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是孩子面對的第一個環境,幸福美滿的家庭是孩子終生身心健康的基礎。但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家庭結構的不斷變化,離異家庭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無論是完整的家庭還是離異的家庭,相信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樣的。所以,如何通過探望權來建立和孩子的連接以及正確表達愛至關重要。
探望權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條第一款“離婚后,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之規定,探望權的權利主體只針對未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母一方,而探望權的主要義務主體就是直接撫養的一方,這里所說的義務,包括負有不妨礙對方行使探望權的消極不作為義務,還包括協助對方、提供方便等義務。
每對夫妻婚姻的破裂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孩子遭受的無辜傷害卻是一樣的。如果說破裂的婚姻已經給孩子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傷害,就不要在探望權的行使中繼續傷害孩子。探望子女具有持續性,因此在探望權的具體約定問題上,民法典堅持了“協議優先”原則。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條第二款規定:“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在探望權產生的途徑上,按照協議優先的原則,父母應該先通過協商確定探望的方式和時間。在協議時雙方都應該本著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成長的基本原則,根據雙方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探望方式和時間。
上述規則(以下稱“連線式密碼”)已廣為運用。本文研究上述三條規則中的一條或多條加以改變對密碼安全程度的優化情況。本文先研究一條規則改變的情況下安全性的變化情況。
探望是維系非撫養一方與子女之間情感紐帶的重要途徑,不應橫加阻攔,更不能被剝奪。根據民法典的規定,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后,子女無論由父或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但是任何權利都有限制,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條第三款“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 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應當恢復探望”的規定,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中止探望。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統計結果顯示,研究組住院時間為(6.7±0.8)d,止血時間為(30.7±10.5)h,未有患者出現出血復發情況,因此出血復發率為0.0%;而對照組中,住院時間為(9.5±1.2)d,止血時間為(56.9±1.2)h,患者出現4例出血復發情況,因此出血復發率為8.0%。因此,統計結果P<0.05,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如果對方不主動支付孩子的撫養費,可以到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而不能以此為由拒絕對方探望。同樣,對方不能保證孩子安全、對方工作性質不能保證陪孩子時間等理由都不屬于法定的“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理由,根據司法實踐,“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主要有:(1)探望權人是無行為能力人;(2)患有嚴重精神疾病或烈性傳染病未治愈的;(3)探望權人在行使探望權時對子女有侵權行為或者犯罪行為,損害子女利益的;(4)有吸毒、賭博等惡習或慫恿子女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5)探望權人與子女感情嚴重惡化,子女堅決拒絕探望的;(6)發生過借探望之機藏匿子女行為的或有明顯藏匿傾向的;(7)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等情形。
成立了鄉鎮專職土地征用、流轉協調工作組,全程配合、幫助投資者開展項目建設施工用地協調工作,為加快項目推進創造有利條件。
子女并非執行對象或者執行標的,不能依照金錢支付類、一般行為類案件對子女采取強制措施。探望權具有人身屬性,應尊重孩子意愿。所以,不但你不能搶,法院也不能幫你直接“搶”孩子。但一般也不適宜直接將不履行協助義務的一方采取拘留措施。根據《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一)》第六十八條“對于拒不協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權的有關個人或者組織,可以由人民法院依法采取拘留、罰款等強制措施,但是不能對子女的人身、探望行為進行強制執行”之規定,執行法官可以通過恰當的方式合理選擇強制方式,比如適用罰款、納入失信名單、限制高消費、裁定遲延履行金等方式予以間接強制措施,從而督促當事人履行義務。
最后,律師建議:探望權不僅僅是對離婚后沒有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父母權利的保障,更是對兒童身心健康的保護。所以對于子女的探望,要根據子女的情況和每個家庭的實際綜合考慮,雙方可以協議采取多種變通的方式撫養孩子,多換位思考,體諒對方難處,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