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婧

韓大明與徐小敏戀愛3年,這期間曾一度同居并談婚論嫁。為表明誠意,每到情人節,韓大明就給徐小敏打款。
2019年、2020年的情人節,韓大明分別給徐小敏微信轉賬5萬元,轉賬說明上標注為“分期給彩禮”,徐小敏很高興地領取了。
到了2021年情人節,韓大明再次給徐小敏微信轉賬2萬元,并標注為“彩禮”。然而,隨后的半年,兩人感情生變。在徐小敏生日那天,兩人發生爭吵,事后韓大明給徐小敏打款4萬元,標注為“我錯了,向你道歉”。不過,此后兩人還是逐漸疏遠了。2021年底,韓大明提出分手。
分手后,韓大明想全額要回微信轉賬的16萬元,但徐小敏覺得很委屈。原因是韓大明失業后,兩人外出約會、吃飯、旅游、住酒店等費用都是她承擔的。而且她多次搬到韓大明的房子里居住,一住就是幾個月。她覺得3年的青春浪費了,只同意返還韓大明在2021年打給她的全部款項。
對于交往過程中的禮物,兩人也產生了爭議。韓大明曾給徐小敏購買價值2.7萬元的戒指、4500元的黃金手鐲、9500 元的蘋果手機。韓大明堅持說這些都是“彩禮”,并要求返還。
2022年1月,韓大明將徐小敏告到北京西城區法院,要求對方返還16萬元“彩禮”及戒指、手鐲等貴重物品。法院審理后認為,根據韓大明提交的微信聊天及轉賬記錄,兩人開始相處就談到結婚,隨后3年,韓大明分3次打款并標注彩禮,可作為該款項是彩禮的證據。
此外,韓大明在爭吵后打款并標注:“我錯了,向你道歉”的這筆錢不視為彩禮。情侶交往中難免存在用以交流感情、補償對方的自愿贈與,法律不宜對此過多干涉。而韓大明送出的戒指、手鐲、蘋果手機等,在無證據佐證其是為結婚而給付的情況下,不屬于彩禮。2022年3月,法院判決徐小敏返還韓大明彩禮12萬元。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規定,如果存在雙方未辦結婚手續、雙方辦理手續之后未共同生活、婚前給付彩禮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這三種情況的,彩禮應退還。
戀愛期間,雙方互贈未超過合理范圍的財物,如果未約定該贈與是彩禮,也未說明以結婚為目的,應認定為一般贈與,無需返還。如果在給付方明示是“彩禮”的情況下,另一方收取該大額款項,或收取該貴重物品,或者有其他證據證明,兩人當時約定該款項或物品的贈與以結婚為目的,那么應認定為彩禮。
如上述案例中,戀愛時男方轉賬并標注為彩禮,女方領取,代表女方認可這筆錢的性質。戀愛期間,消費性贈與也十分普遍,如一方為另一方支出的吃飯、住宿、娛樂、旅游、醫療等費用,這些視為一般贈與,一方要求返還,法院不予支持。
男女雙方還常常通過發紅包、轉賬等方式表達愛意。如果紅包、轉賬是在特殊時間以特殊數字形式支付的,如情人節、七夕等給對方“520”等金額,應認定為一般贈與;如果是注明“愛你”“我錯了”等表達歉意、愛意的紅包、轉賬,也應認定為一般贈與,而非彩禮。
(摘自《中國婦女》)(責任編輯 辛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