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 偉? 暨南大學附屬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普通外科微創分會委員兼秘書,廣州市醫師協會普通外科微創專業醫師分會委員兼秘書,廣州市醫學會加速康復外科學分會委員,廣州市醫學會肝膽外科分會委員。擅長肝膽胰胃腸疾病、甲狀腺疾病的外科治療及中西醫結合治療。
人的一生中幾乎不可能不受傷,而受傷之后的皮膚難免會留下瘢痕,瘢痕是我們人體應對外傷自我修復后留下的印記。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瘢痕只是影響美觀,讓人心煩。但是,瘢痕背后也可能隱藏著健康的風險,廣州市紅十字醫院普通外科的苑偉副主任醫師告訴我們,有些瘢痕可能會發展成為癌癥,極大地損害了我們的身體健康,需要高度警惕。
在癌癥的發生過程中,根本機制之一正是細胞復制出錯,正常細胞變成了癌細胞。正常人體的細胞受到基因的約束,有一定的壽命與增殖限制,不會無限繁殖。而細胞需要不斷復制、更新,在這過程中就有可能復制出錯,激活錯誤的基因、丟失正常的基因,這樣就變成了癌細胞。我們人體有40萬億-60萬億個,每天復制更新的細胞數以億計,即使是億分之一的概率仍然相當于每天都有癌細胞在出現。
那么,不難理解細胞復制越頻繁、越多,出錯的概率就越大,產生癌細胞的概率就越大。而這也是瘢痕可能變成癌的原因,瘢痕正是一種增生性、細胞復制頻繁的組織。
當我們的皮膚不小心受傷了,在剛受傷不久,一般會出現局部發紅的癥狀,這時的皮膚會進入炎癥期。當炎癥期過后,創傷部位的血管增生就會比較嚴重,受傷部位紅色會更加明顯,這時的皮膚就進入瘢痕血管形成期。之后會出現膠原增生,然后受傷部位的紅色變淡,并不會消失,這一階段稱為膠原增生階段。之后紅色的瘢痕逐漸變成白色,這就是所謂的瘢痕成熟期。如果傷口在愈合過程中出現異常情況,愈合傷口的成纖維細胞過度增生,而且大量分泌膠原和其他細胞外基質,使傷口的皮膚增厚、紅腫,并出現各種癥狀,甚至造成畸形,就會形成病理性瘢痕或異性瘢痕。
在此基礎上,如果瘢痕因為抓撓、摩擦、炎癥等外部刺激,導致破損、糜爛、感染等,就容易形成潰瘍,相當于瘢痕處的組織細胞就在長期的損傷——修復循環中,短則幾年、長則幾十年,經久不愈的潰瘍就很有可能惡變發展成瘢痕癌。
瘢痕癌是皮膚瘢痕中的纖維結締組織細胞經過反復刺激發生基因突變或癌基因激活而產生的皮膚細胞的無序增值的結果。最常見的病理類型是鱗狀細胞癌,少部分為基底細胞癌。在鱗狀細胞癌中,大多數為分化較完全的癌細胞,部分形成角化癌珠。
比較其他惡性腫瘤來說,瘢痕癌總體發病率不高,僅為0.1%-2.5%(上下限為約數),但考慮到瘢痕是一個幾乎人人都會遇到的問題,還是應該引起重視。瘢痕發生惡變的時間長短不一,短者幾個月,長者可潛伏幾十年。可以明確的是,其實并不是所有瘢痕都有機會發生癌變,但總體發病風險隨著高危瘢痕存在時間增加而增加。但是有三種瘢痕發生癌變的概率會大很多,日常生活中需要引起警惕。
增生性瘢痕其實是一種過度生長的瘢痕,它往往突出皮面,形狀不規則,高低不平,潮紅充血,質地實韌。有灼痛和瘙癢感,于環境溫度增高,情緒激動,或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時癥狀加劇。增生往往延續幾月或幾年后才逐漸發生退行性變化,表現為突起高度減低,顏色轉暗,充血消退,變軟。多數情況下會瘙癢難忍,所以患者會進行反復的抓撓,從而造成感染。如果長期如此,相對易引發瘢痕癌變。
這類瘢痕表皮薄、表面平坦、局部血液循環差,呈亮白色。通常情況下比較脆弱,沒有彈性,關節在活動的過程中會導致瘢痕反復破裂,容易出現感染,一般很難愈合,長期如此就容易增加癌變風險。
這種瘢痕可能伴隨有明顯的皮膚損傷,但也可能是痤瘡、蚊蟲叮咬等原因造成。這種對創口和周圍組織的反復刺激也容易癌變。有些患者會出現持續數月甚至更長時間瘙癢、紅腫的蚊蟲叮咬后瘢痕,或是反復發生的痤瘡,這都是高危的瘢痕。
其實瘢痕癌的預防并不困難,只需要減少瘢痕形成、及時識別高危瘢痕然后處理即可。苑主任告訴我們,為了避免瘢痕癌變,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預防:
受傷越少,越不會遇到瘢痕的困擾,這也是避免出現疤痕最根本的方法。
居家生活中,最容易出現的創傷類型為銳器造成的損傷,如剪刀、菜刀等使用不當造成的創口,可以有意識注意避免。對于老年人群來說,行動能力有所下降,操作器械時靈活性也較年輕時有所降低,需要避免使用過于尖銳、鋒利的器械,拆信、快遞所用的拆信刀、剪刀可以選購刀刃很短、有保護措施的品種。
皮膚瘢痕主要形成于傷口愈合的過程中,而科學的傷口處理可以加速皮膚愈合、預防高危瘢痕的產生,當然也可以減少瘢痕影響美觀的風險。
如果皮膚出現傷口、創面,一定要及時清創、消毒,早期避免碰水、與外界直接接觸,盡量避免傷口感染。如果是燒燙傷、化學灼傷等原因導致的皮膚損傷,應立即沖洗、降溫,離開導致皮膚損傷的環境、隔絕造成的損傷的理化因素,然后及時前往醫院外科、皮膚科就診,科學處理傷口。
目前很多醫院都已經運用了濕性愈合的皮損修復技術。所謂濕性愈合,指運用特定的凝膠、水膠體敷料覆蓋清創后的傷口,使得傷口在保持濕潤的狀態下生長修復,幾乎不會留下明顯的瘢痕,同時愈合速度更快、感染風險降低。這種愈合方式不同于以往“傷口結痂──痂體脫落”的干性愈合過程,以往較多用于面部等美容要求較高的外科、整形科處理后,目前也可以用于其他部位的皮膚損傷修復。但費用稍高,對換藥等護理操作的要求更高,如果因為出現傷口而就醫,可以咨詢醫生是否可以采用濕性愈合法。
重視三種“危險瘢痕”,及時發現,及時就醫。尤其是存在高危瘢痕時,需要減少對瘢痕或創口的機械、化學、熱力的刺激,盡量避免反復無常的牽拉、摩擦、潰破、感染的發生。同時,如果有長期感覺異常(如癢、痛、麻木)、頻繁感染等,一定需要積極治療瘢痕,防止慢性潰瘍、感染的發生。如果發現瘢痕位于經常被衣物鞋襪摩擦的袖口、腳底、腳腕等部位或是其他易受傷的部位,也需要格外關注,必要時咨詢醫生。
目前瘢痕的主要治療手段包括手術、注射和激光。手術切除再縫合屬于外科治療方法,激光治療和注射治療屬于保守治療方法,因不同瘢痕的具體情況而選擇最適合的處理方法。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醫學界暫時并無完全去除瘢痕的方法,上述各種方法只能改善瘢痕的外觀。平時生活中盡量避免受傷,如果出現傷口,應及時進行護理。
一般來說,隨著時間的流逝瘢痕會越來越淡化,比如小時候的瘢痕到長大后淡了很多,這是因為人的免疫細胞會幫助消化增生的纖維組織。但是如果想更好地干預瘢痕的形成或生長,最好在瘢痕產生的1個月內進行處理。
(編輯? ? 車? ?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