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松,熊 偉,熊 書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茖W校基礎醫學部,重慶 404120)
肝癌是一種發生于肝臟的惡性腫瘤,具有極高的死亡率。目前,治療肝癌主要有手術治療、化療、放療、中藥治療和生物治療等方法,其中手術治療、放療、化療效果遠遠不盡人意。中藥治療可以改善患者體征,減輕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質量。貝母是貝母屬植物的鱗莖,干燥入藥,是川產道地貴細藥材之一,因其獨特的化痰止咳、清熱潤肺和散結消癰效果而馳名。貝母的主要活性單體為皂苷、糖苷、甾體生物堿和萜類等[1]?,F代藥理研究顯示,貝母中的生物堿貝母素甲具有抗腫瘤活性,可抑制多種腫瘤細胞的生長[2-3]。綜合結果表明,貝母素甲可作為一種全新的抗癌候選藥物,但是貝母素甲對肝癌細胞的抑制活性尚未見報道。通過研究貝母中貝母素甲抑制肝癌細胞的增殖、生長及相關機制,以期為后續應用于臨床提供可靠的藥理依據。
A組:含1 μmol/L貝母素甲的培養基;B組:含2.5 μmol/L貝母素甲的培養基;C組:含5 μmol/L貝母素甲的培養基;D組:含7.5 μmol/L貝母素甲的培養基;E組:含10 μmol/L貝母素甲的培養基。
CO2培養箱(德國Heraeus公司生產);倒置熒光顯微鏡(日本Olympus公司生產);多孔酶標儀(美國Bio-RAD公司生產);流式細胞儀(美國B D公司生產)。
1.3.1 MTT法評價貝母素甲對肝癌HepG 2細胞增殖的影響
96孔板培養HepG 2細胞24 h后去培養基,A、B、C、D和E組每孔分別加入含不同濃度的貝母素甲培養基100 μL,對照組每孔加入不含貝母素甲的培養基100 μL,空白組每孔只加不含細胞與貝母素甲的培養基100 μL,每個組設8個復孔。接種完畢后,分別培養24 h、48 h和72 h,棄上清,每孔再加入5 mg/mL MTT溶液20 μL,37℃、5% CO2孵育4 h。每孔再加入三聯液100 μL,37℃混勻后過夜放置。將藍紫色產物formazan溶解,酶標儀570 nm測定吸光度值。
1.3.2 貝母素甲對肝癌HepG 2細胞周期的影響
將對數生長期的HepG 2細胞貼壁生長至70%融合,置于無血清的RPMI-1640培養基中饑餓培養4 h,再分別加入含1 μmol/L、2.5 μmol/L、5 μmol/L、7.5 μmol/L和10 μmol/L的貝母素甲培養基處理72 h,以未加藥物處理的組為對照組。HepG 2細胞離心后,70%乙醇固定殺死細胞,4℃下放置4 h,加入RNaseA去除RNA,37℃水浴30 min,加入800 μL PI染色液,流式細胞儀488 nm波長檢測。
1.3.3 貝母素甲對肝癌HepG 2細胞凋亡的影響
將對數生長期的HepG 2細胞貼壁生長至70%融合,更換無血清的RPMI-1640培養基饑餓培養4 h,再分別加入含1 μmol/L、2.5 μmol/L、5 μmol/L、7.5 μmol/L和10 μmol/L的貝母素甲培養基處理72 h,以未加藥物處理的組為對照組。根據Annexin V-PI 凋亡試劑盒操作,流式細胞儀檢測。
貝母素甲對HepG 2細胞的影響見表1。結果顯示:藥物刺激后,C、D和E組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差異;隨著貝母素甲濃度的增大,其對細胞的抑制作用逐漸加強,提示高濃度的貝母素甲對HepG 2細胞有一定的毒性作用。除此之外,藥物處理時間越長,對肝癌細胞的影響越大。

表1 不同濃度貝母素甲對肝癌HepG 2細胞增殖的影響Tab.1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eimine on prolifer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epG 2 cells
經過定量分析的結果顯示,1 μmol/L、2.5 μmol/L、5 μmol/L貝母素甲3個處理組細胞周期分布與對照組相比,G0G1期與S期均沒有明顯改變(P>0.05),7.5 μmol/L和10 μmol/L貝母素甲處理組細胞G0G1期占比顯著多于對照組(60.83±3.50%,63.53±2.43% vs 49.86±3.50%,P<0.05)而7.5 μmol/L和10 μmol/L貝母素甲處理組處于S期的占比顯著少于對照組(表2)。表明≥7.5 μmol/L貝母素甲處理HepG 2細胞使G0G1占比增加,表明細胞被阻滯在G0G1期,進而使細胞的分裂被阻止。
早期凋亡分析發現,5 μmol/L、7.5 μmol/L和10 μmol/L貝母素甲早期凋亡百分比依次增大。晚期凋亡分析表明,對照組、2.5 μmol/L、5 μmol/L、7.5 μmol/L和10 μmol/L貝母素甲組晚期凋亡百分比依次增大,從2.5 μmol/L貝母素甲組開始后的4組早期凋亡百分比均與1 μmol/L貝母素甲和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說明貝母素甲濃度的增大會增加細胞的早期凋亡(表3)。晚期凋亡中,7.5 μmol/L和10 μmol/L貝母素甲與前面幾組有顯著性差異,說明≥10 μmol/L貝母素甲出現較強的毒性,誘導細胞發生凋亡和壞死。

表2 不同濃度貝母素甲對肝癌HepG 2細胞周期的影響Tab.2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eimine on cycl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epG 2 cells

表3 不同濃度貝母素甲對肝癌HepG 2細胞凋亡的影響Tab.3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eimine on apopt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epG 2 cells
1983年,Mosmann創立了MTT比色法并第一次應用IL-2等細胞因子處理大鼠淋巴細胞瘤細胞并研究對其增殖的影響[4],隨后迅速推廣,廣泛用于細胞實驗[5]。貝母素甲是一種生物堿,對肺癌細胞有所抑制,但是對于肝癌細胞暫未有所記載。研究貝母素甲對HepG 2細胞增殖的影響,不僅能為臨床上溫和的方式治療肝癌有所幫助和補充,還能夠為研究其對HepG 2細胞周期、凋亡、遷移等方面作濃度參考。實驗發現,高濃度的貝母素甲對HepG 2細胞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G0/G1期是細胞分裂的重要時期,當G0/G1期細胞占比降低,則處于細胞分裂期的細胞降低,從而引起S期和G2/M期細胞的數量降低,導致細胞周期阻滯或延長,DNA合成不足,影響細胞代謝、生長、增殖等,最終誘發凋亡機制,導致細胞凋亡。結果表明,貝母素甲使HepG 2細胞周期阻滯在G0G1期,從而阻止細胞分裂。
Annexin V/PI雙染法是一種常見的細胞凋亡熒光檢測方法。Annexin V與磷脂酰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有較強的親和力,但PS存在于細胞膜內側,只有在細胞發生早期凋亡時才會翻轉到外側,Annexin V能與外翻的PS結合[6]。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是一種核酸染料,只有在細胞凋亡晚期和細胞壞死時才能進入細胞,使細胞核染色。Annexin V是早期反應而PI 是晚期反應,因此兩者結合使用可區分不同時期的凋亡現象。結果表明,貝母素甲誘導HepG 2細胞發生凋亡和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