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同
四季養生,就是要按一年四季氣候的陰陽變化規律與特點以調攝人體,健身防病,以達身體健康、延年益壽之目的。這是祖國醫學中順應自然、養生保健的重要養生方法。正如《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指出,“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溫”,強調必須加強人體適應自然變化的能力,利用自然的有利因素、改造與抵御自然的不利因素,以保證人體的身心健康。
時值農歷五月,驕陽似火,海云天蒸,枝繁葉茂。但夏季氣候環境多變,初夏時天氣往往還不甚炎熱,時有小雨淅淅瀝瀝,但到長夏時節,則會更加酷暑難耐,同時雨水減少,晚風吹過時還會帶來絲絲早秋的涼意。所以夏季可謂是一年四季當中最難養生的季節。
夏季養生難與其外界氣候多變、邪氣復雜關系密切,春天以風邪為主,秋天以燥邪為主,冬天以寒邪為主,而夏季主要邪氣卻有兩個:暑邪和濕邪。濕邪與暑邪在夏季常互相夾雜,因此表現在人們身上也總是變化多端,這時人體需要應對多方邪氣的侵襲,防病養生的難度自然有所增加。
夏季天氣炎熱,熱邪是天地之間最旺盛的邪氣,很多熱證也易在夏季出現損傷人體。尤其是人體本身就屬陽的肝、心,這種陽臟更易在外界炎熱、熱邪充斥的環境下出現陰陽失衡,這會導致心肝火旺的發生。很多人夏季易出現心煩意亂、口舌生瘡、目赤腫痛、舌紅苔黃等多種熱象,其背后很可能是心肝火旺在作祟。
嚴格辨證后,除了可以使用中藥湯劑、成藥、代茶飲進行調理,穴位也能夠幫助大家清瀉肝火、心火,調理心肝火旺。這時,有一類穴位非常有用,那便是“滎穴”。
滎穴是一類穴位的統稱。在人體的12條正經上都有5個相對特殊的穴位,被統稱為五輸穴,即“井、滎、輸、經、合”。如果將經絡想象成河流,經氣想象成河流中運行的水流,這五個穴位分別是水流起始、變大、變小等發生變化的節點。其中的滎穴正是十二經絡的經氣由弱開始變強的起點。《難經·六十八難》曰“滎主身熱”,因炎夏多熱病,故《難經·七十四難》又云“夏刺滎”,說明了滎穴可以用于治療和調理各種熱證的。我們選取手足部的4個滎穴,按摩方便、瀉火有效。
勞宮穴屬手厥陰心包經穴,為心包經之“滎穴”。勞宮穴在五行屬火,刺激勞宮穴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經常用于治療心火亢盛所致的失眠、神經衰弱等癥。經常按壓手心勞宮穴,有強壯心臟、平抑焦慮情緒的作用。
【定位與取穴】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手掌微微握拳,中指所碰到的位置就是勞宮穴。
【按摩方法】可以采用按壓、揉擦等方法,左右手交叉進行,可以用一手的大拇指掐按另一手的勞宮,也可以借助筷子、勺子等硬物進行按壓,以感到酸脹而不疼痛為宜。每天2-3次,按壓時間自由掌握,長期堅持方可有效。
少府位于手少陰心經上,該穴名意指本心經氣血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少沖穴傳來的高溫水濕之氣,至本穴后為聚集之狀,如云集府宅,故得此名。少府有清心瀉熱、理氣活絡、清心寧神、調氣利濕的作用,因為處于心經之上,尤其善于清心經之火。
【定位與取穴】 位于手掌面,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當小指尖處。取穴時仰掌,手掌微微握拳,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掌橫紋上,就是少府穴。
【按摩方法】可以用指尖掐按少府穴,或用筷子等工具按摩,中等力度按摩2-3分鐘即可。可以在每天中午11點至下午1點按摩少府穴,根據子午流注理論,此時心經經氣最盛,按摩效果最佳。
行間穴歸屬足厥陰肝經,是肝經的滎穴。行間穴善于清瀉肝火,是中醫調理熱證常用的穴位之一。如果遇到肝火旺盛導致失眠的情況,行間穴可以起到涼血安神的作用。
【定位與取穴】在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取穴時找到足部拇趾和食趾的趾縫端即為行間穴。
【按摩方法】以中等力度按壓或揉按行間穴5-10秒鐘,以有酸脹感為宜。隨后放松數秒再次按壓,每次可揉按10-20下。
俠,通挾、夾;溪有山澗、小川之義,此穴在第4、5趾的夾縫間,如處溝溪,故名俠溪。俠溪穴是足少陽膽經的滎穴,肝膽相照,膽經與肝經相表里,刺激揉按膽經的滎穴,也有清瀉肝經火熱的功效。
【定位與取穴】俠溪穴位于足背外側,當第4、5趾骨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取穴時需要仰臥或垂足,找到第4、5趾的趾縫端,當趾蹼緣的上方紋頭處即為俠溪穴。
【按摩方法】以中等力度按壓或揉按行間穴5-10秒鐘,以有酸脹感為宜。隨后放松數秒再次按壓,每次可揉按10-20下。
上述四個穴位分屬心經、心包經、肝經、膽經,按摩時可以貫序按摩,按照勞宮穴、少府穴、行間穴、俠溪穴的順序依次按揉,每個穴位按摩3-5分鐘,可以幫助我們降肝火、降心火,預防夏季腦卒中。
進入夏季中期,雨水會逐漸增多,所以夏季也要預防濕邪對人體的傷害。
濕邪為重濁之邪,與水同類,故屬陰邪,易損傷人體陽氣。五邪入五臟,五臟之中,濕邪通于脾,外感濕邪最易損傷人體脾胃功能。脾主水液運化,喜燥而惡濕,故濕邪入侵人體后常易困擾脾臟,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進而水濕內停,形成痰濕之證,使人出現濕疹、納差、消化不良、泄瀉等癥狀。若濕氣困脾日久,加之夏季的暑熱邪氣,二邪同時侵犯人體,形成濕熱之邪,混雜痰濕之氣,便會使人痰濕熱盛,易出現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之象。若濕久留不除而化熱,便會使人出現頭痛而重、身重而痛、身熱不揚、關節酸痛、口苦胸悶、小便短黃等癥狀。
與暑熱邪氣一樣,穴位也可以幫我們輕松應對濕邪與暑邪混雜而成的痰濕熱盛之象,只是在穴位選擇和治療方式上有所區別。
夏季多見痰濕熱邪,因此艾灸穴位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艾灸其實已經廣泛運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冬季虛寒的人群可以用,夏季熱邪偏重的人群也可以用,以此來起到以熱瀉熱、溫熱化痰的效果。
那么,夏季適合以艾灸之法來清熱、化濕、祛痰的穴位有哪些呢?
百會穴歸屬督脈,別名“三陽五會”。《采艾編》云“三陽五會,五之為言百也”,意為百脈于此交會。百脈之會,百病所主,故百會穴的治癥頗多,為臨床常用穴之一。艾灸頭頂的百會穴,升陽舉陷,可以幫助我們升清降濁,化痰祛濕。
【定位與取穴】位于后發際正中上7寸,當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即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按摩方法】用手指點按或揉按上述穴位,力度以感到輕微酸痛感為宜,每次揉按3分鐘即可。
【艾灸方法】百會穴適宜溫灸。持扶陽罐溫灸該穴位,時間為3-5分鐘,讓罐體的溫熱、紅外線及磁場刺激該穴位,可預防頭暈頭痛、失眠、陽氣不足、神經衰弱等疾病。堅持每天溫灸,有保健長壽的功效。
下脘穴系足太陰任脈之會,是化痰祛濕之要穴,連著肚臍一起灸,還可以溫補腎陽。
【定位與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2寸。
【按摩方法】循足太陰經和任脈向下推按即可。
【艾灸方法】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健脾化痰、扶正祛邪的作用。
【定位與取穴】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該處即是。
【按摩方法】用足三里穴防病健身的方法簡便易行,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1次,每次穴按壓5-10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熱的感覺。
【艾灸方法】可用艾條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鐘,艾灸時應讓艾條的溫度稍高一點,使局部皮膚發紅,艾條緩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動,以不燒傷局部皮膚為度。
“豐隆”是一個象聲詞,為轟隆之假借詞。此穴匯聚周圍條口穴、上巨虛穴、下巨虛三穴傳來的水濕云氣,水濕云氣化雨而降,且雨量大,如雷雨之轟隆有聲,故名豐隆。豐隆穴是人體化痰最好的穴位,按摩或艾灸此穴能把脾胃上的濁濕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即中醫常說的“痰多宜向豐隆尋”。膝眼與外踝連線的中點,就是豐隆穴。
【定位與取穴】豐隆穴位于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處。取穴時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后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這個地方就是豐隆穴。
【按摩方法】豐隆穴的穴肉厚而硬,點揉時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節重按,每天按壓1-3分鐘即可。
【艾灸方法】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均可。還可以利用溫和灸來刺激豐隆穴,每次艾灸5-10分鐘,每天1次即可。
(編輯? ? 車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