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高健

關鍵詞:腦出血;經側裂入路;血腫清除率;神經功能損傷
【中圖分類號】 ?R722.1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6--01
在神經外科的臨床工作中,腦出血極為常見,特別是對于高血壓患者而言,具有相當高的腦出血風險和發病率。顱骨鉆孔引流術是治療腦出血的傳統手術方法,但是其對患者的創傷較大,療效和預后也不是非常理想[1]。與之相比較,顯微鏡下經側裂入路手術對腦出血的治療創傷更小,療效和預后也更加理想。如在本文的研究中,通過對36例腦出血患者采用顯微鏡下經側裂入路手術進行治療,便取得了較顱骨鉆孔引流術更好的綜合療效,不僅提高了患者的血腫清除率,而且降低了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NIHSS評分,具體研究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研究起止時間為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研究對象篩選自此期間收治的腦出血患者,共計72例,排除合并智力障礙、腦疝、器官衰竭,以及對手術治療存在禁忌癥者。且所有患者的出血發生時間均在24小時之內,出血量介于30ml到60ml之間。將研究對象隨機性的劃分為兩個組別,分別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36例。分組后觀察組男、女分別20例、16例,平均年齡(56.52±3.51)歲,平均出血量(48.52±5.21)ml。對照組男、女分別21例、15例,平均年齡(56.32±3.48)歲,平均出血量(48.36±5.16)ml。兩組患者上述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可比性充分(p>0.05)。
1.2 方法
按照常規方式,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傳統顱骨鉆孔引流術治療。對觀察組患者,予以微鏡下經側裂入路手術治療,具體方法如下:經翼點入路,發際內全層切開頭皮,并在電刀的輔助下,將患者顳肌與骨膜切開、剝離。將游離骨瓣鋸開后,再將部分蝶骨脊磨除,U形剪開硬腦膜。通過顯微鏡進行觀察和操作,于額葉側分開外側裂,縱向平行側裂分離血管。操作過程穩步、緩慢進行,注意對其他組織的保護,將側裂池打開后,將側裂池出血、腦脊液釋放。島葉顯露后,在其表面用腦針穿刺大腦中動脈分支之間的無血管區,找準并確認為血腫之后,將島葉皮質切開,注意控制切口大小,以0.5cm到1cm為宜,將島葉分開,進入血腫腔,由淺入深將腦棉覆蓋,注意對兩側血管的保護,在吸引器的幫助下,將血腫緩慢、徹底的清除干凈。最后再對術區進行檢查,看是否還存在活動出血點,使用雙極低功率電凝鏡進行止血,如果深部近內囊也存在滲血的情況,則通過止血紗布進行止血,所有手術操作完成后,減張縫合硬腦膜,并做無壓力包扎。
1.3 觀察指標
(1)分別對兩個組別患者的血腫清除率進行觀察。
(2)手術完成康復3個月后,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NIHSS評分,評分與神經功能損傷程度成正比,即評分越高神經功能損傷越嚴重,反之則越輕。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進行統計學計算,計量資料以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與觀察后發現,兩組血腫清除率比較,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術后3個月的NIHSS評分比較,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項指標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參表1)。
3 討論
腦出血屬于是既常見又嚴重的神經外科疾病,對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都具有很大的威脅,而且不少患者在發病后,都可能出現后遺癥,遭受神經功能損傷,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2]。
對于該病,手術是最快速、直接的途徑,但不同手術方式的療效不一。顱骨鉆孔引流是治療該病的傳統手術方法,曾經應用廣泛,可以快速緩解患者的顱內壓,不過其對于血腫的清除不是非常徹底,而且手術創傷大,預后效果也不是非常理想,神經功能損傷較為明顯。顯微鏡下經側裂入路手術治療腦出血,具有更加突出的優勢,如其創傷更小,手術操作更加精準,能夠更清楚、直觀的掌控出血情況,更徹底的清楚血腫,并改善患者的預后,減少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3]。
本研究的結果也證明,和顱骨鉆孔引流相比較,顯微鏡下經側裂入路手術對于腦出血的治療,效果更加理想,不僅提高了患者的血腫清除率,而且降低了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NIHSS評分,在實際的臨床工作當中,值得加強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吳松,陳小鑫,吳仰宗,等.顯微鏡下經側裂-島葉入路與經顳葉皮質入路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的效果比較[J].中國民康醫學,2022,34(06):125-127.
[2]李志信,吳現磊.顯微鏡下經側裂入路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療效觀察[J].臨床研究,2021,29(10):32-34.
[3]李小戰.顯微鏡下經側裂入路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基底核高血壓腦出血的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20,29(35):6619-6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