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靜 徐秋生 高曉冉 李少榮
(邢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醫院,河北 邢臺 054000)
血栓性淺靜脈炎(SVT)是一種靜脈急性非化膿性炎癥,屬于血液回流障礙性疾病,多見于下肢,常伴有血栓形成,以老年人群較為高發,急性期主要表現為患處紅斑、發熱、觸痛,并可觸及痛性索狀硬條或串珠樣結節,可引起明顯患肢不適或功能受限[1]。下肢SVT多因下肢靜脈功能不全、下肢靜脈曲張或外傷等因素引起,既往多認為其屬于自限性疾病,西醫臨床主要依靠口服非甾體消炎藥、抗凝及抗血小板藥物、局部理療或穿醫用彈力襪等治療,但整體療效欠佳,有發展為深靜脈血栓(DVT)甚至致死性肺栓塞(PE)的可能[2]。喜遼妥(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是臨床治療淺表性靜脈炎、血栓性靜脈炎、靜脈曲張性靜脈炎等常用外用藥,但治愈率仍較低[3]。下肢血栓性靜脈炎根據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惡脈”“赤脈”“脈痹”等范疇,病機與濕、熱、毒、瘀等有關,故治療多以清熱解毒、祛濕通脈、活血化瘀法為主[4]。本研究基于下肢SVT的中醫理論并結合臨床經驗,取丹芍涼血方熏洗配合喜遼妥外用治療,以期為下肢SVT的有效防治尋求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案。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臨床血管外科學》[5]中SVT的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對“青蛇毒”標準,辨證屬血熱瘀結證,主癥:筋脈紅腫熱痛,呈上下游走,并伴肢體活動不利;次癥:身熱,局部觸痛、結節;舌紅,苔黃,脈數。2)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臨床分期Ⅰ~Ⅱ期(局部缺血期、營養障礙期);神志清楚,認知功能及溝通能力正常,能夠配合用藥及臨床評估;無嚴重心、腦、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患者本人及家屬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3)排除標準:Ⅲ期(壞疽期)需行外科手術治療者;合并下肢靜脈性潰瘍、下肢DVT者;因惡性腫瘤、免疫系統疾病等所致靜脈炎者;動脈硬化閉塞癥、糖尿病下肢壞疽、急性動脈栓塞及多發性大動脈炎者;嚴重肢體潰瘍、壞死、潰瘍或其他嚴重皮膚疾病者;合并出血性疾病或存在出血傾向者;近2周內接受本研究用藥及參與其他臨床試驗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急性下肢SVT患者10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4例。其中觀察組男性4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齡(54.82±12.14)歲;平均發病時間(3.59±0.55)d;發病部位:左側16例,右側30例,雙側8例;分期:Ⅰ期12例,Ⅱ例42例;吸煙史24例;初發48例,復發6例;誘因:下肢靜脈曲張43例,手術或外傷3例,靜脈血栓3例,下肢靜脈輸液2例,原因不明3例。對照組男性38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54.04±11.03)歲,平均發病時間(3.43±6.12)d;發病部位:左側21例,右側27例,雙側6例;分期:Ⅰ期15例,Ⅱ例39例;吸煙史21例;初發46例,復發8例;誘因:下肢靜脈曲張37例,手術或外傷7例,靜脈血栓4例,下肢靜脈輸液4例,原因不明2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健康宣教,鼓勵戒煙、忌生冷、發物及辛辣刺激食物,規律腿部肌肉鍛煉并注意避免患肢受傷。1)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合并外傷或明確軟組織感染者,基于微生物培養及藥敏試驗應用抗感染藥物治療;下肢病變超過5 cm、病變位于大隱靜脈、病變侵及因股靜脈交界處、SVT復發等高危因素患者,預防性應用低分子肝素或磺達肝素(2.5 mg/d)抗凝[7];喜遼妥(多磺酸粘多糖乳膏,Mobilat Produktions GmbH生產,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60601)均勻涂抹于患處,面積稍大于病變范圍,輕輕按摩3~5 min,每日2次。2)觀察組給予自擬丹芍涼血方熏洗,組方:赤芍15 g,牡丹皮15 g,蒼術10 g,黃柏10 g,白茅根30 g,三棱10 g,莪術10 g,澤蘭10 g,川牛膝10 g。每日1劑,以清水1 200 mL浸泡1 h,武火煮沸后以文火熬30 min,取藥汁400 mL熏洗患肢20 min。熏洗后再以喜遼妥軟膏外用,用藥時間、方法及范圍同對照組。兩組均以7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癥狀積分。參照《中醫量化診斷》[8]對主要臨床癥狀體征進行分級賦分,即患處紅腫、疼痛、條索狀物按照無、輕度、中度與重度,以0、2、4、6分評價,得分越高表示越嚴重。2)肢體水腫程度。采用軟尺測量健肢與患肢脛骨粗隆下10 cm部位及髕骨上15 cm部位周徑,計算患側與健側差值。3)血液流變學指標。早晨采集空腹靜脈血5.0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漿黏度,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纖維蛋白原(FIB)。4)安全性評價。用藥期間觀察兩組患者的異常癥狀及體征變化,治療前后各檢測1次血、尿、便常規及心電圖、肝腎功能變化,評價用藥安全性。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擬定。治愈:患肢局部皮膚紅腫、疼痛等癥狀完全消失,條索狀物消退。顯效:患肢局部皮膚紅腫、疼痛等癥狀消失,條索狀物大部分消退或縮小2/3以上。有效:患肢局部皮膚紅腫、疼痛等癥狀緩解,條索狀物部分消退或縮小1/3以上。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未見好轉,甚至有癥狀加重、靜脈炎蔓延發展的趨勢。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2.1統計軟件。臨床評分、患肢周徑差、血液流變學指標等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則以(±s)表示,組間和組內比較均采用t檢驗;療效等計數資料以(%)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治療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8.1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3.33%,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2。治療前,兩組的主要臨床癥狀(紅腫、疼痛、條索狀物)評分比較未見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評分均顯著下降,且觀察組的評分下降較對照組更顯著(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組別觀察組(n=54)對照組(n=54)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紅腫4.96±1.23 1.63±1.42*△4.91±1.15 2.66±1.47*疼痛4.52±1.19 1.51±0.51*△4.36±1.13 2.32±0.59*條索狀物5.42±1.26 1.43±0.37*△5.21±1.19 2.07±0.44*
2.3 兩組治療前后健患肢周徑差值比較 見表3。治療前,兩組患側與健側髕骨上15 cm、脛骨粗隆下10 cm周徑差值未見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周徑差值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的降低較對照組更為顯著(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健患肢周徑差值比較(cm,±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健患肢周徑差值比較(cm,±s)
組別觀察組(n=54)對照組(n=54)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髕骨上15 cm 5.42±1.63 1.95±0.61*△5.33±1.59 2.87±0.82*脛骨粗隆下10 cm 3.21±0.58 1.06±0.33*△3.16±0.52 1.74±0.52*
2.4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見表4。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及FIB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以上指標均有明顯下降,且觀察組的降低較對照組更為顯著(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組別觀察組(n=54)對照組(n=54)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全血高切黏度(mPa·s)6.69±1.26 4.71±0.85*△6.52±1.23 5.26±0.97*全血低切黏度(mPa·s)12.14±2.39 10.15±1.13*△11.85±2.32 11.54±1.29*血漿黏度(mPa·s)2.02±0.35 1.26±0.23*△1.97±0.32 1.68±0.42*FIB(g/L)5.12±0.97 3.41±0.56*△5.03±0.92 4.17±0.71*
2.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用藥相關不良反應,患者的耐受度與配合度良好。
SVT多發于下肢,部分呈游走性、交替性發作,急性期可見條索狀物或硬結節形成,慢性期后可出現局部色素沉著,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因皮膚營養障礙及靜脈回流障礙等導致皮膚潰瘍或發展成DVT,重則可能引起PE[9]。目前,國內外對本病的治療尚無統一意見,主要以緩解臨床癥狀及預防DVT、PE為主。局部熱敷、理療及藥物治療(抗感染藥、非甾體消炎藥、抗凝藥等)是當前治療本病的主要方式,但下肢SVT多為非無菌性炎癥,上述治療多效果不理想[10]。喜遼妥乳膏的有效成分多磺酸黏多糖能夠迅速透過皮膚軟組織,通過抑制組織中透明質酸酶、蛋白質分解酶等,提高組織中液體的滲透力,促進水腫吸收及血腫消退。同時,其還有良好的抗炎、抗滲出、刺激受損組織再生及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等作用,對靜脈曲張性靜脈炎、淺表性靜脈炎等具有一定的療效[11]。采用喜遼妥乳膏局部按摩可進一步促進藥物有效成分滲透至皮下組織,緩解血管內皮損傷及疼痛,促進創面愈合,且無類固醇皮質激素副作用,無明顯局部刺激、過敏反應等,長期用藥安全性較好[12]。由于SVT的發病機制復雜,單用喜遼妥效果仍有限,尋求一種更有效的治療手段意義重大。
中醫各家對下肢血栓性靜脈炎發病機制的認識與闡述不一致,但大部分認為其病機不外乎濕、熱、瘀等,病變所處階段不同則病機的側重點也不同。急性期多為血熱瘀結所致,氣血凝滯、濕熱蘊結、脈絡瘀阻是其核心病機,紅腫、熱痛等表現尤甚,治療當以清熱祛濕、活血通經為主,以迅速緩解癥狀為主要治療目標[13]。基于本病的病因病機,本研究自擬丹芍涼血方,方中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牡丹皮活血化瘀,兩藥配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祛瘀止痛,共為君藥。蒼術健脾燥濕,走表之性強于白術,燥濕化濁之功優越;黃柏瀉火除蒸、清熱燥濕,并有解毒療瘡之功;白茅根清熱、涼血止血,共奏清熱燥濕之功,為本方之臣。三棱與莪術均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之功,兩藥配伍可加強祛瘀止痛之功;澤蘭利水消腫、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經、補益肝腎,并可引藥下行直達病所;以上共為本方之佐,可助君臣活血通經、祛瘀止痛、消腫散結。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涼血、活血通經、散瘀止痛、消腫散結之功,從脈、絡、血,多靶點、多途徑作用,調節肢體氣血循環平衡,調暢血液運行。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赤芍、牡丹皮、三棱、莪術、牛膝等活血化瘀類中藥具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環等作用[14-15];黃柏、牡丹皮的活性成分具有廣譜抗菌及抗炎、鎮痛、解熱、免疫調節等作用[16-17]。傳統口服用藥整體療效尚可,但起效緩慢,且難免不良反應,加之患者服藥依從性等問題,影響治療效果。中藥熏洗是中醫經典療法之一,通過水煎藥劑先熏后洗可疏通經脈,使藥物直接滲入病變局部而發揮作用。同時,藥液熏洗可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加快血流速度,加速靜脈回流,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環,加速藥液吸收,增強用藥效果,從而緩解下肢SVT急性期癥狀[18]。
本研究通過丹芍涼血方熏洗后外用喜遼妥治療,結果顯示,上述方案的整體療效明顯優于單用喜遼妥,且各項臨床癥狀體征評分的降低幅度較對照組具有明顯優勢(P<0.05)。提示丹芍涼血方熏洗聯合喜遼妥外用更有利于改善下肢SVT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提高治療效果。與此同時,觀察組治療后患與健肢髕骨上15 cm、脛骨粗隆下10 cm差值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實加用丹芍涼血方熏洗更有利于促進患肢水腫的消退,這可能與丹芍涼血方的抗炎、抗凝、改善微循環等作用,促進水腫消退及受損組織修復有關。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下肢SVT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靜脈功能不全,引起靜脈血液回流障礙,進一步增加血液瘀滯及血栓形成風險。還有研究顯示,靜脈血栓形成及血栓性靜脈炎的發生均與血液流變學異常密切相關[19]。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及FIB水平均獲得明顯下降,而觀察組的降幅較對照組更為顯著(P<0.05),提示采用丹芍涼血方熏洗后外用喜遼妥更有利于改善急性期下肢SVT患者的血液流變學異常,這對控制病情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丹芍涼血方熏洗聯合喜遼妥外用治療急性期下肢SVT安全有效,較單用喜遼妥更有利于緩解臨床癥狀及體征,提高治療效果,其機制或與改善血液流變學異常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