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歡 邊小也 樊宏麗


關鍵詞:改良版早期預警評分表;新生兒;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6--01
早期預警評分系統(EWSs)在臨床常用來評估患者疾病相關指標以快速識別潛在的危重患者,來幫助醫務人員采取積極的治療和護理措施[1]。EWSs應用廣泛性已經滲透進新生兒護理中,但是EWSs一般用于臨床成人治療或護理評估,從成人過度到新生兒,需要對預警評分表進行改編。因此,本研究通過借鑒國內外新生兒健康生理指標,結合我院新生兒的護理要點設計適用于我院新生兒護理工作的改良版新生兒早期預警評分表。將體溫、心率、氧飽和、皮膚顏色、收縮壓等十項指標作為評分表的主要內容,由專門的新生兒護理人員客觀按照新生兒生理指標進行評價,旨在預防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或提高新生兒治愈率。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隨機選擇2021年11月-2022年5月接收分娩的新生兒50名,作為觀察組,其中男孩28名,女孩22名,平均胎齡為(37.1±1.2)周,平均體質量為(2140.78±109.34)g,日齡1-7d。另外隨機選取2021年3月-2021年10月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兒(既往資料)50名為對照組,對照組有男孩25名,女孩25名,平均胎齡(36.2±1.8)周,平均體質量為(2089.32±112.65)g,日齡1-7天。兩組新生兒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因疾病需要首次入住我科新生兒;②入住時間為0-24h之內;③新生兒家長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對照組新生兒使用的是既往資料,該組新生兒給予的是常規護理。
觀察組:觀察組新生兒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改良版新生兒早期預警評分表。專門護理人員對新生兒情況進行評估和打分,體征正常的健康新生兒為20分;10-19分給予一般觀察;0-10給予密切觀察,給予密切觀察的新生兒每隔2h重新評估。根據新生兒的風險評估結果,制定對應的護理和質量措施。具體評分標準如下: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新生兒15天內出現不良事件次數以及發生率。
不良事件發生率包括:窒息、心臟驟停、休克等。
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事件次數/住院總天數。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3.0對數據進行分,計量資料使用卡方檢驗,用百分比表示。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新生兒的不良事件次數、不良事件發生人數、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顯著意義(P<0.05);觀察組新生兒治愈率高于常規組,但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結論
若新生兒的母親在孕期或者生產期就存在高危因素存在,那么該新生兒出生后就需要進行嚴密的見識,根據其生理指標的變化進行積極干預,既可以防止過度治療,又可以防止延誤治療[2]。對新生兒的生命體征進行監督就需要實用且規范化的評分系統用以識別高風險新生兒。國外常用的評估新生兒危險程度的方法包括臨床危險指數以及急性生理學評分。但是這兩種評分方式一般適用于ICU的重癥患兒,并且評分需要所有的生化指標綜合來看,評價較為復雜,不適用于評價一般輕癥的新生兒。國內對于新生兒常用的量表是危重病例評分方法,同樣不適用于一般輕癥新生兒。對于普通的輕癥新生兒,可采用英國建立的早期預警評分,該表用來識別潛在的危重癥患者,主要是對患者的心率、呼吸、收縮壓、意識、體溫等常規生理參數進行評估,評估方法簡單、快速、易操作,并且由于對象是輕癥,因此準確度也較高。在研究中經過實際使用發現,該量表評估過程非常簡便且節省時間,而且從結果上看準確性較高。應用該量表的觀察組相比我院以往接收的新生兒,在不良事件發生率和發生次數上明顯更低(P<0.05),治愈率高達百分之百。表明該表有著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在國外,新生兒預警評估量表應用較為廣泛,國內部分機構雖然也有所應用,但是主要是用來評估危急重癥的新生兒,并且國內缺乏足夠的研究,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內容。相較于英國,我國尚處于探索階段。本研究設計的評估量表獲得了較好的反饋,也顯著減少了新生兒不良事件的發生。但是在研究中,受到樣本量的制約以及地區的局限性,結果外推性較弱。為了獲取更為可靠的依據,擬在今后開展更高質量的、更大樣本、更多地域的研究,并逐漸完善和優化新生兒早期預警評估量表,使其在預測新生兒風險上能夠更加可靠、準確、科學。
參考文獻:
[1]杜嬌.新生兒早期預警評分在無陪護新生兒中的應用探討[J].商情,2018,23(19):90-92.
[2]馮曉英,楊曉艷,郭宇.早期預警評分表在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中的建立[J].甘肅科技,2016,32(20):31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