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迎輝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為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提供的政策上的指導,體現了以學生為本,著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教育方針。雙減政策的實施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接觸自然,接觸社會的時間,怎樣利用好課外時間,布置各種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性作業成為老師們思考的新問題。
各個國家(地區)的教育中,都非常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其目標是適應社會當代背景,培養符合新世紀要求的創新人才,注重培養中小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和本領。日本“綜合學習時間”的課程目標主要包括學生獨立生活能力的提高,思維方式的更新以及良好習慣態度的培養;在德國,“自由學習”的課程目標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提高主動性,培養創新精神和能力。以色列教育中,小學基本采用放養式教學,反而讓學生多玩,上各種社會實踐課,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一、社會實踐性作業的設計目標
布置社會實踐作業在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有力途徑。通過打造社會性、生活化、體驗性的作業內容,為學生提供多種親身體驗的機會,培養學生的生存自理能力和社會認知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提升社會責任意識;其次,培育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索發現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使學生逐步認識自然、社會和自我的統一性,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心理素質,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二、社會實踐性作業的內容設計
由于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甚至各個城市之間有著明顯的差異性,因此社會實踐性作業的具體內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目的的布置,下面表格中列舉了一些典型的社會實踐性作業案例,僅供參考和借鑒。
三、社會實踐性作業的實施過程
社會實踐性作業完成的過程中,既有來自學校、教師的支持,也有來自家長的積極配合,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發揮好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校外活動場所的作用。家長學校或網上家庭教育指導平臺,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成才觀,精準分析學生發展需求,著眼于學生的終生發展,鍛煉學生各種實踐能力。
在思想達成統一之后,社會實踐性作業的完成需要進行系統的組織和計劃。首先,學生完成社會實踐性作業過程中,要制定完善的安全保障計劃。學生的安全是最重要的,例如:交通安全、財物安全、投宿安全、旅途交友安全、野外安全等等,除了對學生進行指導,還要制定緊急補救措施,做到行動有條不紊。其次,學生社會實踐性作業的完成要有具體的實施步驟。社會實踐性作業不是游戲、玩樂,有教育目的在其中,不論哪一種實踐類作業,都應該認真的按部就班進行。大致可以是“確定主題——問題導引——活動計劃——活動實施——活動評議”這樣一個實施過程。
四、社會實踐性作業
設計社會實踐性作業的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進入到社會中參與真實的實踐工作,令學生對生活知識、對社會生存環境、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產生更加真實、立體、更具辯證性的認知和理解。因此,要保障社會實踐作業不流于形式,育人“確有實效”。基于此,要制定一套針對“社會實踐作業育人成效”的評價機制,從而用評價體系穩健改進社會實踐性作業的質量。
(一)制定分數測評規則和節點。例如,學生完成社會實踐作業中的評判,如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科學性的邏輯思維能力等。隨后,發放相應的評價量表,制定具體的評分標準,問卷簡潔明了,便于學生自評和他評。
(二)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機制,不能只強調結果,要在學生參與實踐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采集分析和記錄。
(三)回收評價量表,對具體數據進行處理。對具體的數據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就可以良好地獲得科學、客觀的評價結果,最終再根據結果所顯示出的問題,對社會實踐性作業育人的具體模式進行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