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峰 朱 娜 高德利 左 坤 于立國 黃文君
(1.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2.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石油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3.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大位移井是在定向井、水平井和深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鉆井技術,集中了各種常規井型的技術難點,代表了鉆井技術發展的新高度之一[1]。大位移井已在海洋、灘海、湖泊以及特殊陸地等復雜油氣田開發中得到廣泛應用,并顯示出獨特的技術優勢[2]。而井眼凈化是大位移井鉆井過程中關鍵的問題之一[3-7]。研究顯示,大約70%施工中損失的時間與卡鉆有關,而Hopkins的研究顯示約的卡管柱事故原因是井眼凈化不充分[8-10]。鉆井過程中井筒內巖屑運移不充分,易引起諸多問題:①當量循環密度增大,易壓漏地層;②加重鉆頭磨損;③降低鉆井速度;④高扭矩和摩阻壓耗;⑤井眼轉向問題;⑥卡鉆,導致側鉆或油井報廢[11-13]。
南海東部自1997年西江24-3油田實施第一口大位移井以來,至今已在6個油氣田實施了100余口大位移井,形成南海東部大位移井關鍵技術,為南海東部減少開發平臺數量和成本、盤活邊際油氣田作出重要貢獻。隨著石油工業技術發展,以及中海油“提質增效”和重塑低成本優勢的戰略要求,亟需大位移井技術的革新與發展。因此,如何確定全井段巖屑床的厚度和位置、優化巖屑床破壞器的安放是目前急需解決的難題[14-15]。
目前關于巖屑運移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類[10,15]:試驗法、有限元仿真(Fluent)和雙層三層模型法。其中,試驗法的優點在于可以通過測量直接得到巖屑床的高度,但是受到試驗條件的限制,不便于模擬復雜工具下巖屑的運移。Fluent能夠模擬巖屑床破壞器下顆粒的運移和分布,但是其計算時間相對較長,現有的模型長度主要集中在數十米。分層模型法計算速度較快,在模擬全井段的巖屑床分布上有明顯的優勢,但是分層模型模擬的是一維分布,巖屑顆粒縱向上的運動模擬有待完善。
為保證后續南海東部大位移井的高效實施,本文對南海東部大位移井井眼凈化問題開展了研究。通過兩層動態巖屑床運移模型分析了巖屑床動態運移規律,并結合擴散方程,完善了巖屑顆粒在縱向上的質量交換,對巖屑床破壞器的安放和連續循環系統的效果進行了評價。研究結果可為大位移井井眼凈化作業提供技術支持。
巖屑床運移兩層模型示意圖見圖1。模型做如下基本假設[16-18]:①上層為懸浮層,包括巖屑固相和鉆井液液相;②下層為巖屑床,此層中的巖屑體積分數假定為52%;③固液體系均為不可壓縮介質,固體顆粒具有相同的直徑和圓球度;④不考慮溫度變化的影響。
在上述假設條件下,根據流體力學理論,運用質量守恒定律和動量定理,推導出了巖屑床層及懸浮層的連續性方程和運動方程,此方程為一偏微分方程組[19-20]。
懸浮層中液相的動量方程為:
(1)
懸浮層中固相的動量方程為:
(2)
巖屑床層的動量方程為:
(3)
懸浮層中液相的連續性方程為:
(4)
懸浮層中固相的連續性方程為:
(5)
巖屑床層的連續性方程為:
(6)
式中:A為面積,m2;C為體積分數,無因次;v為速度,m/s;ρ為密度,g/cm3;p為壓力,Pa;τ為剪切力,Pa;S為潤濕周長,m;Φ為上下兩層交換的質量,kg;F為干摩擦力,N;FCF為固體顆粒和液體之間的拖曳力,N;θ為井斜角,(°);g為重力加速度,m/s2;下標S代表懸浮層,B代表巖屑床層,I代表懸浮層與巖屑床的相界面,F代表懸浮層中的液相,C代表懸浮層中的固相。
由上可知,此模型需求解8個未知數,分別為AS、AB、vC、vF、vB、CC、CF和p,以上有6個方程不足以實現求解,因此需要添加兩個輔助方程:
AB+AS=AT
(7)
CC+CF=1
(8)
式中:AT為環空總截面積,m2。
由于模型方程組非線性較強,未知數之間還存在耦合,所以引用GUO X.L.等[21]的SETS方法求解。
模型中上下兩層質量交換,考慮了重力和紊動擴散作用下,巖屑顆粒下沉和上浮而引起的縱向上(徑向)質量的變化,實質是將原有的一維模型(軸向運動)擴展為簡化的二維模型[22-23]。
目前采用的上下兩層質量交換模式:
(9)
式中:C(y)為上層局部體積分數;vdep為粒子的末沉降速度,m/s;vent為顆粒紊動擴散速度,m/s;下標f、c分別代表液相和固相,ent和dep分別代表上升和沉降。
顆粒紊動擴散速度的計算方法為:
(11)
式中:v12為懸浮層與巖屑床的相界面的剪切速度,m/s;v12*為臨界摩擦速度,m/s。
由顆粒紊動擴散速度可見,當流體速度低于臨界流速時,紊動擴散速度就為0。但是有學者質疑了此觀點[24],并通過試驗證明即使流速非常小的時候,仍存在紊動擴散,因此本文結合擴散方程,得到一種連續計算上下質量交換的方式。
P.DORON等[25]假設擴散機制是湍流擴散和重力沉積的結合。一方面,湍流擴散受大尺度漩渦控制,使流動趨于各向同性,促使固體顆粒從高濃度區運動到低濃度區,即向上運動;另一方面,重力使顆粒沉降,即向下運動。當這兩種趨勢在穩定條件下達到平衡時,上層固體的體積分數可由擴散方程得到:
(12)
式中:εp為局部擴散系數,m2/s。
通過積分可以求出懸浮層的顆粒體積分數[26]:
CT=CB(IO-II)/AS
(13)
(14)
(15)
[a1,a2,a3,a4]=
(16)
式中:do為井眼內徑,m;di為鉆桿外徑,m;α為環空巖屑床面相對于井眼中心的圓心半角,rad;β為環空巖屑床面相對于鉆桿中心的圓心半角,rad;a1、a2、a3、a4分別為式(14)和式(15)的積分上下限,王文廣[26]根據巖屑床相對于鉆桿和井眼的不同高度分布,即上述5種幾何圖形(geocondition 1~5),提出了a1、a2、a3、a4的計算方法。
因此,在徑向(y軸)上,單位時間內懸浮層固體體積分數的增加量可近似表示為:
(17)
式中:dt為時間步長,s;CM為上層固體體積分數;當ΔCM為正時,表示向上運動,擴散比沉積速度占優勢,固體顆粒增加,反之亦然。
因此,兩層之間的質量交換為[22]:
(18)
式中:ΦSF為懸浮層固相增加的質量;ΦSC為懸浮層液相減少的質量;ΦBS為巖屑床層固相減少的質量。
模型求解流程如圖2所示。采用SETS法求解非線性方程組[21]。

圖3 X-1井井眼軌跡圖Fig.3 Hole trajectory of Well X-1
X-1井為南海油田某大位移井,實際完鉆井深5 117 m,水平位移4 211.24 m,垂深1 704.46 m,水垂比為2.47。X-1井井眼軌跡和井身結構分別如圖3和圖4所示。在施工中遇到的典型問題:倒劃眼困難,頻繁憋泵、憋扭矩,憋泵引起當量循環密度(ECD)瞬時升高壓漏地層,由于井漏和卡鉆的出現,導致整個施工周期長于設計周期,嚴重影響了作業時效,同時給作業帶來很大風險。具體如下:①?311.2 mm(12in)井眼倒劃眼起鉆時頻繁出現遇阻,憋扭矩,憋泵現象,在2 100~2 800 m井段和3 200~4 000 m井段尤其嚴重;②通井期間,3 610~3 700 m井段下鉆和起鉆過程中多次遇阻。

圖4 X-1井井身結構示意圖Fig.4 Hole structure of Well X-1
原因分析:①大斜度段(井斜角80°,長3 240 m)中巖屑沉積形成巖屑床,導致部分井壁失穩,井徑擴大,存在部分“擴徑”形成了“臺階”,且加劇了巖屑床的堆積;②2 100~2 800 m井段為砂泥巖互層,地層膠結性不強,滲透性高,易形成虛泥餅。
因此,基于巖屑床運移兩層動態模型對X-1井進行計算,模擬該井的巖屑床分布。
利用巖屑床動態運移模型模擬鉆進和洗井交替工況下的巖屑床分布。其中每個交替工況下,鉆進時間1 h,排量為55 L/s,機械鉆速為30 m/h。?311.2 mm井眼中巖屑厚度動態變化過程如圖5所示。

圖5 巖屑厚度動態變化過程Fig.5 Dynamic changes of cutting bed thickness
模擬在井筒的初始巖屑高度為井徑的10%下,以不同排量洗井1 h的過程,結果如圖6所示。由圖6可知,排量越大,井眼凈化效果越好,并且?215.9 mm的井眼比?311.2 mm的井眼凈化效果要好,原因是小尺寸的井眼運移速度更快。

圖6 排量對巖屑床運移速度的影響Fig.6 Influence of displacement on transportation speed of cuttings bed
設置不同機械鉆速模擬鉆井1 h,結果如圖7所示。由圖7可以看出,機械鉆速越高,巖屑床高度越高。

圖7 機械鉆速對無因次巖屑床高度的影響Fig.7 Influence of ROP on dimensionless height of cuttings bed
在?311.2 mm井段中放置6個巖屑床破壞器,間距分別為9、15和21根鉆桿,模擬可得平均高度分別為4.66%、4.53%和4.526%,每10 min巖屑床高度如圖8所示。

圖8 不同間距時無因次巖屑床高度Fig.8 Dimensionless heights of cuttings bed at different spacings
將圖8的3種情況進行數據處理,得到巖屑床破壞器放置間隔下無因次巖屑床的平均高度,如圖9所示。由圖9可以看出,隨著巖屑床破壞器的間距的增加,井筒內巖屑床的平均無因次高度越高,井眼凈化效果減弱。原因是巖屑床破壞器的影響范圍減小了。建議巖屑床破壞器放置的間隔為9根鉆桿。

圖9 巖屑床破壞器不同放置間距下 無因次巖屑床平均高度Fig.9 Average dimensionless height of cuttings bed with different spacings of cuttings bed removers
在?311.2 mm井眼中放0、4、6和8個巖屑床破壞器,每兩個巖屑床破壞器的間隔為15根鉆桿,模擬可得平均高度分別為5.06%、4.62%、4.53%和4.52%。每隔10 min巖屑床高度如圖10所示。

圖10 不同數量巖屑床破壞器對無因次巖屑床高度的影響Fig.10 Influence of different number of cuttings bed removers on dimensionless height of cuttings bed
將圖10的4種情況進行數據處理,得到不同數量巖屑床破壞器下無因次巖屑床的平均高度,如圖11所示。
由圖11可知,隨著巖屑床破壞器數量的增加,井筒內巖屑床的平均無因次高度越低,井眼凈化效果越好。但是當巖屑床破壞器數量大于6個時,繼續增加數量對井眼凈化效果的影響不大,可見巖屑床破壞器數量為6個效果比較理想。

圖11 不同數量巖屑床破壞器下無因次巖屑床平均高度Fig.11 Average dimensionless height of cuttings bed with different numbers of cuttings bed removers
?311.2和?215.9 mm井眼中有、無連續循環系統(CCS)下巖屑床高度的對比見圖12。由圖12可見,有連續循環系統能大大降低巖屑床高度。更重要的是,連續循環系統的使用能有效地避免接單根時巖屑床的下滑,降低卡鉆風險。

圖12 有無連續循環系統時無因次巖屑床高度對比圖Fig.12 Comparison of dimensionless height of cuttings bed between with CCS and without CCS
(1)大斜度段的巖屑床呈波浪狀分布且隨著時間動態運移,運移方向為從井底到井口,而非均勻分布。同時,該模型結合擴散方程,得到了更合理的質量交換的計算方法,并通過巖屑床破壞器對擴散系數的影響,可更加精確地模擬巖屑床破壞器的效果。
(2)隨著巖屑床破壞器數量的增加,井眼凈化效果越好。但是當巖屑床破壞器數量大于6個時,繼續增加數量對井眼凈化效果的影響不大,可見巖屑床破壞器數量為6個效果比較理想。
(3)隨著巖屑床破壞器間距的增加,井眼凈化效果減弱,原因是巖屑床破壞器的影響范圍減小了。建議巖屑床破壞器放置的間隔為9根鉆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