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利霞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深入,閱讀教學不再是之前死記硬背的狀態,同時閱讀也不單單只承接預熱劇院文學作品的分析學習任務,它還擔起了學生人文主義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責任。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采取正確的閱讀方式,帶領學生進行閱讀課實踐,本篇文章就是針對德育和閱讀的問題及策略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高中;閱讀教學;德育滲透
引言
自中國教育改革以及新課標改革以來,德育成為一個教育界的新話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討論和研究。高中階段是閱讀教育的關鍵階段。它起著連接的作用。因此高中教育就成為德育所研究、實踐、發揮作用的主要陣地。新課標標準指出,學校要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以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閱讀課在學生思想成長中起著關鍵作用。這就要求著教師不僅僅能做好閱讀這一課程內容的知識傳授,還要肩負起培養學生道德和思想方面的責任。于是,道德教育需要學校和教師的重視。為了閱讀教育的發展、學校教育的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閱讀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必須重新規定。
一、德育滲透閱讀中的意義
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和關鍵。在我國教育發展過程中,德育是其他教育的首要任務。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成為國家和社會的重點關注問題,其中德育也是眾多教育目的中的首要問題。高中生處于一個思想不再像小學生一樣單純、但心智和思維還沒有健全的特殊階段,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還沒有形成。因此思想很容易被不正之風所誤導,在此階段如果教師不能通過閱讀在潛移默化下對學生予以正確領導,學生的認知判斷很容易出現問題,最終將影響學生個人未來的發展以及社會氛圍的建設。閱讀是承接高中人文素質培養的關鍵環節,因此把德育貫穿到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在閱讀中滲透道德教育,學生可以認識到肩負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認識到自身全面發展的重要性,認識到勇于探索、開拓進取的品質對自己、家庭乃至社會的重要性。
二、教師對自己的要求不嚴格
在學校里,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工作的向導和領導者,也是學生日常行為的楷模。教師在開展教學以及課堂下面,自己的行為活動、言談舉止都會反應出自己思想道德的水平。一些平時不注重的行為習慣肯定會對學生的認知產生影響,輕則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重則帶給學生不好的行為和思想示范,使得對學生的德育質量大大下降。不難發現,當前學校仍然存在著一些不敬業愛崗的行為,有的教師仍然會出現遲到、缺課等現象。從表面上看,這與閱讀課堂教學幾乎沒有關系。事實上,它不僅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而且導致學生在閱讀課堂上缺乏主動性。
三、高中閱讀教學與德育教育有機融合
1.分析閱讀中人物形象糾正自身行為
在閱讀教學中,文學作品中會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正面人物可以讓學生以此為例進行學習和模仿,負面人物可以警告學生,讓學生糾正自己的言行。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進行鑒別和分析,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受到思想的洗禮。比如,在《燭之武退秦師》一課閱讀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分析燭之武的人物形象,學生們指出其深明大義,在強秦面前機智果敢,不卑不亢,不計個人得失來為為國家安危著想,學生們對其義無反顧赴敵營的自信和勇氣所折服。教師充分利用這種情況,列舉中國歷史上的杰出人物,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達到德育的效果。
2.以讀促寫,促進學生學思結合
在閱讀學習過程中,學生受到了各種思想文化知識的碰撞,潛意識中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將思維活動書寫下來,形成可視化的文字材料,能讓學生們直觀的對自己的思想品德進行直觀的自評,促進學生自查自省。例如,教師每天帶領學生們關注國內新聞,閱讀各大報紙上針對熱點話題進行評論的內容,以議題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討論“餐飲過程中的浪費現象”,“學生當中攀比行為”,“圖書館中書籍隨意擺放行為”等,在小組討論或辯論中提高意識,讓學生寫下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進行寫作訓練,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進行思想教育。
3.開展多種主題的閱讀活動,進行思想熏陶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列出了以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等多種主題課外閱讀清單,讓學生們有目的性的進行課外閱讀,能讓學生們在各種課外閱讀書籍中受到思想的洗禮。為了調動學生們閱讀的興趣,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中開展各種讀書報告會、讀書辯論會,讀書沙龍活動等讓學生們結合課外閱讀的內容暢談讀書的體會,抓住先哲思想家垂下來的精神文化藤蔓,讓學生在一系列閱讀活動中把優秀的思想轉化為自己成長的一部分。
四、德育的滲透策略
1.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德育不僅是學生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體現,也是對教師思想內涵和工作能力的考察。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有效保證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于是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閱讀,是進行德育的一個關鍵環節。例如,在《拿來主義》一課的學習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主動先閱讀,探究里面的思想,并作出總結。然后和教師的分析做比較,兩者對主旨不同的理解進行討論,整個過程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如果可以,與課堂上持有不同觀點的學生展開辯論。同樣,教師應該在整個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從而提高德育水平和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進行任務教學法
目前,我國高中的教學方法仍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聽力為輔。在新課標以及新的教育目標下,教師可以探究新的教學方法,任務教學法。即在學習一篇文章的時候,不是以教師講解為主而是以學生自主探索和分組探索為主,教師講解為輔。在日常課堂上,教師安排任務,是同學先自己閱讀思考并做分析,然后進行小組內講解。其中有意見不同的觀點也會在小組討論和講解中做到磨合,最終確定出一個組內講解方案。最后各組在在課堂生講解由教師進行輔助講解、點評,把教師的課堂備課內容穿插進去。共同完成閱讀課不僅培養學生獨立探究和思考的學習習慣,還培養學生合作組織的能力,將德育融入到日常教學的全過程中。
結束語
閱讀的德育滲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這需要學校教師長期的實踐和探索。教師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針對班級學生的情況引導閱讀,制定學習方案,力求使學生養成一個好習慣,提升學校德育教學,使得學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婷婷. 高中教學中“立德樹人”的實施與優化[D].重慶三峽學院,2019.
[2]張麗. 高中語文學科德育的敘事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4.
[3]李小康. 高中閱讀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藝術[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