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輝 周新萍
(1.萍鄉市第三中學,江西 萍鄉 337055;2.萍鄉中學,江西 萍鄉 337055)
積極心理資本簡稱心理資本,是積極心理學領域的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弗雷德·盧桑斯(Fred Lu?thans)和卡洛琳·約瑟夫-摩根(Carolyn M.Youssef-Mor?gan)提出,他們將積極心理資本定義為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是促進個人成長和提升績效的心理資源,對個體的心理和行為有著建設性的價值和意義,尤其是對高中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作用。[1]心理資本理論認為高中生自身所具有的這些積極品質在他們的成長成才、職業發展、綜合素質提升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心理資本理論及其相關研究證明,積極心理資本是現代社會競爭的決定性因素,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積極心理資本對學生的學業成就及身心健康有著積極的影響。
本研究針對在校34個班級共1701名高中生,借助問卷星平臺進行線上調查,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采用不記名方式自行填寫。本研究選用張闊等人編制的“積極心理資本問卷”(PPQ),內容主要包括自我效能、韌性、希望、樂觀四個維度。
通過描述性分析法調查問卷得知學校高中生積極心理資本總體平均分為3.488,處于明顯低于理論中數值4的狀態內。其得分結果的大小順序依次為:樂觀(M=3.829)>自我效能(M=3.698)>韌性(M=3.281)>希望(M=3.142),說明高中生的積極心理資本總體水平略低,詳見表1。

表1 高中生積極心理資本總體水平(N=1643)
通過對不同性別高中生積極心理資本及各維度得分進行方差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不同性別的高中生在韌性和樂觀維度上呈現出顯著差異,希望和自我效能在維度上未體現差異性,其中男生積極心理資本總分(M=3.74)稍高于女生積極心理資本總分(M=3.37),詳見表2。

表2 高中生積極心理資本在性別上的差異
通過對高中三個年級學生積極心理資本及各維度得分進行方差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高中不同年級學生積極心理資本在樂觀維度上呈現出極其顯著的差異,在自我效能維度上呈現出顯著性差異,而在韌性和希望維度上沒有呈現出差異,其中高一年級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兩個年級,詳見表3。

表3 高中生積極心理資本在年級上的差異
筆者根據高中生的學業成績情況將他們分為三組(偏上組、中等組、偏下組),以高中生積極心理資本總分及各維度得分為檢驗變量,結合表4數據統計結果可知:不同學業成績的高中生在積極心理資本總分、自我效能、希望和樂觀維度上均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但在韌性維度上沒有呈現出差異。進一步多重比較可知,學業成績偏上組高中生的積極心理資本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學業成績中等組和偏下組,即學業成績偏上組高中生的積極心理資本水平要高于其他組。

表4 高中生積極心理資本在學業成績上的差異
切實開展高中生涯規劃教育,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立足自身學業的同時,積極探索自己的優勢領域,指導學生根據專業和社會崗位的特點,為自身設置適當的學業或職業目標,旨在學會將個人優勢與未來專業或職業進行合理匹配,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提升學業自我效能感,強化學生的自我效能品格;其次,鼓勵學生積極尋找實現目標的路徑并相信努力的意義,培養學生樂觀的精神品質。
1.重建高中師生關系。教師多給予學生關注與肯定、理解與尊重、鼓勵與幫扶,不斷提升高中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及希望品質。
2.培育良好的同學關系。良好的同學關系有助于增強班級成員間的良性互動,提升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因此,學校應利用好心理健康教育課、班會課、校園文化活動等平臺,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凝聚班級團隊力量,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幫助學生建設強大的積極心理資本。
3.培育良好的親子關系。家長應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多陪伴、支持和引領孩子成長,通過良性的親子互動,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給學生帶來希望,幫助學生形成韌性品格。
1.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心理訓練中的自我價值感的訓練,引導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去反復做那些缺乏自信、難以成功的事情,明確屢次失敗的原因,在失敗中積累成功的經驗,增強學生的自我價值感,最終建立起自信心。[3]
2.教師通過學校的選修課程,引導學生在自己感興趣且容易獲得成就感的課程領域中更多地體驗成功,從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樂觀、希望和韌性品格。
學校需要重視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以學生的成長發展特點為立足點,以培養學生希望和韌性資本為主線,通過情境體驗、角色扮演、討論分析、引領感悟等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引導高中生樹立合適的學業目標和人生目標,并學會設計合理的目標實現路徑,教師還可以嘗試創設一些壓力性情境磨煉學生抗逆情境,引導其學會認清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做到心理韌性意識化,總結積極應對策略,增強心理復原力,重點提升高中生對現實與未來的希望感及心理彈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