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衛防

關鍵詞:血常規檢驗;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
【中圖分類號】 ?R55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6--01
外周血中紅細胞計數水平低于正常水平時即可判斷為貧血,按照病因不同貧血又可細分為多種類型,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即為缺鐵性貧血。不同類型貧血的治療方法也所有區別,因此在治療前明確鑒別貧血類型非常重要。目前對于貧血的診斷和貧血類型的鑒別主要依賴血常規檢驗,本次研究將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分別抽取了22例和20例,并抽取了42例健康人做為對照,目的即在于進一步分析血常規檢驗在貧血類型鑒別方面的診斷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抽取研究對象84例(2019年6月-2020年6月),其中42例貧血患者為研究組,其余42例健康人為對照組,對照組研究對象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4.14±4.32)歲,男性19例,女性23例。研究組患者年齡22-66歲,平均年齡(44.57±4.29)歲,男性17例,女性25例,缺鐵性貧血患者22例,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20例。兩組研究對象年齡、性別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研究已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所有研究對象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2)研究對象年齡均滿18歲。排除標準:(1)其他類型貧血患者。(2)患有其他血液系統疾病或免疫系統疾病、全身性感染的患者。(3)肝、腎功能不全患者。(4)精神疾病患者。
1.2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接受血常規檢驗,檢驗當時清晨保持空腹狀態,抽取肘靜脈血液樣本5ml置于抗凝管中充分搖勻后利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進行檢驗,所用試劑均為配套產品。再用毛細微管吸取5μl樣本滴于載玻片上,干燥后進行瑞氏染色并在沒鏡下觀察紅細胞形態。
1.3觀察指標
對照組和研究組進行對比,研究組內缺鐵性貧血組和巨幼細胞性貧血組進行對比,對比指標均為紅細胞計數(男性:4.3-5.8×1012/L,女性:3.8-5.1×1012/L)、血紅蛋白含量(男性:130-150g/L,女性:115-150g/L)、平均血紅蛋白濃度(316-354g/L)、紅細胞平均體積(82-100fl)、平均血紅蛋白含量(27-34pg)、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11-16%)。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SPSS24.0統計學軟件,資料描述:檢驗結果均利用(x±s)描述并利用t進行檢驗。P<0.05時提示結果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研究組與對照組血常規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較,研究組患者平均血紅蛋白濃度更高,其他各項指標更低,(P<0.05),見表1:
3討論
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的致病原因不同治療方案也有所不同,兩者均有小細胞低色素貧血的表現,因此單純通過臨床癥狀、紅細胞形態變化很難將上述兩種貧血類型進行區分[1]。血常規檢驗是目前臨床上進行貧血類型鑒別的主要手段,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貧血患者與正常人、不同貧血類型患者間的血常規檢驗結果差異明顯,分析原因:缺鐵性貧血與巨幼細胞性貧血的病因不同,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與葉酸、維生素B12不足以及遺傳因素有關[2],缺鐵性貧血則主要是因為鐵元素缺乏所造成的紅細胞形態以及功能出現異常,而紅細胞計數水平沒有明顯下降。
綜上,應用血常規檢驗可有效鑒別貧血類型。
參考文獻:
[1]嵇海權.貧血鑒別診斷中血常規檢驗的臨床應用價值[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20,9(2):66-67.
[2]楊麗.貧血鑒別診斷中血常規檢驗的臨床應用效果探討[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24):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