發展的重要產物。在小學教育期間,若能積極開展古詩詞教學,既能為小學生提供明確的文化傳承渠道,又能使其在文化精神刺激下擁有人文修養。早在兩千多年前,屈原就曾以離騷體詩歌,傳遞家國情懷,告誡人們要熱愛故土。而后形成的唐詩、宋詞、明代古詩,均為后代世人傳遞著一份精神。古詩詞言語簡明,內容豐富,包含的情感真切。若教師能夠立足兒童經驗講好古詩詞,可對小學生語言表達及其思維能力的提升產生深遠影響。
二、立足于兒童經驗的小學中段統編版古詩詞教學策略
(一)貼近生活組織調研
小學生因其年齡偏小,故而在語言理解與情感體會上多有不足,若一味以教材經驗開展教學,易加大學習難度。尤其對于以簡短語句形成的古詩詞而言,學生經驗將成為古詩詞教學中重要的輔助力量。教師應當在課前,對學生的生活閱歷實施調研,由此積累教學資源,使其有針對性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1]。
以李白“早發白帝城”為例,作為一首抒情詩,講述了李白被赦免后欣喜的心情。此時,教師可在課前,引導學生描述往日生活中使其極度歡喜的開心事件,而后由教師匯總,從中找到共鳴點,并在課堂教學中,借助學生的真實體驗,使其真切感知李白創作詩句時的心境。如“輕舟已過萬重山”,映射著學生現實生活中自駕游時林木的掠過,體現出一份輕快、興奮的情感,繼而在學生的生活經驗融合下,加深學生對詩句的印象。從情感視角出發,遠比直接背誦詩句更加輕松。
(二)回顧生活汲取經驗
在課堂上,教師更需要注重學生生活經驗的有效回顧,使其將原本單調的生活經歷,轉化為生活經驗,進而在汲取生活經驗過程中提升個人的鑒賞力、審美能力。
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例,作為一首以思親情懷為核心的古詩詞,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以學生對父母、長輩的思念之情為基礎,使其從詩句朗誦中摻入個人情感。尤其對于留守兒童或者父母外出務工的學生,他們的思鄉情懷更容易成為課堂教學資源。所謂的回顧生活,是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引下,對往日生活體驗進行深化。王維在詩句中體現的是對故鄉兄弟的思念。而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則是他們對老家親人的一種渴望團圓的思緒。在情感交換中,學生對于古詩詞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刻,使之陷入回憶中汲取經驗,成為一種學習動力。
(三)指導生活促進理解
生活經驗在古詩詞教育中的應用,是小學生從經驗到體驗過渡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應從對學生生活方面的指導上,促使小學生能夠對古詩詞形成全新的理解,最終為小學生實踐能力的培育帶來助力。
如在“大林寺桃花”中,白居易曾在大林寺桃花晚開的場景中表達自己的惜春情懷。而教師也可以從學生的旅游經驗中,指導學生對大林寺桃花遲開原因的探索。正如春天桃花盛開,夏季桃花凋零。但對于“冰冰背”景區以及山麓地區,依舊有著桃花未謝場景,從而在此類生活經驗參考下,對植物與山勢高度、氣溫的關系進行分析,并就大林寺位于廬山1100米以上海拔高度的事實加以考證,源于氣溫垂直因素,最終造就名詩的誕生。
三、總結
小學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踐行教學目標,能夠有效改善教學現狀。據此,應從貼近生活、回顧生活、指導生活等方面著手,繼而輔助小學生善于轉換經驗,提高古詩詞認知水平。
參考文獻:
[1]黃妹芳.立足生本,張揚個性:基于低年級兒童經驗的言語實踐策略探究[J].新作文,2021(18):4-5.
課題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立足兒童經驗的小學中段統編版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編號:GS[2021]GHB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