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淇琳
少年時代,班里有位女生在作文里寫道:“我愿放牧一籠云,讓它成為我的武士,陪我虛度韶光。”她念到這句話時,同學們都笑了,老師也笑她凈說不著邊際的傻話。不久,女生因為家貧輟學,我不知道她去了何方,更不知道在往后無常的人生中,有沒有一籠云會成為她的武士,為她力挽狂瀾。
博爾赫斯說:“人類的世界,是造物的一個夢,而造物呢?也許是人類的一個夢吧。”我們的生活往往缺乏想象力和激情,我們往往被平庸的生活圍困,這使得我們越來越缺乏古典主義情懷。
放牧一籠云是對平庸生活的一種反抗。放牧一籠云的人,精神世界里一定住著一個詩意的古人。這樣的人,即使生活再難,也有重新出發的力量,將自己活成一個至真至純的精神生命。
蘇軾在一則詩前小引中寫道:“余自城中還道中,云氣自山中來,如群馬奔突,以手掇開,籠收其中。歸家,云盈籠,開而放之。”蘇軾素來超然達觀,會寫詩,會做東坡肉,更會在生命的灰暗時刻自我造境,想象自己捉了一籠云回家,開籠放云,屋里頓時有一朵朵云飄著,那些郁結于心中的苦悶,便在不知不覺中蕩然無存了。
袁枚在《隨園雜興》中寫道:“云自共水流,水不留云住……樹下閑思量,春與云歸處。”在袁枚看來,雖然他的身體還停留在隨園,但他的心如行云一般,已經飄向了遙遠的地方。
放牧一籠云是詩意的自傳,也是一個人涵養的自畫像。有了詩意和涵養的這一層底色,我們便能夠抵御住滾滾寒流的一遍遍襲虐,爛漫從容于世。就這般,讓時間的風在我耳邊打著呼哨,而我,要去放牧一籠云,將塵世間諸般苦厄輕輕放下,就這么不驚不擾,任塵世深不可測,我且擁有內心的清光,這是多么美妙的一首詩啊!
(摘自《知識窗》)(責任編輯 王艷)D0D2EA53-D9F0-4A56-AA33-0F72FB5DDB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