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丹

關鍵詞:動態心電圖;室性心律失常;冠心病
【中圖分類號】 ?R541.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6--01
在臨床診斷過程中,動態心電圖的應用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常規心電圖相比,所記錄的信息量更大,同時提升了心律失常診斷的準確率。在關于動態心電圖的檢測中,本文重點分析了室性心律失常數量以及心臟病類型的確認。心律失常作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指的是由于心臟活動起源和傳導中存在障礙而導致的心臟搏動異常[1]。該疾病多見于老年群體,應當重視對患者的24小時心電圖監測。鑒于此,對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了180例動態心電圖患者,按照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實施分組,對比診斷結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了180例動態心電圖患者,將其當做本次實驗的對象,按照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實施分組,其中冠心組(100)男性57例,年齡區間保持在21到76歲,均值(48.63±4.72)歲;女性43例,年齡區間保持在28到76歲,均值(47.51±4.93)歲。非冠心病(80)男性37例,年齡區間保持在29到76歲,均值(48.71±4.23)歲;女性43例,年齡區間保持在30到76歲,均值(47.09±4.55)歲?;颊唧w征、病程無對比差異,達到研究標準,P>0.05,無統計學意義。經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
1.2 實驗方法
對所有人員采用動態心電圖監測,即需要監測24小時的心電圖變化情況,在檢查前一周對影響心率的藥物進行停用。結果由專業醫師進行確認。在檢查前需要確保接觸皮膚的部分無感染,且能夠按照具體操作步驟執行。
1.3 評價標準
對比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數目,以及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同時記錄心律失常相關指標結果。
1.4統計方法
在數據的錄入上應當由兩人進行數據整理及核對。采取統計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SPSS21.0進行數據處理,資料以(%表示,x2檢驗;組間對比以P=0.05為界值,P<0.05則表示差異具備統計學含義。
2 結果
就數據中看,兩組患者在室性心律失常數目上的差異不大,但是在冠脈狹窄程度、多源性以及室速等方面則存在差異(P<0.05)。如表1所示。
3 討論
針對兩組患者進行動態心電圖的監測,所表現的結果存在差異,對于冠心病組患者,其不良情況的發生率高于非冠心病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細胞如果存在缺血問題,容易引起變性或者壞死,在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較高。如果患者心臟承受的負荷大,更會加重病情,心律失常反饋明顯。
在使用動態心電圖監測的過程中,可關注具體形式和頻率,這對于冠心病的確診有重要反饋價值。特別是在本文所調研的幾項指標中,結合聯律、多源性、室速等,可說明冠心病狹窄程度和室性心律失常具有相關性。對于正常檢查者而言,在血循環中兒茶酚胺性提升后會促使發生舒張期自主除極,并如果除極達到閾電位,則會發生室性早搏[1]。對于冠心病患者,如果心肌在冠脈狹窄因素下無法有序代謝,也會引起折返性心律失常。還有研究表明,如果患者伴有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將大幅度提升。故而,為患者采用動態心電圖可進一步明確病情,體現患者心肌缺血性改變結果,有助于為醫師的判斷提供準確的依據。
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與異常自律性增高有關,有調研顯示[3],室性心律失常在發病率在1%-4%,通過常規心電圖檢測,查出的患病率較低,反饋不全面,而在動態心電圖下則可提升診斷率,高達40%-70%。要重視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其他疾病,及時診斷,判斷室速產的原因,及時處理,有助于病情的控制。
在調研其他學者的研究下[4],動態心電圖作為當下常用的診斷模式之一,對患者全天候的心電活動進行了數據分析,此時的結論更具有全面性。其優勢在于反映患者活動期間的心肌情況,針對心血管系統疾病患者可以更好地反饋疾病變化為治療方案提供參考依據。但是動態心電圖也有劣勢,如不能及時地反饋結果且檢查費用更高,應當分析患者是否有必要開展24小時心電監護,以及是否需要實時接收數據反饋。
綜上所述,采用動態心電圖檢測,對于室性心律失常可以做出有效判斷,準確分析患者心肌血性改變,為疾病針對提供可靠依據。
參考文獻:
[1]曹克將,陳柯萍,陳明龍,等.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國專家共識(2016共識升級版)[J]. 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20,34(03):189-253.
[2]李艷. 動態心電圖中頻發室性心律失常的分析[J].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23):124-125.
[3]周拴蓮. 動態心電圖對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的臨床診斷價值策略[J]. 疾病監測與控制,2019,13(04):278-279.
[4]周蓉. 動態心電圖診斷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應用及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發生前后的心電圖特征分析[J]. 心電圖雜志(電子版),2017(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