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雄娟

關鍵詞:危重癥患者;凝血四項;血栓彈力圖;臨床合理用血
【中圖分類號】 ?R364.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6--01
凝血功能障礙在臨床中屬于一種危重癥患者普遍存在的癥狀,此類癥狀主要是因危重癥患者受到創傷與感染以及手術等各種因素影響,易誘發患者低體溫以及有出血傾向,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需要輸注大量的血液進行輔助治療,另由于酸中毒以及液體復蘇等情況,會嚴重影響患者機體凝血功能[1]。而臨床絕大部分危重癥患者往往在病情后半期均需要開展輸血治療,故危重癥患者在申請輸血治療時,需檢測患者凝血功能檢查,解析其機體所需要的血液成分,以便達到高效、合理且安全的輸血目的[2]。血栓彈力圖(thromboela-stogram,TEG)屬于臨床一種新型的凝血功能的重要監測技術,在監測危重癥患者的凝血共中具有顯著的應用優勢。TEG采用非侵入方式觀察纖維蛋白具體行程以及血液凝固動態,根據動力學變化將樣本凝血功能進行反應。同時因TEG在檢測凝血功能中的價值,在臨床中具有廣泛的實際應用,以此用于患者出血風險的判斷,具有顯著效果[3]。但TEG在臨床危重癥輸血治療患者中的應用尚未普及,對其的安全性以及實際效果暫未得到驗證。故本文旨在危重癥輸血治療患者開展TEG相比較凝血四項在臨床合理用血指導中的優勢加以探討,闡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線資料
納入我院2021.7—2022.2收治的78例危重癥輸血治療患者,對其病歷資料加以分析,男女患者各有52、26例,年齡21-88歲,平均(55.21±3.27)歲,體重:40-70kg,平均(53.37±1.37)kg;疾病類型: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腎臟疾病、心血管疾病、外傷、腦出血以及其他類型各有15、10、8、8、10、12、15例。本次研究已經我院倫理委員或審核批準通過。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目的知曉,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病歷資料與基本資料完整;(2)所有患者均給予危重癥情況下需開展輸血治療;(3)非哺乳期或妊娠期者;(4)監測過程中能夠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開展相關工作者;(5)能夠在研究后期接受隨訪調查者;(6)均需開展輸血治療者;(7)無相關禁忌癥者。
剔除標準:(1)存在惡性腫瘤或嚴重傳染病患者;(2)年齡21-88歲者;(3)研究中途退出。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開展TEG與常規凝血檢查。
常規凝血檢查:收集所有患者靜脈血,隨機將血液制成抗凝樣本,在規定時間內將血液樣本送往檢驗科做凝血檢驗。
TEG:同樣取患者2ml靜脈血,使用抗凝試管混合枸櫞酸鈉與血液樣本,隨后將混合好的抗凝血樣本靜置于高嶺土杯3-5min;隨機使用TEG,根據操作要求以及相關檢測要求,將普通杯置于檢測架中,在杯中放入氯化鈣(20uL),并在普通杯中倒入高齡土杯中的340uL血液樣本,隨后開展檢測。TEG參數:R值:即凝血時間,代表從試驗開始到血凝塊開始形成的時間(min),反映凝血因子的活性,因凝血因子缺乏或存在抗凝劑時延長,高凝狀態時縮短;K值:指從血凝塊開始形成到TEG曲線振幅為20 mm時的時間(min),代表血凝塊的運動;Angle角:描記圖最大曲線弧度的切線與水平線的夾角,K值和 Angle角主要反映纖維蛋白原的水平和部分血小板的功能;MA值:即最大振幅,指TEG曲線最高點的最大振幅,代表凝血強度,MA值取決于血小板的功能和血小板纖維蛋白的作用,MA值縮小見于出血、血液稀釋、凝血因子消耗、血小板減少或疾病造成的凝血因子缺乏,MA值增大見于動靜脈血栓或高凝狀態;LY30:代表最大振幅后的30min內纖維蛋白溶解的活性;CI:即凝血指數,反映體內凝血狀態,正常范圍為-3-+3,<-3為低凝,>+3為高凝。
1.3觀察指標
比較TEG與常規凝血檢查在輸血指導中的作用。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在兩種輸血指導對比中,TEG冷沉淀、血漿以及血小板均優于常規凝血檢查,P<0.05,見表1。
3討論
危重癥患者在治療后期往往均需要開展輸血治療,但臨床在開展輸血治療前需對患者進行凝血功能檢測,依據檢測結果對患者開展適宜的輸血治療指導,以此確保其輸血安全[4]。臨床醫生以往開展的常規作法往往參照常規凝血數據作為輸血指導,申請輸血治療,但根據臨床應用發現,常規的凝血功能檢測無法準確與全面的反應患者凝血情況[5]。故極易導致危重癥患者在輸血治療過程中發生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
常規凝血檢測參數指導下所開展的輸血治療,可能會導致危重癥患者在輸血治療期間發生發熱與血漿蛋白過敏,情況嚴重時可發生溶血性輸血反應。另由于絕大多數危重癥患者均伴有免疫力低下與凝血障礙,故在輸血過程中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縫隙,極易導致患者因感染致死[6]。故常規凝血檢查對于危重癥需要輸血治療的患者并非是一種理想的指導方式。TEG冷沉淀、血漿以及血小板均優于常規凝血檢查,P<0.05。進一步證實TEG應用價值高于常規凝血檢查。TEG應用于凝血功能檢測中,能夠對人體相似環境進行模擬,并通過激活劑促使凝血塊形成,能夠記錄患者凝血的全動態過程,在麻醉以及心外科、重癥等輸血指導中應用價值較高[7]。TEG還能夠幫助臨床醫師獲得全面且有效的凝血功能檢測參數,為危重癥患者的治療工作提供可靠的指導與參考,能夠有效規避盲目輸血中的不良事件,防止臨床無效輸血。尤其在輸血成分中,TEG的應用能夠準確判斷患者出血原因,對冷沉淀與血漿、血小板等成分的選擇具有較高的指導價值[8]。
綜上所述,TEG在危重癥患者輸血治療中具有準確的指導作用,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甘淑燕,柳美秀,閆鋼風,等. 血栓彈力圖與常規凝血功能檢測評價危重癥患兒凝血功能的比較研究[J]. 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21,28(10):884-889.
[2]黎紹昌,鄭文斌,吳偉鑫,等. 血小板減少危重癥患者血栓彈力圖與常規凝血功能參數特點及相關性分析[J]. 檢驗醫學與臨床,2019,16(9):1167-1171.
[3]黎紹昌,王田園,孫婭,等. 血栓彈力圖與凝血常規聯合APACHEⅡ評分對凝血功能障礙重癥患者的預后分析[J]. 中國輸血雜志,2021,34(9):987-991.
[4]林浩銓,郭予濤,黃楚君,等. 血栓彈力圖監測下應用微量肝素治療小兒膿毒癥療效及不良反應評價[J]. 實用藥物與臨床,2021,24(7):618-623.[5]孫越紅,張麗敏,李虓,等. 血栓彈力圖指標與DIC的相關性及其診斷價值分析[J]. 檢驗醫學,2021,36(5):495-499.
[6]湯文,許慧,黃成姣,等. 兒童膿毒癥血栓彈力圖指標、黏附分子與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及預后的關系[J].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21,13(11):81-86.
[7]駱月琴,周明,王柏磊. 血栓彈力圖聯合床旁B超指導預防頸內靜脈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價值研究[J]. 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20,32(8):994-997.
[8]鐘昌莉,張本蓉,張文龍,等. 血栓彈力圖評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臨床價值[J]. 中國輸血雜志,2021,34(8):864-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