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杰
相信你在生活中一定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剛剛從商場里買回了一雙白色的最新款運動鞋,穿上腳后分外珍惜,生怕沾上一點污漬。可即使再小心,白色運動鞋也會因偶爾的疏忽沾上污漬,漸漸地白色運動鞋慢慢變灰了,而你對它也逐漸怠慢起來,不想再去費力保養。你知道這種現象是怎么造成的嗎?這和人類的心理有關——是“破窗效應”起了作用。
心理學上,“破窗效應”是環境對人們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誘導性影響的一種認識。通常,“破窗”的起因可以非常小,但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我們人生中有很多事情就因為“第一扇破窗”而半途而廢。日常生活中,很多老年人也常會有這種心理:“我都活了大半輩子了,這點小毛病算什么,三天兩頭去醫院體檢煩不煩啊?真的是絕癥大不了就“一走了之”,反正該經歷的人和事我都經歷過了,也不枉此生了。”要知道,老年人有這樣的心理千萬要不得,人一旦放松了對自我的“要求”,就真的離“退休”不遠了。
到底該如何避免“破窗效應”,把壞事、錯事消滅在萌芽狀態呢?如何能做到“亡羊補牢”呢?大家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嚴防“破窗”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盡量避免第一扇“窗”被打破。我們在個人生活中,如果開始第一次醉酒,第一次熬夜打牌,第一次想偷懶不健身……這些先例一旦被開啟,我們實施這些行為的頻次就會越來越高,最終造成惡果。“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惡化的起點。我們要時刻警惕,盡量避免“第一扇破窗”的出現,不論是出現在自己身上,還是周圍的環境,都要堅信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永遠要記得反思自己,積極整改,不放任任何一個小錯誤的發生。當然,防止“破窗”的發生還要靠自律和他律的結合。
如果第一道防線已經被突破,“窗”已經破了,那就及時去“補窗”。換句話說,一旦發現生活中自己有行為不當的苗頭,就要及時加以改正,要知道“亡羊補牢,未為遲也”。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一個由小到大、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不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經受住考驗,還要在不起眼的細微小事上把握好自己,一言一行,潔身自好,不做因小失大的賠本買賣。
我們的生活很難脫離大眾而存在,在社會上不是我們改變別人,就是別人在改變我們,環境因素是很重要的。我們的心性很容易隨著周圍的人或事情發生變化,如果我們身邊都是不注意保養,平日只會吃喝玩樂、不醉不歸的人,那么慢慢地我們也會變成那樣,漸漸被同化。而如果身邊都是謹慎對待自己身體健康的人,那么我們也會跟著他們一起保養身體,這就是環境改變人。所以我們要為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圈子,創造積極向上的環境。
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任何時候都不要放任自流, 失意時找到最初的“破窗”,立刻“亡羊補牢”,才能重建人生,這也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編輯? ? 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