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玲

關鍵詞:宮頸病變;陰道鏡;利普刀;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 ?R711.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6--01
宮頸病變是臨床婦科一種高發的危險性疾病,該病主要是指宮頸存在癌癥風險,因此需要及時開展有效治療控制病情發展,才能最大限度避免疾病轉變為宮頸癌[1]。目前臨床針對該病主要采取手術治療,但不同手術方式所獲得的臨床效果會存在明顯差異,所以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宮頸病變的臨床治療研究,進一步探尋最佳治療方案。為此,此次研究中筆者詳細分析了陰道鏡聯合利普刀方案治療宮頸病變的臨床效果,具體情況見下文闡述。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間我醫院收治的宮頸病變患者60例作為本文中分析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區間分別為26-52 歲、25-52 歲,兩組患者年齡均值分別為(39.0±2.2)歲、(38.5±2.1)歲,組件一般資料對比差值顯示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臨床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宮頸錐切術治療,在患者月經后一周行陰道鏡與活組織檢查,確定符合宮頸錐切術條件后進行治療,術前對陰道及宮頸進行常規消毒處理,用環形電極切除病變組織后,行電凝止血。術后給予患者采用抗感染藥物治療。觀察組患者則采取陰道鏡與合利普刀聯合方案治療,治療時患者行膀胱截石位,將外陰充分暴露后,對其進行常規消毒處理,隨后將陰道鏡置入陰道內,通過陰道鏡詳細了解宮頸病變部位,并進行碘染色與醋酸試驗,觀察患者的宮頸病變嚴重程度以及范圍,并使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處理,根據病變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利普刀進行切除治療。操作時功率設置為30~50W,用環形法將病變組織切除,切除范圍要超出病灶邊緣0.5cm,切除深度控制在0.5~1.5cm,若病變組織過大則采取多次切除法,確保無殘留組織,完成操作后行電凝止血處理,術后采取抗感染治療。
1.3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對比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操作、術后引流、陰道出血、住院)所用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
1.4治療效果判定
患者通過治療后經檢查顯示宮頸病灶完全切除,宮頸壁恢復光滑,且無任何并發癥發生為顯效;患者在治療后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宮頸病灶基本切除,出現輕微并發癥為有效;治療后患者未達到顯效和有效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為顯效例數和有效例數相加的總和。
1.5統計學計算方法
此文中所使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20.0,兩組計量指標數據描述用(x±s)/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用n(%)進行描述與x2檢驗,當兩組指標數據對比后顯示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最終結果對比發現,觀察組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術后發生的并發癥均少于對照組,術后引流時間、陰道出血時間以及住院時間也明顯縮短,最終獲得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P<0.05),見下表1、表2。
3討論
宮頸病變是誘發宮頸癌的高危險階段,由于此病早期無明顯特征,因此會增加臨床治療難度。若在宮頸病變階段能夠開展有效治療,可大大降低宮頸癌疾病的患病率,減輕疾病的危害性。宮頸錐切術是當前臨床治療宮頸病變常用手術方式,雖然該手術方式具有操作簡便、創傷性小和治療效果佳等優勢,但臨床治療后仍存在病灶切除不徹底情況,因此會影響最終疾病控制效果[2];為此,本文中對宮頸病變患者采用了陰道鏡聯合利普刀治療方案,并獲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陰道鏡作為臨床婦科疾病治療及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將其置入患者宮腔內,在強光源下可使醫者清晰了解觀察病變部位,可詳細掌握細微病變部位,從而能夠將病變組織徹底切除,而且該方式操作比較簡便,可反復使用。利普刀是運用金屬絲尖端所產生的高頻率電波將病灶組織瞬間切除,因此可減少手術過程中出血量,且操作簡便迅速,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手術創傷性。而將陰道鏡與利普刀聯合應用,可進一步提高手術效率及安全性,使患者的病變組織徹底清除,最大限度控制病情發展,減輕疾病的危害性[3]。
綜上所述,運用陰道鏡結合利普刀方案對宮頸病變患者進行治療,可進一步提升臨床治療效率,減輕手術創傷性及患者的病痛折磨,提高患者術后身體恢復效率。
參考文獻:
馬瑞娜,牛芳.陰道鏡聯合利普刀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1,6(15):62-65.
李丹陽.陰道鏡聯合利普刀在宮頸病變治療中的應用[J].現代診斷與治療,2021,32(7):1084-1085.
付芳芳.陰道鏡聯合利普刀在宮頸病變治療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J].中國醫藥指南,2021,19(5):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