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巨永
(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 311231)
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并傳承的獨特農業生產系統,同世界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工業遺產一樣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容構成包括農業景觀、知識與技術、生物多樣性、農耕文化等,具有顯著的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多重價值。浙江農業文化遺產資源豐富,遺產保護有助于發展農業遺產系統的價值,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文化繁榮、保護城鄉生態環境,因此,追尋農業文化遺產對鄉村振興的當代價值具有現實意義[1]。
農業農村部公布的歷次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顯示,浙江省已有14項農業文化遺產系統名列其中,筆者從浙江政務服務網“數據浙江”板塊以及項目所在地域政府網站收集相關地區2020年城鄉人口結構、產業經濟結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資料,根據浙江農業文化遺產地的空間分布,把上述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按地域特點分別歸入浙北杭嘉湖地區、浙東寧紹臺州地區、浙西南衢州麗水地區進行經濟指標統計和對比研究(表1)。
2020年浙江城鎮化率達到7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 69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 930元,城鄉居民收入比首次降至2.0以內,表明浙江高質量發展特征愈加明顯,在全國范圍內具備率先實現共同富裕的比較優勢。

表1 浙江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2020年城鄉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對比分析
浙北杭嘉湖地區是浙江省最大的平原,地勢極為低平,土壤肥沃,農業生產歷史悠久,是中國商品糧基地,西湖龍井等茗茶的原產地,也是著名的生絲產地。該地區農業文化遺產資源豐富,通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促進三產融合、城鄉協調發展的效果明顯,所在區域平均城鎮化率64.4%,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7 521元,城鄉居民收入比1.6(表2)。
浙東寧紹臺地區瀕臨沿海,經濟發展速度快。寧紹平原是新石器時期河姆渡文化的搖籃和家園,也是越文化的誕生地和發祥地。臺州北靠寧紹,西鄰麗水市,是浙江沿海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現代化港口城市。該區域充分發揮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對鄉村經濟發展的促進和帶動作用,2020年地區平均城鎮化率67.7%,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4 762元,城鄉居民收入比1.8(表3)。

表2 浙北杭嘉湖地區2020年城鄉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對比分析

表3 浙東寧紹臺地區2020年城鄉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對比分析
浙西南衢州麗水地區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項目主要集中于麗水。麗水素有“浙江綠谷”“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優秀生態旅游城市”“浙江省森林城市”等美譽。與其他地區相比,該區域生產力欠發達,城市化水平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不高,平均城鎮化率僅為50.1%,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 743元,僅為全省平均水平71.2%(表4)。

表4 浙西南衢州麗水地區2020年城鄉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對比分析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與鄉村產業有著緊密的相互依存關系,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鄉村產業發展的基礎,具有明顯的可利用價值[2]。農業文化遺產既可帶動第一產業的發展,又能推動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可以有效促進“三產”有機融合[3]。
在浙江,學術界特別注重將農業文化遺產作為旅游資源進行研究,以充分發掘其經濟價值,通過旅游消費促進一二產業發展。王英等[4]以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為例總結農業文化遺產旅游解說資源,包括稻魚共生系統的傳統技術與知識體系、傳統文化、當地生物多樣性、傳統農業景觀、其他輔助旅游資源等。徐小琴等[5]構建了浙江省農業文化遺產的旅游價值評價體系,并定量評價了浙江省內8項全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旅游價值,提出要積極利用旅游需求增長極的拉動作用。駱高遠[6]以杭州西湖龍井茶為例,提出我國的茶文化旅游開發應制定科學規劃,以實現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在浙江,政府引導企業界通過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利用打造了一批特色農業、品牌農業,逐步形成了文化、旅游、涉農產業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新局面。比如,青田一方面實施“稻魚”產業品牌化發展,大幅提升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生態和文化價值,打造農遺旅游文化園、農遺研學實踐基地等,帶動休閑農業、文化節慶、健康療養、科普教育融合發展。杭州西湖區圍繞茶文化將龍井茶產業融入到杭州的角角落落,吸引了無數慕名而來的游客,帶動梅家塢、龍塢、茅家埠等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和茶產業的融合發展。2020年杭州西湖區城鎮化率達到97%,第三產業占比91%,超過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其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9 660元,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8 700元。杭州“西湖龍井”也孕育形成極高的品牌價值,據浙江大學等單位聯合發布的2020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結果,品牌價值高達70.76億元。這種品牌影響力不僅提高了農產品本身的價值、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益,而且大大有利于所在城市、地區的協調發展。
在浙江,14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的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90.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城鄉居民收入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0.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數據表明,通過對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開發使三產產業結構更顯合理,城鄉發展更加協調、農村居民生活更加富裕,有力彰顯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農業文化遺產蘊含著資源保護與循環利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樸素生態觀和價值觀,傳統農業積累的生產技藝和管理知識在現代農業發展中依然具有重要應用價值。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為農業和鄉村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通過遺產資源活化利用,讓農民切實受益,充分調動農民、村莊、企業與社會各方的積極性形成多方參與機制以推動我國現代鄉村治理和城鄉可持續發展。云和梯田農業系統通過景區化運營,充分發揮旅游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不斷豐富旅游產品,實現旅游發展效益的最大本地化,讓當地農民、社區對梯田的保護從被動走向自覺, 為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鄉村治理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7]。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有利于傳承農耕文明,維系傳統的鄉村社會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利于鄉村治理。傳統鄉村社會中,親緣關系作為人與人之間信任、交往的基礎,居于主導地位。“慶元香菇文化系統”中的技藝傳承便是經歷了長子繼承、多子繼承、宗族共享、社區共有4個演替階段,當傳統技術“區域共有”以后需要對社群成員進行“身份認同”識別,以維護香菇利益共同體的權益。正因為這種傳統社會關系和利益共同體的存在,慶元菇農才會自覺優化香菇栽培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并形成樸素的生態保護和環境資源永續利用意識。在慶元,歷代村規民約中幾乎都有涉及生態保護的內容,例如,盜伐要“散豬”,挖筍要“開禁”,抓魚要“放生”等等[8]。
隨著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人口大規模外流,農村“老齡化”、村民大會“會難開、事難議”等現象比較普遍,鄉村可持續發展面臨較大挑戰。通過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開發,使農耕文化、民俗文化、農業技術知識活起來,展現鄉村特色文化的魅力,開展豐富多彩的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大力推進鄉村“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融合發展,一方面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城鎮化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如果遺產地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民能就地就業、創業,就一定會有“新農人”主動留下或有“新市民”從城市走向農村。浙江做得比較好的遺產地,都是通過提升周邊多元生態制造大量就業機會,來吸引年輕人返鄉的。安吉竹文化系統是人與竹長期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形成的共生系統,包括農業生態、文化、景觀、竹產品開發、休閑旅游等內容構成。作為“中國第一竹鄉”,安吉因竹而美、因竹而名、因竹而強,竹產業在助推城鄉統籌發展和“最美縣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正是安吉秉持“兩山”理念,堅持“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堅持走“生態竹業”“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之路,才實現了“環境美、百姓富”的治理目標,打造了“中國美麗鄉村”的安吉樣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笔切聲r代鄉村振興的新要求。在對農業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農民為中心,活化遺產資源,創新工作機制,落實以城帶鄉、以工促農、要素自由流動等各項方針政策,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夯實基礎;要始終堅持生態發展理念,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實現農業文化遺產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多重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