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蘭
目的:采用經典點探測范式分析狀態焦慮對威脅刺激注意偏向的影響,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方法:招募某所大學大學生42名,采用斯皮爾伯格狀態-特質焦慮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的狀態焦慮分量表,對42名被試的狀態焦慮水平進行測量。實驗刺激是威脅性詞匯和中性詞匯,考察狀態焦慮對威脅刺激注意偏向的影響。結果:①狀態焦慮個體對威脅詞匯的反應時低于對中性詞匯的反應時,被試對出現在威脅詞匯位置的探測點反應快于中性詞位置出現的探測點。②狀態焦慮與注意卷入之間存在正相關,而狀態焦慮與注意脫離之間存在負相關,但是均不顯著。結論:狀態焦慮個體對威脅詞匯反應時快于中性詞匯,表現出對威脅詞匯產生注意偏向。
狀態焦慮是一種短暫的情緒狀態,它是由認知的憂慮和自主情感成分共同組成,而且狀態焦慮的水平取決于個人和一種緊張的環境。在1971年Watson等人就以恐懼病人的焦慮為被試研究個體在面對不同刺激時的生理反饋,結果發現個體對不同的刺激信息存在偏差[1]。之后在1986年Macleod等人又以廣泛性焦慮為樣本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這類個體也會出現一些注意偏向的特點。而且MacLeod等人還采用點探測范式研究發現,當探測點出現在威脅刺激剛出現的位置,焦慮患者可以更快的對探測點做出反應[2-3]。從Stroop范式和點探測任務的研究結果發現,有關焦慮注意力偏向的轉向是由威脅材料的初始定向。
一、方法
(一)被試
從某大學大學生中隨機抽取42名學生為抽樣樣本,采用斯皮爾伯格等人編制的狀態-特質焦慮問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中的狀態焦慮問卷部分進行測評。其中男生16名,平均年齡21±1.095歲;女生26名,女生平均年齡20.73±0.962歲。加本實驗被試裸眼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沒有色盲或者色弱。實驗前告知被試簽署知情同意書。
(二)工具
1.調查問卷
采用Spielberger的狀態-特質焦慮量表(STAI)中的狀態焦慮問卷部分來測量被試的焦慮水平。狀態焦慮量表主要是用來測量被試某一時間段或者某一時刻或環境的恐懼、緊張等情感的體驗與感受。作為一種評價受測者應激狀況下的焦慮狀態。狀態焦慮問卷共20個項目,四點計分制,其中一半為負性情緒項目,另一半為正性情緒項目。以焦慮量表做校標,校標關聯效度為0.29(P<0.01),重測信度為0.89(P<0.01)。
2.實驗材料
詞語材料選前人評定的實驗詞匯庫,分別為15個中性詞匯(如房間)和15個考試威脅性詞匯(如考試)。把這兩類詞匯通過制圖軟件統一制作成圖片,詞匯為宋體2號加粗、黑色,背景為白色,詞匯間距3厘米。
3.實驗設計
實驗采用二因素被試內實驗設計,自變量分別是狀態焦慮和詞匯類型(中性刺激、威脅刺激)。因變量為威脅刺激反應時間。
(三)實驗程序
實驗采用點探測范式(Dot probe),共包含2個部分,其中一個為練習階段(包括12個trial),另一個為正式實驗階段(包括60個trial)。每個trial的詞匯是威脅詞匯和中性詞匯,每種類型的詞匯在每個trial中出現一次,出現的順序隨機。每個trial中的實驗流程依次包括:首先在電腦屏幕中間出現一個符號“+”總時長為500ms,要求被試將符號“+”維持在兩眼間距的中點處;隨后在屏幕中間會出現一對詞匯,要求被試認真看詞匯,詞匯呈現的時間為1000毫秒,詞對呈現1000ms后消失;最后在出現過詞語的兩個位置中某一位置出現探測刺激,探測刺激是字符“>”或者“<”。要求被試按相應鍵反應,被試發現探測刺激既快又準確的反應。讓被試坐于距計算機屏幕60厘米處,講解完流程后先進入實驗,實驗持續的時間約為12分鐘,首先是練習實驗,練習實驗結束,被試準確理解實驗后進入正式實驗階段。
(四)統計分析
實驗數據采用SPSS Statistics 17.0進行處理。在對被試的反應時數據進行正式的統計分析之前,刪除了被試按鍵反應出錯的trials以及反應時在兩個標準差以外的抽樣數據,最后得到41名有效的被試數據。被刪除的trails小于10%。被試在辨別任務的反應準確率均高達90%,參考以往相關的文獻中,不具備比較意義,因此在本研究中,反應時是本研究的唯一因變量。
二、結果
(一)反應時分析
表1所示,個體對威脅詞匯的反應時低于對中性詞匯的反應時,說明被試對出現在威脅詞匯位置的探測點反應快于中性詞位置出現的探測點。
(二)狀態焦慮與注意卷入、注意脫離的相關分析
表2所示,對狀態焦慮問卷得分進行統計,男生比女生的得分略要高一點,說明男生比女生焦慮程度高一些,但是總體焦慮程度沒有偏高趨向。
表3所示,對狀態焦慮與注意卷入及注意脫離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狀態焦慮與注意卷入之間存在正相關,而狀態焦慮與注意脫離之間存在負相關,但是均不顯著。
三、討論
本實驗采用經典點探測范式,探究狀態焦慮個體對威脅刺激注意偏向的影響,從注意卷入和注意脫離分別分析狀態焦慮個體對威脅刺激注意偏向的影響。
經典的點探測辨別任務,探測點出現在與靶刺激相同的位置條件稱為一致條件,出現在與靶刺激位置不同的條件稱為不一致。所遵循的原則是:某視覺區域的刺激把被試的大部分注意吸引時,則表現出被試對該區域的探測點的反應時要短于遠離該區域的探測點反應時長。本次實驗結果發現,狀態焦慮個體對威脅詞匯位置出現的靶刺激反應時快于中性詞位置出現的靶刺激。從認知圖示理論得出,認知結構作為認知圖示的一種表現形式,認知結構對認知加工具有指導作用,對信息的注意、理解與記憶起著決定作用。而焦慮個體的認知圖示更多地傾向于威脅信息,所以狀態焦慮個體對威脅詞匯的反應時要快于中性詞匯的反應時,說明狀態焦慮者對威脅性詞匯格外敏感,當被試對威脅性詞匯所吸引時,就會表現出對威脅刺激的注意偏向,本次研究結果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一致。Fox等人研究以憤怒或者威脅的面部表情作為刺激材料,發現威脅表情明顯快于中性表情,而且威脅表情的反應時間更短[4-5]。
本研究相關性分析發現,狀態焦慮與注意卷入之間存在正相關,而狀態焦慮與注意脫離之間存在負相關,但是均不顯著,這一點支持本研究的假設。狀態焦慮與注意卷入呈正相關,即狀態焦慮程度越高,個體更容易對威脅刺激產生注意卷入。而狀態焦慮與注意脫離呈負相關,即狀態焦慮程度越高,個體更加困難對威脅刺激的脫離。注意卷入是在最初的定向中,被試對出現威脅詞匯的探測點所吸引,從而產生了注意偏向。注意脫離是被試受到威脅刺激相關的影響,使得被試注意解除的能力降低,個體停留在非威脅刺激的時間過長,從而也產生了注意偏向。
參考文獻:
[1]J.P,Watson,and,etal.Relevant and irrelevant fear in flooding-A crossover study of phobic patients[J].Behavior Therapy,1971(3):275-295.
[2]MacLeod C,Mathews A&Tata P.Attentional Bias in the Emotional Disorder[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86(1):15-20.
[3]陳順森,唐丹虹.考試焦慮對錯誤記憶的影響[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9(1):46-53.
[4]高鑫,周仁來,李思瑤.高特質焦慮情緒大學生對威脅刺激的選擇性注意抑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3):288~291.
[5]Fox E,Lester V,Russo R,etal.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Are Angry Faces Detected More Efficiently[J].Cognition and Emotion,2000(1):61-92.B9ECAC5A-1889-4DFA-AF0A-BDF4BBE34E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