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九

作家張潔于1月21日在美國因病去世,我才突然發現她已經是85歲高齡了。
印象中,她一直是一個中年作家,甚至是一個大姐一樣的角色。那時,我們在校園傳閱和討論她的小說,能感受到文中那一股旺盛而蓬勃的生命力。近年她封筆不寫小說,改為畫畫,畫油畫,并舉辦影響不小的畫展。我也沒有多少詫異,因為作家里會畫畫的多了,中國文化中琴棋書畫與文學原本如影隨形,當代作家中的汪曾祺、馮驥才、賈平凹、肖復興在寫作之余,也經常以書畫面世。這是一種悠久也優良的文化傳統,古代文人中許多都是書畫大家。但我看到張潔畫展的消息,看到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專門去觀展、獻花,在感覺溫馨之余,腦海里顯現的依然是她筆下的人物:顧明華、孫長寧、鐘雨、曹荊華、柳泉……還有長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中的母親。無論她的繪畫達到了多么高的成就,在我心目中,她依然是一個小說家。她讓許多讀者最不能忘記的,也依然是優秀作家。
張潔是中國新時期文學的重要代表性作家,她的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無字》,還有中篇小說《方舟》《祖母綠》等作品具有廣泛影響。她是當代作家中第一個兩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也是當代第一個獲得短篇、中篇、長篇三項國家獎的作家,殊為不易。
新時期文學中的作家是幸運的,他們的一篇作品出籠,可以一夜紅遍天。那時,我和我的同學還會唱由她的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有一個青年》中的歌曲,歌名叫作《青春啊青春》。我們會自以為是地分辨,這首歌好聽在什么地方?有歌手的功勞,有詞曲作家的功勞,有電視劇編劇、導演和演員的功勞,但追根溯源,最有功勞的當是小說作者,是作家張潔。我們不由分說地認定,張潔才是這條“長江”的“沱沱河”!
在《有一個青年》這部作品中,作家展示出的時代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更提供了一個寬松和諧的精神環境。張潔應該是最早敏銳地發現了那一代青年在“沒有教養、玩世不恭的行為下掩蓋著的痛苦和追求向上的心”,這樣的形象頗似現當今的“葛優躺”,貌似頹廢而其實未必。作家以新的視角詮釋當時青年人的精神狀態,并試圖觸摸他們深層的心理需求,即肯定、引導和善意的對待。這種發現和表現,是很暖心的。冰心也對這部作品點贊,她說主人公因為得到了“一雙沉靜和溫柔的眼睛”的關注和指引而奮發上進的故事,讓她看了感到滿心的安慰和喜悅。
張潔早期最有分量的作品,當屬《愛,是不能忘記的》。當時,有許多關于這部作品的評論。其中,不乏言辭激烈的詰問,但更多的是肯定的評論,撥開迷霧,讓我們對小說的題旨理解更深。年少時,我們學校教寫作課的老師,還在晚自習的時間,于圖書館的閱覽室舉辦講座。講座后,我們幾個文學愛好者還要再單獨座談,評價老師的講座,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我們將《從森林里來的孩子》再一次挑出來,仔細欣賞品味女性作家特有的清麗和詩情。這是張潔發表的第一篇作品,出道即巔峰,這非常了不起。一個非文科出身的作者,起步即上高原,這其中的文學準備和天分,讓我們肅然起敬。我們分析文中的人物是帶有時代傷痕的,但這種傷痕的表現方法,顯然與《班主任》中的謝慧敏和《傷痕》中的王曉華不同,主要區別是在文本上更加細膩和詩意,文學性更強。張潔在作品中試圖顯示一條面對政治蒙昧的詩意啟蒙之路,這些啟蒙方式都應借助于詩意的方式去實現。主人公孫長寧作為一位“文革”政治硝煙中的蒙昧的林區少年,不僅能出淤泥而不染,而且令人驚異地成長為新時代音樂人才,靠的正是來自作品中另一個人物梁啟明的詩意啟蒙。詩意啟蒙是中國驅除政治蒙昧的理想路徑。多年之后再回頭讀這篇作品,還能感覺其文學性的魅力依然不減。
《愛,是不能忘記的》講述的是一個傷感的故事,作者欲借此悲劇告誡人們:在人的婚姻生活里,除了道義、責任和傳宗接代外,還有更重要的東西——愛。愛情總是那么凄美,蒼白平庸的生活還會讓愛情之花更加凋敝。但讀者閱讀后,能從中感受到一種韌勁,一種向上的力量。那就是堅守和睿智,會讓愛更美。
在網絡上無意中看到一個20歲的女孩在閱讀這部小說后的留言,稱作品給她強烈的震撼。前段時間她在糾結自己是不是要找一個男朋友試著了解相處,因為她不想太晚結婚。閱讀了作品后,她改變了想法,她會繼續靜靜地等候和尋找,等那位觸動其靈魂的人。她承認自己不是現實主義者,她的愛情也是理想化的,她曾無數次幻想他的樣子和相遇的地點,可惜還沒有遇到過,所以也就體會不到忘記。但她相信愛情,會耐心等待愛,并守護愛。這個女孩的留言讓我感到很溫暖。我想,若張潔的天堂之靈有知,她大約會為她的作品在今天還有這樣的讀者而欣慰吧。
媒體的紀念文章各不相同,各有千秋,這很正常,“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讀者而不同。”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張潔。每個人的生命年輪中,都有意無意地留有一部個人的閱讀史或文學史。我最初接觸張潔的小說是在17歲時,現在我已經是滿頭白發、已到退休之年。回首望去,自己由文學青年變成了文學老年。這么多年來,一直有文學陪伴,感覺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愛戀也會加深幾分。
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活著,并且永遠年輕。回首自己的閱讀生活,感覺自己的心態也變年輕起來。的確,愛,是真的不能忘記的。
(摘自《中國婦女報》)(責任編輯 張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