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認為智能化可以讓生活越來越便利。但現在,我感覺智能化反而讓時間碎片化,生活也隨之碎片化了。
原本以為科技的進步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質的飛躍,然而事實并非完全如此,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智能手機讓人們上個廁所還能刷刷新聞、刷刷朋友圈,這本是好事,后來我發現,因為刷手機,許多原本上廁所只需要10分鐘的人,如今竟要花費半小時。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張乾并非不愛小琵琵仙。他是覺得,自己年歲大了,又生活無著,如若應允就會耽誤姑娘的一生。其時張父過世多年,張乾將祖傳產業交與弟弟,自己獨走江湖,帶著一幫窮兄弟走南闖北,快意恩仇,義薄云天,倒也活得頂天立地。因為行蹤難定,他將小兒托付給琵琶仙,聲言大恩大德來生再報。
因為碎片化信息的吸引,大多數人一天到晚都在盯著手機。有一回,我和兩位朋友一起去小飯館里用餐,走進飯館后,那兩位朋友掏出手機安靜地坐著,聚精會神地盯著手機屏幕,就猶如拼桌的食客一般。上菜之后,邊吃邊刷手機,各吃各的飯,吃完飯簡單地告別,然后各奔東西,就像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一樣。這讓我頗為失落,如此聚會又有什么意義呢,倒不如自己在家里對付一餐得了。
智能化設備看起來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與時間一起被碎片化的還有人們的情感。20年前,手機還沒有普及,人們靠著書信、電話保持聯系,一年可能就見幾次面,但每回老友們相見總是有足夠的熱情。但如今,智能手機讓人們即使面對面也沒有好情緒和耐心了。
然而,我身邊有不少的好友對于“碎片化”卻頗有好感,以利用碎片化時間為例,隨時隨地都能拿起手機接觸和學習新的知識點、了解全世界此刻的最新動態,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我突然非常想念小時候的生活,那個時代,哪怕只有幾顆彈珠,也可以開心地玩上一整天。到了現在,就是拿著自己兒時最夢寐以求的連環畫,也沒有耐心看完兩三頁。我才發現:原來能專注于一件事是多么快樂啊。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可否認,碎片化閱讀的確讓閱讀的成本變低了,但也把知識和記憶碎片化了,這讓我覺得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樣有足夠的空間去思考了。沒有思考的過程,也就不能理解閱讀的意義,甚至開始變得迷茫起來。

據《新劇史》記載,丙年(1905年)春正月,李叔同主事的“群學會”中出現了演劇“籌款”活動:“群學會則以經費支絀,乃藉劇籌款。事屬創舉,名貴異常,故售券甚易易。統計售券所得,達四百金以上。自是素人演劇,漸成市道”[2]51。
更糟糕的是,許多軟件都喜歡利用大數據來推算個人的喜好或偏好,為使用者量身持續性地推送類似的新聞或話題。很多時候,明明干著手頭的活兒,卻被彈窗推送的信息所干擾,注意力不斷地被這些碎片化而且沒有意義的內容所分散。長此以往,注意力也越來越難以集中,倘若一個不小心,時間可能就被吸走了。
當然了,碎片化閱讀也不是全然無益,它可以將人們的碎片化時間利用起來,如果我們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碎片化閱讀可以作為知識的拓展和補充。但如果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碎片化閱讀似乎只能當作一種消遣,更別提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互聯網內容的真實性及科學性還難以得到保證。
于是,我也嘗試著去接納大數據化時代的碎片化,并利用零碎的時間去做一些事情。比如,我嘗試著用等公交或者坐車的時間去閱讀,可是讀著讀著卻發現:今天讀一小段,明天又讀一小段,這樣斷斷續續碎片化閱讀的內容壓根兒形成不了一個整體,更成不了體系。在閱讀過程中受到的影響和干擾也很多,可能剛看過的內容,轉眼就忘了。
不同高校和專業對“嵌入式”培養方案的側重點不盡相同。南京工程學院立足于學以致用,該院計算機工程系自2013年面向本科階段,在多個計算機類專業中設立“嵌入式”培養方向,在嵌入式系統的教學與研究方面進行較為深入的實踐與探索,獲得一些有益經驗。但嵌入式系統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教學實踐中除了要引導學生掌握嵌入式系統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系統開發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嵌入式系統設計的思路和相關知識技術的迭代途徑[2]。
近年來,隨著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患者維權意識的增強,護患糾紛逐年增加,護患關系的改善成為社會一大難題。由于責任制護理模式已不能達到優質護理的標準,護理人員在做基礎護理的同時也要注重患者的心理護理,據很多護理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相關研究顯示,醫護人員注重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癥狀,有助于其疾病的恢復,從而促進良好護患關系的形成。由此,研究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在構建和諧護患關系中的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我不能讓碎片化攪亂自己的生活,我只想專心致志地閱讀完一本書,用心地做一頓晚餐,抑或是無快進、安靜地看完一部電影……
于是,我打開手機,把許多沒有多大用處的APP卸載了。其實,我們只需要保留幾個必備的APP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