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宇
隨著《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職成司函〔2019〕61號)的發布,各高職院校掀起了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的創新與改革,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在穩步推進,各種有利政策和措施鼓勵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考取 “X”職業能力證書。教育部在2021年修改了專業目錄,將會計專業改為“大數據與會計”。在高職院校大數據會計專業,智能財稅證書被列入X證書中。在此背景下,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探索將智能財稅證書與課堂教學、崗位能力三者之間實行“課證融通”,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最有效的途徑。對于提高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升就業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脫節。高職院校傳統的納稅實務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側重于稅收原理和稅收法律條文的講授,實踐實訓教學主要是各主要稅種稅額的計算、納稅申報表的紙質版填寫等。很多高職院校傳統的課證融通選擇初級會計師證書,該證書理論性強、應試考試特色難以調動學生的動手實操能力,很難滿足當前大數據背景下智能化崗位的需求,課程融通的效果不顯著。
(二)教學資源缺乏,理實一體化不理想。納稅實務課程中大多是理論的法律條文,枯燥、難以理解。實踐實訓教學的案例主要來源于仿真的經濟業務,有前沿性和代表性。但是課程教材、仿真實訓平臺等教學資源更新速度不及時,無法使用到最新的教學資源,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效果不理想。很多實訓課本來應該全程接觸真實業務流程的,卻留在實訓室模擬填制手工憑證、手工記賬,與企業真實的做賬流程嚴重脫節。
(三)智能財稅教師“雙師”隊伍滯后。全國會計職業資格證書的初級、中級和高級為傳統的“雙師”資格的認定提供了便利,但是這些證書多是以理論考試型為主,缺乏行業實戰經驗。高職院校師資年齡普遍偏低,很多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沒有豐富的實戰工作經驗,實踐能力和業務操作仍然是短板,即使是取得了中級或者高級會計師專業技術資格,但是也不能成為真正的“雙師型”教師,老師的實踐能力和實踐經驗就有限,指導學生的能力也受到限制。中老年教師,信息化教學的技術有限,使得高職院校智能財稅教學資源滯后。
(一)“崗課證融通”中的“證融通”。課證融通是將學歷課程與X證書的有機融通,有利于打破課程與行業證書的隔閡。在課程標準、教學計劃、教學方式、教學實施過程中,把智能財稅證書各環節的內容拆散,再分環節有機融合在課程中。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以考證為教學目標,通過課程學習不斷激發學生考證的積極性,從而順利獲得證書。考取智能財稅證書,不僅可以鞏固強化課程的理論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對于順利就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課證融通不僅讓學生學習到了理論知識,還獲得了證書。
(二)“崗課證融通”中的“課融通”。崗課融通是以崗位能力要求為導向,在課程理論學習的同時,強化崗位實操實訓的技能學習。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成為會計行業高素質、高水平、高技能的專業人才。在大數據背景下,會計崗位的分工在不斷調整和細化,應當以當前最新的行業需求崗位來分崗,不同崗位對應不同課程,以崗定教,不斷提高學生的崗位能力。因此,崗課融通不僅讓學生學習到了理論知識,提前熟悉了會計行業的崗位,對于順利進入會計行業有實質性的幫助。
(三)“1+X”證書背景下,“課證融通”的有機融合。“1+X”證書背景下,學習理論知識,鼓勵取得證書,是會計行業崗位需求,是實現高質量高水平就業目標的必經之路。如前文的分析,課程是使學生學習到理論知識,證書則提高行業操作技能,崗位能力是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的結果,三者同時具備才能培養高素質、高水平、高技能的會計人才。崗課證三者之間既互補,又相互融通。在當前的大數據背景下,證書的內容會跟隨著崗位調整不斷變化,要達到崗位能力的要求,學習課程理論知識是基礎,必須在課程中學習到證書和崗位要求的理論,證書是對理論知識的強化,崗位能力是最終的結果。
隨著“大智移云”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創新型會計人才應勢而生。最近幾年,國家在財務會計方面的改革也越來越多,稅費改革、大數據稅務等都在這一背景下誕生。教育部在2021年修改了專業目錄,將會計專業改為“大數據與會計”,說明國家對會計專業創新型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智能財稅證書也是順應這一大背景的要求。
據統計,近80%的企業是中小微企業,這些企業是需要代理記賬的,從成本上考慮,智能化記賬模式是成本最小的一種模式,是大勢所趨;剩余的20%企業是大中型企業,這些企業也逐漸呈現出財務共享中心發展的趨勢,這些都是需要智能財稅技能,智能化財稅證書也是順應這一要求。
智能財稅是以崗位分工為基礎,以專項技能訓練為內容,以智能化的業務處理平臺為載體,主要完成票據管理、記賬審核、納稅申報、企業設立等真實的工作任務,旨在培養產業4.0時代下具有智能財稅專業勝任能力,有實務經驗的高潛質“員工”,達到職業人的能力標準和崗位要求。智能財稅是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融合,在基本邏輯體現在業務流、發票流、資金流三流的融合,在操作模式上體現出了智能化、大數據、真實企業經濟業務的融合。納稅實務是“三流”匯總的重要出口,在納稅實務上融合智能化,對于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的使用都是有重要的作用。
高職院校開設的《納稅實務》是會計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將智能財稅與納稅實務課程有機融通結合,以學校為主體,以專業為依托,以課程為載體,轉變人才培養的目標,通過調整或優化課程設置、更新或增設課程內容、轉變教學方式、改變實訓條件、提升教師“雙師”水平和完善評價與考核機制等措施,在專業培養過程中實現四個“有機融合”,即專業教學標準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有機融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內容與“X”證書的培訓內容相互融合,專業教學過程與納稅崗位真實情景、真實業務的有機融合,學校課程考核評價與職業技能鑒定的有機融合,最終實現“課證融通”。通過“課證融通”項目促進院校“三教”改革和優質校建設。
(一)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1+X”證書背景下,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該向管理型轉變。在大數據、智能技術條件下,程序性的、重復性的可以由計算機替代,而設計、分析、判斷、決策、管理是需要會計人員完成的,這是未來智能會計行業需要掌握的內容。因此,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該向管理型人才轉變,利用大數據基礎和現代信息技術,向管理型觀念轉變。
順應人才培養目標轉變的需要,依托“1+X”證書制度下的智能財稅證書初級中級項目,以崗位能力需求為導向,優化課程能力目標。對報稅崗位、稅務會計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進行分析,注重共享服務、智能化工具的能力培養。課程能力目標如下:
1.財稅核算能力:能夠完成期初建賬,票據錄入、審核,稅費的計算與納稅申報,發票等檔案的保管。
2.稅務管理能力:能夠辦理公司的開立、變更、注銷登記,申請開具和使用發票。
3.智能化工具應用能力:完成發票的智能化識別,審核,記賬。
(二)結合智能財稅證書,整合優化課程體系。納稅實務的教學分為理論和實訓兩個環節。總課時102課時,在理論教學學時為60課時,單項實訓課時為42學時。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智能財稅證書中理論知識的高度吻合,單項實訓是對智能稅務業務的練習,是對理論知識的強化,也是對稅務會計崗位的實踐操作。同時,單獨設置了一整周實訓課程,專門用于智能財稅的單項訓練。利用機房對學生進行集中練習,以企業真實智能財稅共享服務中心業務為基礎,提供貼近實務的實訓課程,包含進銷存業務處理、商旅報銷服務、票據管理、會計核算、資產管理、薪稅管理、納稅申報等業務。實現學生學習智能OCR票據識別、智能生成記賬憑證、工資及五險一金的自動核算、會計報表自動編制、一鍵申報個人所得稅、增值稅與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數據智能化生成等全過程一體化智能操作崗位技能。實訓課程還原企業真實工作場景,培養學生智能化背景下的財務稅務思維、崗位技能、團隊協作能力以及運用智能工具、方法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同時,提高學生智能證書的通過率,報稅崗位、稅務會計的實操能力。
(三)更新納稅實務課程教學內容
1.以崗位能力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主線,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載體,選取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模塊。
2.以每個稅種為項目教學模塊。以納稅實務中單個稅種作為教學模塊,每個模塊均設計了學習任務:稅種的認知,稅費的計算,會計核算,納稅申報。每個模塊的學習都能體現會計工作的全過程。每個模塊都保持流程不變內容變化。
3.以真實的工作案例流程融合教學內容。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將智能財稅專項基礎訓練與真實崗位工作內容、真實崗位工作場景、真實企業工作要求和真實工作崗位實踐相對接。在教學環節引入企業的真實工作任務,進行場景化、合理化、分環節的教學設計,來完成學生的納稅實務知識點的練習。通過多環節訓練,讓學生掌握全真環境下智能財稅業務工作。
4.智能財稅證書與課程的融通。我們分析了智能財稅證書的知識點和崗位能力要求,結合納稅實務課程具體內容中,分析出下列融通的結合點。通過分析課證融通的結合點,我們在納稅實務課程中增加了智能財稅相應的知識點。見表1:

表1 課證融通分析表
5.提高綜合實訓條件,更新實訓資源。納稅實務單獨設置了一整周實訓課程,該課程是多個崗位的綜合實訓,包括報稅員崗位、稅務主管、財務會計、成本崗位四個崗位。該課程的綜合實訓真正實現是整個流程真實性和即時性,即真實業務處理、即時業務、真實的工作崗位。借助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把企業真實綜合的業務放在云端上,供學生隨時練習。
(三)教學模式由傳統的理論講授向智能型、多樣化轉變。教學模式由傳統的理論講授向智能型轉變。一是運用混合教學模式。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實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線上主要開展精彩的教學案例、前沿的最新信息分享,智能批改作業、填表等一些教師們不愿做的工作。線下主要是以教師主導,講授理論知識或演示實操環節,組織現場面授教學活動,使用交互式教學方式,解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實踐能力。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可以實現線上學習硬知識、線下提升軟實力和能力,實現知識傳授與能力提升相結合。二是構建互聯網云端化的實訓模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分階段遞進式建立實訓體系,構建互聯網云端化實訓模式,全程模擬企業真實業務,即真賬假做。
(四)完善考核方式,制定綜合評價體系。傳統的考核方式是采取書面試卷的形式,只能反映學生學習知識的程度,不能反映學生開具發票、納稅申報等實操能力。因此,要全方面的考核學生,需要將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智能財稅實踐操作結合,將智能財稅證書的過程性練習和操作技能結果的考核結合起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可以用智能財稅證書的結果代替理論知識的學習。
(五)“雙師”教師隊伍向復合型轉變。教師隊伍在貫徹“1+X”證書制度中發揮重要作用。高職院校要培養應用復合型學生,教師隊伍首先要具備復合型,這個復合型主要達到四個方面要求:一是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熟練掌握現代計算機技術在財務會計中的應用等現代技術。二是青年教師輪崗教學。青年教師輪流上所有專業課,促使教師全方面掌握會計及相關學科知識。三是青年教師輪崗實踐。要求專業教師下企業頂崗實習至少半年。四是專業教師補上短板。選送專業教師到相關高校培訓進修。通過四個方面的要求,給缺乏實踐操作的技能的教師更好的實踐機會,給有實踐經驗的教師晉升的機會,真正成為“雙師型”的教師。
《納稅實務》課程從課程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評價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和實踐,改變了理論知識單一模式,兼顧了崗位能力和X證書。通過學習本課程,更多真實的企業案例帶入課堂,給納稅實務課堂教學帶來更好的效果。在“1+X”崗課證融合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們喜歡使用智能化的工具解決更多復雜的問題,每一個稅種稅費的計算和申報都能做到標準化、流程化。改革后,學生們的動手能力、數據處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學生們基本達到稅務崗位的初級能力。但還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進,以便更好地實現“崗課證”融通。
(一)培養學生綜合業務處理能力。《納稅實務》處理的真實業務是企業綜合的業務,涉及到財務會計、納稅籌劃、分析、判斷、決策、管理等多方面。要培養綜合能力,這就需要構建業財融合的綜合課程體系,包括采購決策業務、預算管理、成本核算、稅費計算、相關合同簽訂、出納費用支付、會計賬務處理、財務分析等,利用掌握的財務會計核算、會計處理、稅務、經濟法律等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借助數據分析,完成整個綜合業務的處理。
(二)智能財稅更多的工作是通過智能會計完成的。從課程強化的角度,大數據與會計專業需要增加課程,尤其是需要增加計算機語言課程如《大數據基礎》《Python基礎》等。
(三)在1+X證書制度下,越來越多的會計工作是智能會計完成的,學生們缺乏對原理的深度理解和獨立思考,沒有戰略思想,缺乏管理的思維,缺乏全局意識,不利于將來的后續發展。因此高職會計專業還需要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專業群的建設與X證書更多更全方面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