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寶寶,媽媽不知道要怎樣告訴你許多的事,現在我分開來一件一件講給你聽……”這是林徽因1937年7月寫給女兒的信的開頭。當時,她與梁思成等人剛剛結束在山西五臺山的古建筑考察,在五臺山豆村找到了佛光寺,通過詳盡的測繪調查,論證佛光寺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梁思成一向所抱著的“國內必有唐代殿宇”的信念在此得到證實。
然而,就在他們考察期間,“七七事變”爆發。歷經波折從山西回到北平后,林徽因給在北戴河的梁再冰寫了一封信,她在信中繪制了此次考察與回程的路線圖,還特別將他們途經的雁門關標注出來,并在旁邊留下一行小字:“叫二哥(梁思成姐姐梁思順之子)給你講講雁門關楊六郎的故事。”
“今天再讀媽媽的這一行提示,我依然可以感受到她當時的心情和用意。”梁再冰說。母親當時不僅是在鼓勵她,也是在鼓勵自己。此時的林徽因,還不知道戰爭開始后,自己和丈夫的事業、家庭以及身體將經歷怎樣的磨難與摧殘,但她認真地告訴年僅8歲的女兒:“我覺得現在我們做中國人應該要頂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頂有決心才好……”
不久之后,林徽因和梁思成便拋下北平相對安逸的生活,帶著年幼的女兒梁再冰、兒子梁從誡以及林徽因的母親,一起踏上南渡之路。他們先從北平到長沙,停留兩個月后,再前往昆明,后又遷往李莊。一路上,他們經歷了貧病交加甚至死亡的陰影籠罩。
在缺醫少藥、條件艱苦的李莊,林徽因連續幾個星期高燒40℃不退,梁再冰早上起床,常常看見她的床前掛著許多汗濕的毛巾,雖然最終撐了下來,但林徽因從此需要長久臥床休息,可她稍有好轉,便繼續協助梁思成做建筑學研究工作。
梁再冰有一句話,精準地形容了梁思成與林徽因二人在事業與感情上的不可分割——“爹爹和媽媽是一體的”。
這句話說的是梁思成一開始選擇建筑,便和林徽因有關,甚至可以說是林徽因引導他認準了建筑這一領域。梁再冰回憶說:“爹爹和媽媽在一起總有著說不盡的話題,常常興趣大到將我們小孩子‘晾在一邊’。”
這句話說的是梁再冰記憶中在昆明時,為了給梁思成去川西考察創造條件,林徽因坐鎮主持營造學社的日常工作。與此同時,她還大量閱讀、查閱文獻并做筆記,為營造學社的研究做文獻準備工作。
這句話說的是梁再冰記憶中的李莊,在最艱難的日子里,林徽因曾一遍一遍地對梁思成說:“營造學社一定要堅持下去!”而為了照顧重病的林徽因,梁思成學會了打靜脈注射。
1955年3月31日晚,林徽因病危,在醫院,梁再冰目睹了父母的訣別。她說:“護士把爹爹攙過來時,他坐在媽媽床前,拉著媽媽的手放聲痛哭,我一生從沒見過爹爹如此流淚,他一邊哭一邊喃喃不斷地說:‘受罪呀,徽,受罪呀,你真受罪呀!’”
“那一刻我覺得,他們的關系是如此緊密,在他們生離死別的這一刻,任何‘外人’,哪怕是我,也不能打擾他們……”多年后,梁再冰這樣描述當時的感觸。
2021年8月,“棟梁——梁思成誕辰120周年文獻展”開展不久,展品中那封林徽因在“七七事變”后寫給梁再冰的信上了微博熱搜。大家感動于林徽因家國情懷的同時,也為她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對女兒的濃濃愛意而感慨。
在那樣一個緊張的時期,林徽因給女兒的信仍是耐心細致又充滿呵護的,她一件一件地講述了此次山西考察回程的行程和中國遭遇日本侵略的事,又囑咐女兒:“你做一個小孩,現在頂要緊的是身體要好,讀書要好,別的不用管。現在既然在海邊,就痛痛快快地玩。”“請大姐(梁思順之女)多幫忙你學游水。”
另一封父親寫給女兒的信同樣感人至深,那是林徽因去世4個月后,梁思成寫給梁再冰的,那一天是梁再冰的生日。“寶寶,今天我又這樣叫你,是因為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特別是今年,我沒有忘記今天。26年前的今天2時1分,我初次認識了你,初次聽見你的聲音,雖然很久了,記憶還不太模糊……寶寶,今天我特別想念你,告訴你,爹爹是那樣疼愛他的好女兒……”
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梁再冰心目中的楷模,更是一對慈愛的父母。“他們給予我的愛可能比一對普通的父母更多、更深……爹爹梁思成是我最喜歡親近的‘老友父親’,他總是耐心聆聽我的感受……媽媽林徽因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導師和最貼心的朋友,她總是興致勃勃、平等地同我們小孩談天說地。”梁再冰說。
北平和平解放后,在北京大學西語系讀大三的梁再冰決定南下參軍,梁思成和林徽因一開始不同意。梁再冰說:“父母很不愿意我走……我母親哭啊,哭得很傷心,但他們最終還是選擇尊重我的決定。”就這樣,梁再冰離開父母走向社會,此后大半生都在新華社從事國際報道工作。可以說,父母的愛伴隨了她的一生。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本刊有刪節)(責任編輯 史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