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瑩
摘 要:由于很多的語文課堂上,教師的引領有其形而無其實,所以在平常的教學中不斷嘗試各種有效引領的方法:問題點撥引領;情境設置引領;學生思維停頓時,教師以退求進引領;課堂脫離軌道時,教師借助積極面引領;學生出現思維火花時,教師把握精彩引領。
關鍵詞:語文課堂? 有效引領;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在課改的口號聲中,許多教師自然地在課堂上注重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看成是學生學習的一個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但是,審視當前的課堂,我們不無憂慮地看到,在相當多的課堂上,教師的引領作用發揮得還不到位,相當一部分教師還存在著認識上和操作上的誤區,教師的引領只有其“形”,而無其“實”。
所以為了不任憑課堂上閃現的智慧火花自生自滅,在我們的平常教學中,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1、問題點撥引領
在教學中,教師始終要有一種問題觀。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適時解決課堂中隨機生成的有價值新問題。
例1:《雷雨》一文的教學
課堂上,我讓學生自由談論人物形象,大家對周樸園對魯侍萍是否有真感情特別有興趣。
生:“我認為沒感情,不然他不會那么無情。”
生:“我認為有感情,不然他不會保留這以前的東西和生活習慣。”
生:“你們說的不對。根本就沒有道理。”
……
除了這些最直觀的東西,職高的學生說不出太多內容,但雙方爭論快要成爭吵了。于是我出馬了:
“當時的社會環境與小說中的人物情感有否關聯呢?”
“雙方家庭關系又存在著什么樣的聯系呢?”
這之后的討論大家顯得理性而成熟了,同學懂得深入思考這個問題了,盡管最后并沒有一個所謂的正確定論,但是至少每個同學在這樣的討論中都有了全新的體驗,對人物有了新的認識。
2、情境設置引領
通過設計師生、生生對話的情境,以一種敞開的方式去面對學生,以一種角色消解的方式走進學生,從而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例2:在教《林黛玉進賈府》一文講到典型環境時,筆者創設了師生對話情境,啟發學生理解小說中的環境描寫作用:首先讓學生品讀了文中有關描寫“賈府大門”、“榮禧堂”的文字,又讓學生觀看了有關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了“賈府大門”、“榮禧堂”等地方的豪華,顯貴,接著我便說道:“多么豪華的外婆家呀,幼小的林黛玉從此將在這里生活,如果你是林黛玉來到這樣的地方你會有什么感受呢?你會喜歡這樣的地方嗎?”“為什么作者要把“賈府大門”、“榮禧堂”寫的那么詳細呢?”這一情境的創設,一方面再現了課文情境,一方面使學生體悟出了小說環境描寫的作用等等。
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學會傾聽、學會接受、學會欣賞,從而實現知識、能力和情感的交流。
3、學生思維停頓時,教師以退求進引領
例3:上《故都的秋》一文時剛好秋意正濃,我想這真是個好時機,準備讓學生寫一篇有關秋的文章,于是我精心準備了一個作文教案。但學生對作文的排斥令我很意外,于是放下教案本,說:“那你們想不想到外面去感受一下秋天呢?”這下大家的精神一下就出來了,“但老師有一個條件,就是出去的時候,大家必須眼睛多看看,耳朵多聽聽,腦子多想想。”“沒問題!”大家的回答很是爽快,于是這堂本該在教室安靜作文的課大家便在學校對面的山上熱鬧的度過了,令我欣慰的是,第二天,43本作文本一本不落的全上交了。
在教學中,有時候老師的“退步”是另一種方式的“進步”,懂得以退求進許多時候都可以給你帶來更多的收獲。
4、課堂脫離軌道時,教師借助積極面引領
職高的學生有時候是惟恐天下不亂,最好在上課時候出現意外的事件,當課堂出現了與教學內容完全無關,課前根本無法預設的突發事件時,可借助其積極有效的一面,為促進課堂生成服務。實施這一策略,要求教師有耐心,有寬容心,還要掌握必要的評價語言藝術。
例4:學生正津津有味地品讀《我的空中樓閣》時,突然從窗外飛進一只蜜蜂,頓時,教室里一片嘈雜聲,有的同學用書擋面,有的直往課桌方向躲避,有的女同學甚至尖叫起來。面對此情此景,我提高嗓門正色地說:同學們,剛才你們把空中樓閣讀得實在太美了,瞧,把窗外的蜜蜂也吸引到“我們的樓閣”中來了呢?愿意通過齊讀讓這小蜜蜂也分享這美麗樓閣嗎?學生半信半疑地看著我,但畢竟又回到了文本的朗讀中,讀著讀著眼神越來越專注,似乎忘記了蜜蜂在頭頂上可能對他們構成威脅的擔憂,原本不愿讀書的學生,此刻竟然入情入境地品讀著。
在教學中,時常可以碰到這樣突發的狀況,這些小插曲如果教師不去注意,也不會很大的影響,但如果處理好了,卻能成為突破教學難點的有效手段,成就無法預見的精彩。
5、學生出現思維火花時,教師把握精彩引領
例5:有一次我安排一次課外閱讀,學的內容是《香菱學詩》一文,我的問題設置如下:分兩組找尋課文中香菱“苦學”以及老師(黛玉)“善教”的語句。組內交流之后開始全班呈現,當學生回答黛玉“善教”的其中一點是“明確指出陸放翁的詩句不能學”時,馬上有學生說:“為什么不能學,我感覺陸放翁的詩句好著呢。”教學程序突然在這里阻塞,這雖只是一個學生的聲音,但我并沒有忽略,及時抓住這個突破口,把學生拋過來的“球”又踢給學生,請他們暢所欲言,有的說“在那個朝代女人不能參政,而陸放翁的詩多半涉及到國家時政,所以不能學”;有的說“黛玉她們寫詩的內容都是與兒女情長有關的,與陸放翁的詩風不符,學了也啟示不大”;有個學生較心細,她從文本中發現了答案,說香菱所看的那首陸放翁的詩本來就是戲作,因是“戲作”,就代表是隨手寫就,可鑒賞性不強。
如果老師沒能認真對待,做好引領,智慧火花就不能深入延伸。雖然語文課程的及時生成和課堂的開放確實會影響某些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進度的進程,但這并不影響學生的整體發展,因為學習過程已經存在,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主動性已經發生了變化。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是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教師要提高課堂應變能力,時刻關注并及時捕捉課堂上師生、生生互動中產生的有探究價值的新信息、新問題,并能在亮點處引領,在冷場處引領,在迷茫處引領,在錯誤處引領,把師生互動和探索引向縱深,使課堂產生新的思維碰撞和交鋒,從而有所發現,有所拓展,有所創新,促進教學的不斷生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