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銘驛
摘要:改革開放以后, 1980年在全國體工會上, 國家體委強調“普及與提高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在不同時期, 不同地區、單位, 在工作上可以并且應當有所側重,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沒有重點”, 提出側重抓“提高”1984年在全國體育發展戰略、體育改革會議上正式啟動了“奧運會戰略”, 我國逐步確立了優先發展競技體育的重點發展戰略, 自此以后, 體育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延續至今的“舉國體制”。競技體育發展的舉國體制促進我國競技體育成績在短期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較好地完成了特定時期為國爭光、提振民族士氣、凝聚民心的任務, 尤其是2008年, 我們在實現舉辦奧運會夢想的同時,實現了奧運金牌之巔的歷史成績。然而,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競技體育發展的“舉國體制”卻飽受詬病, 一些學者認為是競技體育舉國體制限制了競技體育發展的空間, 威脅到了競技體育發展的可持續性,。也有學者從公共產品的角度, 認為競技體育不是公共產品卻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資源, 且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本文將談論筆者將站在運動員的角度對舉國體制的利弊開展的小小的思路和探討。
1 舉國體制概念
1.1 概念
舉國體制是指以國家利益作為最高目標,國家體育管理機構在全國范圍內調動相關資源和力量,國家負擔經費來配置優秀的教練員和軟硬件設施,集中選拔、培養、訓練有天賦的優秀體育運動員參加奧運會等國際體育賽事,在比賽中與他國競爭,爭取優異比賽成績、打破記錄、奪取金牌的體育體制。
2 舉國體制對運動員發展的優勢
2.1國家政策支持
舉國體制是指以國家利益作為最高目標,所以國家的體育管理機構在全國范圍內調動相關資源。體育對國人來說是接觸的比較晚的,知道清末中國人才開始接觸近代體育。大部分中國人接觸體育得建國以后。體育活動,首先是社會活動,其次得有場地,再次得有器材,最后還得有人員。這些歸結到一起就是得有資源。國家把資源集中起來,訓練出一批人,引起大眾的興趣,才能讓國民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有明星才會有更多人愿意參與。所以大家會發現建國初期全運會辦的特別勤,那可不是閑的沒事做,而是要引起大家關注,引起大家興趣,激起大家熱情。提高明星運動員社會價值,使更多家庭愿意將自己的孩子往專業運動員方面培養,使得國家后備力量充足。
2.2運動員不用擔心生活問題
區別于國外的運動員“兼職”“散養”的培養方式,我國把運動員的培養更加趨向于職業化的培養。運動員運動成績到達一定的水平后,便可以無需考慮家庭生存壓力問題。在運動隊會有編制并且每月會有工資,甚至可以補貼家用。并且在運動隊吃住都有專業的營養師、體能師負責,運動裝備等都由國家補款發放,所以運動員在役期間是沒有什么需要花錢或者經濟上的壓力。這樣運動員的能力與成績自然可以得到有力保證,在大賽中爭金優勢也更大。運動員在服役期間衣食無憂,可以集中全部精力投入訓練,不必擔心任何生活問題。
2.3專業團隊保障
舉國體制下,國家會不斷培養專業的訓練、科研、康復團隊,為競技體育提供全面的智力支持。這使得運動員的訓練可以科學的進行,最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競技能力。
2.4改變命運的上升渠道
競技體育作為窮人重要的上升通道,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如此的。有很多家庭條件一般或者貧窮的運動員通過競技體育作為通道,在自己的努力下改變命運的比比皆是。普遍來看,山區、農村的孩子們,身體素質普遍優于腦力,這不是歧視,一來他們從小干農活、參加體力勞動,有良好的基礎,二來他們的父母文化水平程度都不高,農村教育資源也非常匱乏,根本無法在應試考試中與城市的孩子們一較高下。因此,“舉國體制”為他們提供了一條可供選擇的上升渠道??v使數量非常稀少,但意義不容忽視。所以說,競技體育依然只是為很少數的底層人民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機會,而“舉國體制”可以將這種機會擴大化,
3 舉國體制對運動員發展的弊端
3.1殘酷的競技體育
舉國體制,對于運動員的弊端是容易被忽略的,舉國體制下,所有有運動理想的年輕運動員,就像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夠實現夢想、為國爭金奪銀的,但是進入國家隊核心運動員的就那么幾個,還有成千上萬的被他們深愛的體育項目淘汰、卻又錯失了最佳學習時期的運動員。他們的童年全都奉獻給了他們愛的項目,但他們被淘汰后,卻得不到教育與生活的補償與保障。導致運動員普遍文化水平較低,社會會有歧視的眼光看待他們。
3.2退役運動員安置問題
面對我國巨大的人口壓力,退役后就業安置就更是難上加難。那些因傷病、年齡而退役的運動員們面對著眾多的崗位競爭要比他們爭奪冠軍更艱難。運動員們退役后本身就業渠道就狹窄,而一些社會化程度低、社會基礎薄弱的運動項目如:田徑、舉重、柔道、射擊等項目就業安置比那些社會化程度高的項目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網球等項目難度大一些。而那些社會化程度低的體育項目又是我們國家“奧運計劃”中的優勢項目,參加的運動員也不在少數,這也為退役安置問題增加了難度。由于我國培養運動員的機制是從小就開始進行技能選拔訓練,不重視文化知識的培養。因此便造成運動員們從小就進行刻苦的體育鍛煉,為了取得好成績教練員比較重視運動員們的體育訓練,多數都采取封閉式訓練,很少與外界接觸。因此運動動員也就把所有精力放在刻苦訓練上,忽視了文化知識的學習。只重視訓練忽視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只會使他們和同齡人差距拉的更大。他們退役后知識水平和同齡人相比明顯不足,這就造成文化素質低,成為就業難的一個方面。
3.3“金牌至上”思想
舉國體制下的金牌至上思想,對運動員的壓力陡然增加。每一塊獎牌都是有重量的,雖然倫敦奧運會的銅牌只值3英鎊,但是,價值大于價格。它象征著運動員幾十年如一日的奮斗,它是對運動員成績的肯定,是對運動員所崇尚的奧林匹克精神的褒獎,是運動員為國家掙得的榮譽。每一塊獎牌都應得到掌聲,每一個敢于站在賽場上的運動員都應得到尊重。08劉翔退賽時的陣陣罵聲,12喻丹獲得銅牌后的默默無聞,都是金牌至上思想對國民思想腐化。這樣的價值觀,不僅僅使輿論導向違背了奧運會本來倡導的精神,也使這些運動員的心靈收到了傷害。
4 小結
在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的新使命下, 很多學者提出堅持和完善舉國體制,在運動員的角度,舉國體制本身是沒有對錯之分。運動員是政策是“受害者”,同樣也是政策的受益者,我認為當務之急是推進實現更優化的“新舉國體制”,揚長避短使得我國的體育發展更加茁壯的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