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憬,羊業杰,王能乙,王 英
(海南醫學院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室,海口 571199)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種革蘭氏陰性微厭氧菌,寄生在人的胃內,粘附于胃黏膜及細胞間隙,是最常見的定植細菌之一[1]。1984年,《Lancet》指出,Hp為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病因。1994年,Hp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組織(WHO/IARC)列為I類致癌因子[2]。
Hp感染率在全球各個地區均較高[3],其中約有2億8 000萬人存在胃幽門螺桿菌感染復發問題[4]。隨著大范圍開展Hp根除治療,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導致耐藥菌株增加,耐藥率升高,成標準三聯療法的根除率呈下降趨勢[5]。
Hp還可以通過胃食管反流的影響到達口腔,從而引發口腔Hp感染[6]。Krajden、Shames等[7-8]從胃炎患者牙菌斑中分離出Hp,并提取DNA進行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分析,驗證了口腔中分離出的Hp與胃內Hp的同源性,證實了口腔是Hp寄生的第二個貯存地。Hp存活于唾液、牙菌斑、齦溝液及口腔病變中,因此通過口-口、糞-口或胃-口接觸傳播是人類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最可能途徑[9]。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與牙周炎、復發性口腔潰瘍、口腔扁平苔蘚、齲病等多種口腔疾病密切相關[10]。
對海南地區某高等院校學生開展了口腔感染幽門螺桿菌流行病學調查,現總結如下,以期補充校園學生數據并進一步為今后的疾病預防提供實驗數據依據。
以海南地區某高等院校290例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于2020年9月-2021年4月采用隨機抽樣方法開展調查。
1.2.1 標本采集
在清晨未刷牙之前,用消毒牙簽采集2~3處齒間牙垢,一份置于Hp檢測試紙區,并將不干膠試紙復合在白襯紙上,使粘有牙垢的試紙與襯紙緊密結合,1~3 min觀察顏色變化,顯示紅色~紫紅色為攜帶幽門螺桿菌,記為陽性;無顯色反應為未攜帶幽門螺桿菌,記為陰性。檢測試紙購于廣州貝思奇診斷試劑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200602。一份存放含有營養液的凍存管用于分離培養。
1.2.2 問卷調查法
查閱相關文獻并根據調查人群自制可能影響口腔Hp感染相關因素的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下列可能與Hp感染的相關因素:年齡、性別、地區、飲食習慣、煙酒嗜好、生活作息、在外就餐或在校用餐等情況及既往有無消化道疾病,是否做過胃鏡及Hp檢測,是否經常伴有腹痛、惡心、嘔吐、反酸、早飽、噯氣等消化道疾病癥狀,家庭父母是否有過感染史。共發出問卷290份,收回有效問卷290份。
用SPSS 25.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值<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對影響口腔攜帶幽門螺桿菌的相關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比較和多因素logi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調查對象共290例,收回有效問卷290份。其中,男性134人(占46.21%),女性156人(占53.79%),平均年齡(20.32±1.90)歲。檢測結果,Hp陽性人數達88人(占30.34%),感染情況與性別、年齡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口腔Hp感染率和性別的關系Tab.1 Relationship between oral Hp infection rate and gender
對可能影響口腔Hp攜帶情況的個人生活衛生習慣進行調查并統計,結果顯示,每次刷牙時長、牙垢、洗牙、聚餐用公筷、經常伴消化不適、一日三餐按時等與口腔Hp感染率的關系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表2 影響口腔Hp感染率的相關因素單因素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releva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ral Hp infection rate

續表2

續表2

表3 各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Tab.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of all factors
1989年,Krajden等[7]從慢性胃炎患者的牙菌斑中分離得到Hp,說明口腔可能是 Hp除可通過唾液等媒介進行傳播[11]。與口腔相關的傳播方式有糞-口、口-口途徑。對于有共餐飲食、共用餐具、口對口喂食、咀嚼喂食等習慣的人群,這大大增加了口-口傳播的可能性。
調查研究顯示,個人不良生活衛生習慣顯著影響了口腔Hp攜帶率。在調查的眾多相關因素中,每次刷牙時長、牙垢、洗牙、聚餐使用公筷、經常伴消化不適、一日三餐按時等與口腔Hp感染率的關系具有統計學意義。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中可以發現,注意口腔衛生和聚餐時使用公筷是降低口腔感染Hp的重要因素。
牙垢又稱牙菌斑,不是簡單地附著于牙齒表面未鈣化的細菌團塊,而是一種特殊的生物膜結構,這種生物膜是一個開放性立體結構,其中有通道和空隙,具有不均質性,可結合Hp生存需要的物質形成適合Hp生存定居的環境[12-13]。1989年,Krajden[7]報道了從Hp感染性胃炎患者的牙菌斑中分離到Hp;1989年,Shames[8]用DNA限制性內切酶分析證實胃和牙菌斑的Hp為同一菌株,這說明人的口腔尤其以牙菌斑為Hp定居的主要部位,進一步解釋了本調查中牙垢為Hp感染的危險因素這一結果。 Kasuga等報道,用含清涼薄荷和聚維酮碘的清洗液清洗口腔,能殺死含幽門螺桿菌在內的多種細菌[14-15]。同樣有研究證實,保持口腔衛生能降低Hp的生存率[16]。這些與本次調查的結果進行專業洗牙能降低口腔Hp感染相一致。
本次調查顯示,聚餐時使用公筷可以減少口腔感染Hp的幾率,這和駱小紅等[17]的研究結果相符,認為聚餐時使用公筷可以減少幽門螺桿菌的傳播機會。
本次調查中,大學生群體口腔攜帶Hp達到30.34%,與每次刷牙時長、牙垢、洗牙、聚餐使用公筷等及經常伴消化不適、作息規律等個人生活衛生習慣有很大的關系。通過本次調查可發現,大學生對于口腔感染Hp沒有普遍重視,且受高等教育的群體在個人生活衛生方面也尚未形成良好習慣。建議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加強對個人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加大對疾病知識的宣傳,進一步防止疾病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