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 要:在互聯網+教育飛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對教育教學的方法、手段、結構和理念產生了一個巨大的影響。如何通過某種有效手段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了教育領域面臨的巨大挑戰。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包括創造信息化教學環境、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建立專家教師團隊、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教學資源庫、改變課堂教學結構等。只有環境、模式、資源、角色等有效協調并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作用,才能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中更好地找到機會。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學模式;深度融合;課堂教學結構
一、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背景
21世紀以來,以計算機和網絡通信為標志的信息技術在人們生活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同時也推動各方面生產力發展。然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并不顯著,它只是技術、手段和方法的應用。 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培養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方面,信息技術成為了可有可無的、錦上添花的,而不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喬布斯曾提出--“為什么信息技術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教育的影響小的令人感到吃驚!”。通過對信息技術應用的經驗和教訓進行認真總結,要想看到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產生巨大影響,就需要改變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結構,而不是簡單的修修補補。
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倡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全面深度融合,是希望找到一種全新的、能夠實現教育信息化宏偉目標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即解決長期以來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成效不顯著的問題,即能夠實現“教學模式”和“教學結構”的根本變革的方法和途徑。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現狀
(一)教師對“融合”的認識存在偏差
對我區3000多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有45% 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是通過信息技術推動課堂教學結構和模式的深刻變化,為學生學習和發展提供一個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強大的學習工具;而55%的老師認為,課件、白板、一體機等多媒體設備在課堂上的運用就是深度融合。所以大多數人對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認識較片面。
(二)教師對課堂上使用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畏懼心理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首先需要我們各學科教師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如何進行有機整合。因為有的教師對于信息技術本身和多媒體設施認識淺、不了解;有的教師由于信息化使用技能的欠缺,加上操作過程中多媒體突發事件的發生,在思想上產生畏懼心理。因以上情形從而導致很多教師不愿用,不敢用。
三、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質
(一)“深度融合”與“整合”的區別
所謂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整合”,只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簡單地應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完成教育教學,并不需要去改變課堂教學結構。而“深度融合”是真正觸及教育體系的結構性變革,而不只是多媒體的簡單應用和改進教學方法。可見,“深度融合”的實質與傳統的“整合”理念根本區別在于是否需要改變教育系統的結構。
(二)“深度融合”的本質
教育體系包含多個組成部分,但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就是學校的教育體系。既然學校教育體系是整個教育體系的主體和核心,那么學校教育體系的結構性變化的關鍵和主要內容就是學校課堂教學體系的結構性變化。
學校進行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基本要義就是要實現學生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變革,而“課堂教學組織結構的變革”又是指什么呢?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是指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到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有效改變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實現以自主、探空、合作、創新為特征的,既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新型教學方式,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從而使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
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與方法
(一)實現“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體系的主體和核心,而學校教育體系又是整個教育體系的主體和核心。因此,實施整個“教育體系結構性變革”的基本思路,就是實施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就應該是對課堂教學結構進行變革。
就學校課堂而言,這種結構性的改變的具體內容是將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教學結構,轉變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并在這種教學結構下有效發揮信息技術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提升課堂效率,創新教學模式,改變教學結構,從根本上實現信息技術對課堂的優化作用和輔助功能。
(二)實現“深度融合”的基本方法
1.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信息化教學環境。魚峰區累計投入1500多萬用于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全區現有中小學44所(含教學點),按照中學500M,小學300M寬帶專線標準接入,校園寬帶網絡實現全覆蓋,為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提供了網絡保障;全區各中小學共有班級826個,所有班級均配備了交互式電子白板或交互式一體機,實現了在“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學常態。強大的硬件基礎,為我區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2.多渠道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素養。一是開展信息化應用培訓,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魚峰區采取集中培訓、校本培訓、線上培訓、線下實踐等多種培訓方式,組織我區教師參加各級各類的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實現人均一輪培訓,教師信息素養有效提高,能較好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二是通過多種賽事,提升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課堂教學的能力。魚峰區每年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比賽活動,以賽事促進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提升。
3、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創新教學模式。要想利用信息技術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和模式的創新,有效的教學設計才是關鍵。因此,在不同學科教學中,應采用能夠實現課堂教學結構變化的、創新的“教學模式”。魚峰區借助55個名師工作坊,借助信息技術支撐,豐富教研形式,提高教師課堂教學創新能力。同時引進名校資源平臺,轉變教授方式,讓老師用更多的時間去指導學生,促進課堂教學結構的轉變。
五、結語
總之,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需要我們從根本上改變教師教學理念,提升教師信息素養,改變課堂教學結構。BB7D4E62-6762-4BC7-8E81-78BB1F00A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