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攀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
傳統高校教務管理主要依靠人力資源,采用的是紙質化的辦公模式。數據分析挖掘技術為各行各業提供了新的增長點,也帶來了思維方式、工作模式上的巨大轉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更凸顯了傳統高校教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傳統教務管理理念以“管”為主,服務意識不強,“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不到位,沒有突出學生、教師的主體地位,沒有凸顯教師和學生個性化的需求。
傳統的教務管理者習慣了紙質化工作模式,信息化管理意識薄弱,使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動力不足。
教務管理工作涉及面廣、事務繁雜、工作量大,傳統的手工式教務管理模式耗時長、出錯率高、工作效率低,教務管理者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較弱。
大數據背景下,教務管理數據具有海量性、精確性和時效性等特點,能直觀反映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效果的動態變化,便于教師因材施教,實時調整教學方法。大數據技術可實現數據共享,能打破信息孤島,消除管理過程的獨立化,可以使教學管理模式由“分塊化”向“集合化”轉變。因此,大數據時代高校教務管理工作呈現出以下幾個特質。
海量的數據、科學化的數據分析,為教育管理決策提供了科學合理的依據和技術支持,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
高校將日常管理中涉及的各項數據存儲在統一的數據庫平臺上,可以實現信息共享,便于教育資源統一管理,有利于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
大數據技術增強了信息傳播、存儲、共享的能力,將其應用于高校教務管理中,可以打破信息壁壘,增強各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程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大數據高校教務管理系統構建基于以下五大理念。
1.大教務。除包括傳統教務管理模塊外,系統還擴展了教學運行、教學研究、專業建設等內容,同時滿足了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需求,實現了校際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跨專業輔修等個性化目標。
2.大數據。系統建立教學基礎數據庫,實現數據共享,完善數據查詢、統計分析功能,以大數據推進教務管理科學化、現代化。
3.移動教務。系統利用移動客戶端,挖掘教務教學活動在手機應用上的功能,實現口袋教務。
4.數據分析與科學決策。基于對教學管理、教學質量評價等數據的分析,管理者完成專業學科發展、建設的決策。
5.信息在線監控。系統設定監控指標,實現對過程合理性、數據變動、數據異常等情況的在線監控和預警。
大數據技術實現了數據共享,然而數據共享與信息安全二者具有互斥性。隨著數據資源共享共用的進一步實現,教務管理系統面臨的網絡安全風險也進一步加大。如何保證合法用戶的正常使用,杜絕黑客攻擊,防止數據泄露、網頁被篡改,是系統安全保障的主要內容。
系統安全保障體系的構建原則是,堅持技術與管理并重、開放性與安全性平衡、動態與靜態結合、數據挖掘與信息保密兼顧、全方位多層次防護與分級管理共通,實現各項功能需求,保護“核心數據”。
數據規范性是教務管理系統正常運行、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的保障,數據完整性是教務管理系統高效利用的基礎。教務管理系統開發應嚴格遵循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相關規定,實現信息編碼標準化、信息子集統一化、數據接口一致化、數據更新同步化、數據維護工作規范化。
在保障數據資源充分共享、應用功能有效實現的基礎上,學校建立了教務管理系統架構,如圖1所示。

圖1 教務管理系統架構
依據教務管理系統架構,筆者將大數據背景下教務管理系統分為教學管理信息服務平臺、信息化支持平臺、運行維護服務系統三個體系,以下分別介紹各個平臺體系。
教學管理信息服務平臺既要滿足日常教學工作需要,還要滿足個性化教學要求。因此,平臺分別設置了教務綜合業務、課程資源建設、教學質量評價、專業建設決策四個子系統。此服務平臺具有多個教學門戶,可以滿足不同類型角色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可靈活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滿足學校教學改革需要;可靈活定義各項業務審批流程,實現流程全過程跟蹤,信息及時反饋;可有效進行資源組合優化,緩解教學資源緊張的問題。
1.教務綜合業務子系統。教務綜合業務子系統是教學管理信息服務平臺的主體部分,以教學運行、行政管理、教學輔助為主線,進行教務工作事務性管理,滿足學校培養過程各項管理工作的需求,如圖2所示。

圖2 教務綜合業務子系統主線與功能模塊
2.課程資源建設子系統。課程資源建設子系統由課程資源和課程群建設構成,是學校教學資源的重要部分,為教務綜合業務子系統和培養方案管理、執行提供了基礎資源。
3.教學質量評價子系統。教學質量評價子系統由學生學習質量評價、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和社會評價三個模塊組成,具有維護參評對象、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控制設置管理、進行問卷調查等功能,為專業建設決策子系統提供支撐數據。
4.專業建設決策子系統。教學運行和教學評價的數據為專業建設決策提供了科學合理的依據,提高了專業建設管理的科學性和決策的合理性。
信息化支持平臺由公共支持、基礎服務和設施三個部分組成。平臺采用成熟、主流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設計及相關產品,確保了可靠性和先進性,為滿足業務發展需要提供可管理能力、可維護能力和可擴展能力。
對使用過程中出現的故障,平臺可依據嚴重程度,采取相應的服務響應措施,如現場解決、遠程操控等,并對各使用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定期更新升級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