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丹青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江蘇 南京 210046)
在物理教學中,創設真實的物理情境,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學生物理觀念的形成,需要以真實的情境為依托,通過解決基于真實情境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與責任感。筆者以“物體的浮與沉”為例,基于學生的生活體驗提出問題,聚焦學生的錯誤認知;再創設真實的實驗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最后通過科普教育,在知識應用中實現學科育人功能。
學生對于“物體的浮與沉”,有很多的生活體驗,運用生活經驗,可以簡單地判斷物體的沉浮,這些判斷的依據主要是:“輕的物體上浮,重的物體下沉”。
教師先用生活事例拉近學生與物理之間的距離:人們觀察到木頭和樹葉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萌發了造船的靈感;人向后劃水,水就會推船前進,于是把砍下來的樹干的一面削平、挖空、烤干,造成了獨木舟,此后相繼出現了木筏、木板船等交通工具。
隨后提出問題:木頭和塑料可漂浮在水面上的,用他們來造船很容易理解。但是,鐵和玻璃會沉入水中,如何用它們造船呢?
將橡皮泥直接投入水中,它會沉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并思考:如何用橡皮泥來模擬造船?
問題1:把橡皮泥捏成船的形狀的過程中,哪個物理量發生了變化?哪個物理量沒有變化?
問題2:將橡皮泥捏成船形,所受重力沒有改變,但是所受浮力卻改變了,那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
問題3:把你造好的“船”放在清水和濃鹽水中,它所受重力改變了嗎?你有什么發現?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還有什么呢?
基于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再用橡皮泥模擬造“船”,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對于同一塊橡皮泥,通過改變其形狀就可以改變沉浮狀態,這與“輕的物體上浮,重的物體下沉”的認知相矛盾。在實驗過程中,通過教師提問、相互交流、共同總結等環節,學生初步領會物理知識的本質,得出結論:(1) 改變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可以改變物體的浮與沉;(2) 改變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或者液體的密度可以改變物體所受的浮力。
同樣以橡皮泥“船”為例,用演示實驗創設真實的情景,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問題1:在測試橡皮泥“船”承重的過程中,哪個物理量發生了變化?
問題2:倘若測試用的“船”沉底了,如何打撈沉船呢?有哪些方法?
圖1為教師演示的一個簡單的打撈沉船的模擬實驗,把玻璃瓶放在水中,將水吸入小瓶,小瓶下沉,當把小瓶綁在小船上,再通過針筒將空氣緩緩壓入玻璃瓶中,船會隨著玻璃瓶一起上浮。
小結:改變物體所受的重力也可以改變物體的浮與沉。當G>F浮時,物體下沉;當G 圖1 圖2 教師引導學生按照打撈沉船的思路,自制一個潛水艇。學生利用手中器材,分組制作一個可以實現自由上浮和下沉的潛水艇(圖2)。 問題3:同學們利用潛水艇模型使潛水艇在水中懸浮的實驗是否做成功了?為什么? 以潛水艇為研究對象,分析潛水艇的受力情況。向潛水艇模型中充水,G增大,F浮 師生共同總結:物體的上浮或下沉是由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決定的。若要使物體上浮,方法一是減小物體所受的重力,方法二是增大物體所受的浮力。所采用方法的實質是:改變了物體所受的重力或浮力大小。 教師介紹潛水艇的相關知識,在知識應用的過程中,從社會責任和科學態度方面影響學生,使學生意識到科技的進步可以促進祖國的發展與強大,初步樹立為國家富強而奮斗的志向。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國于1955年自行建造了第一艘潛水艇。潛水艇在水中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海水壓強越大。一般潛水艇的下潛深度只能達到300 m~600 m左右,要下潛到幾千米或者萬米的深海中,需要用深潛器來實現,在萬米深海水壓超過110兆帕,約合1千個標準大氣壓,目前我國已經實現了萬米的深海探測。“奮斗者號”是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專項支持的深海重大科技裝備,在“奮斗者號”下潛的過程中其周圍海水的溫度、密度等都會發生改變,水壓的增大會改變深潛器的體積,吸水材料也會因逐漸吸水而改變自身所受重力,這些變化都需要壓載鐵去平衡。經過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已經建立了一套周密的數學模型用來計算所需壓載鐵的質量。“奮斗者號”展示了時代精神,更充分反映了當代奮斗者們勇攀高峰的精神風貌,展示了中國載人深潛團隊“最美奮斗者”的形象。 據此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蘇科版物理教科書“信息庫”中的內容:中國的深海載人潛水器。 問題1:“奮斗者號”下潛到最大深度10909 m時所受的海水壓強是多少(海水的密度為1.03×103kg/m3)? 解答:“奮斗者號”所受海水壓強p=ρ液gh=1.03×103kg/m3×10 N/kg×10909 m=1.12×108Pa。 問題2:隨海水深度的增加,海水的密度變大,“奮斗者號”在作業時,當它從完全浸沒到下潛至3 000 m,所受浮力如何變化? 解答:根據F浮=ρ液gV排,由于“奮斗者號”浸沒在海水中,V排=V物,ρ液變大,所以受到的浮力將會變大。 問題3:為什么“奮斗者號”要用通過拋掉壓載鐵實現上浮,而不是像普通潛水艇那樣用高壓氣體排水實現上浮? 解答:海底的壓強太大,利用排水法很難將水排出艙外。 問題4:“奮斗者號”是如何在海水中實現下沉、上浮的? 解答:下沉時加壓載鐵;上浮時拋掉壓載鐵。 設計意圖:在物理知識的具體應用中,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教師提問:“奮斗者號”創造了目前可作業型載人深潛器的最大下潛深度,那么大海深處是什么樣的? 學生觀看視頻:“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視頻介紹,初步了解了黑暗無光、寒冷、沒有氧氣、壓強巨大的深海環境,科技的進步離不開科學家們的努力拼搏與默默奉獻。2020年11月10日“奮斗者號”載人深潛器, 成功下潛到海下1萬多米的深度,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實現了將月壤帶回地球,實現了“敢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偉大壯舉。 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物理教學,可以拉近學生與物理的距離,重視物理實驗的組織、設計和實施,讓學生基于生活經驗進行實驗探究,激發認知沖突,促進學生深入思考,構建知識體系,深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究能力,并在知識應用中實現學科育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3 開展科普教育,實現學科育人
4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