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
編者按:2022年4月23日,首屆全民閱讀大會在北京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為大會發來賀信,希望全社會都參與到閱讀中來,形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同日,廣西新聞網公布“遇見廣西好書”2021年評選活動結果,入選2021年“遇見廣西好書”的圖書有“廣西文化”叢書、“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匯”系列叢書、《問道馬克思》、《紅色文物中黨的成長史》等12種圖書,本刊摘錄《紅色文物中黨的成長史》中的一篇文章,以饗讀者。

《紅色文物中黨的成長史》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著一批1977年高考準考證,這些準考證來自全國各地,均為紙質,尺寸大小不一,形式多種多樣。與今天那些設計精美的準考證相比,它們的式樣、印刷和制作都很簡陋,只包含了考生照片和一些必要的信息。
這張準考證的主人名叫劉學紅,1975年她高中畢業的時候,中國停廢高考已經快10年了。1972年,大部分高校恢復招生工作,仍采取“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的招生辦法。上大學對于大多數青年來說,還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1973年也曾一度恢復文化考試,遼寧省興城縣知青張鐵生在考試中交了白卷,當年的文化考試全部作廢,此后高校招生繼續實行群眾推薦的方式。

劉學紅的1977年高考準考證
被時代裹挾著的劉學紅,高中畢業后主動要求到艱苦的地方去鍛煉。1976年3月,她來到北京市密云縣(現密云區)高嶺公社四大隊插隊。最初,她滿懷憧憬,幻想著憑借自己的熱情、知識和能力,在廣闊天地中大有作為。然而在當時的農村,衡量一個人價值大小的標準是勞動力,知識、才華與體現一個人價值回報的工分無關。在嚴酷的現實面前,最初插隊時的激情和熱情開始慢慢消退。
1977年8月4日,剛剛復出不到一個月、主動請纓分管科技與教育工作的鄧小平就在北京飯店主持召開了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邀請33位著名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參加。會上,與會人員一致呼吁,改革現行高校招生制度,主張立即恢復高考。8月8日,座談會結束,鄧小平總結發言明確表示,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他說:“從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個好辦法。”
根據座談會的意見,教育部于8月18日向中共中央報送了《關于推遲招生和新生開學時間的請求報告》并獲批準,擬定將高等學校招生時間推遲到第四季度,錄取新生于第二年2月底前入學。8月13日至9月25日,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制定了《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10月12日,國務院轉發該意見,規定從1977年起對高等學校招生制度進行改革,恢復統一考試制度。該意見廢除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招生辦法,對1977年高校招生工作進行了重大改革,改變錄取比例,擴大招生范圍,為廣大的社會知識青年上大學創造了條件;放寬招生年齡、婚姻限制,為“老三屆”學生(指1966—1968屆三屆初、高中學生)特別是大齡下鄉青年上大學制定了特殊政策;修改煩瑣的政審條件,實行擇優錄取。
10月21日,《人民日報》發表《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的報道,正式公布恢復高校招生統一考試制度。這一消息給數千萬彷徨中的中國青年帶來了希望,在人才選拔的競技場上,所有人站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曾經無法選擇的一代人,有了公平競爭、改寫人生的機會。
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全國570多萬名考生帶著他們得之不易的準考證紛紛走進考場。因為十多年的積壓,考生中很多人是夫妻、是師生,甚至是父子,年齡最大的已經37歲。由于考生人數大大超過預期,印刷試卷的紙張準備不足,中央便緊急調用《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印刷用紙來先行印刷考生試卷。劉學紅在選擇專業時,為了易于被錄取,她放棄了曾經喜愛的物理專業,改報北京大學新聞專業。她覺得當記者也是一個符合自己天性、能夠干出成績的理想職業。劉學紅參加的北京市高考作文題目是《我在這戰斗的一年里》,她從粉碎“四人幫”反革命集團寫起,講述了一年來自己在林業隊與貧下中農一起開山造田,修建大型現代化果園的親身經歷,得到99分的高分,成為恢復高考后北京市首個文科狀元,如愿被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錄取。
那一年高考的錄取比例為29∶1,最后有27萬多名考生同劉學紅一樣幸運地走進了大學校門。半年后的1978年夏天,國家正式恢復全國統一命題考試,這一次又有610萬名考生報考,錄取40.2萬人。兩級大學生同年入校,同年畢業,這種現象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都是少有的。作為時代的見證者、親歷者,也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受益者,1977級和1978級是一個不可復制的特殊群體,他們有著不可復制的人生軌跡。他們的求學之路,幾乎同步于篳路藍縷的改革開放進程,這份歷史的饋贈賦予他們獨特的理想信念。這些年輕人自覺肩負起興國的使命,在大學里如饑似渴般刻苦學習,逐漸成長為國家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棟梁之材。作為他們中的一員,1982年劉學紅從北京大學畢業后,到中國青年報社從事新聞工作。1998年她創辦了中國青年報網絡版。兩年后她又創立中央級新聞媒體中首家實行市場化運作的媒體網站——中青在線,并擔任總經理,為推動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付出了努力。
自恢復高考以來,截至目前已有2.4億人參加高考,培養出超過1.3億名高校畢業生。2018年5月2日,習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今天,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考準考證早已從一張票據大小的手寫卡片發展到信息完善的打印版,從黑白照片發展到彩色照片,從簡單防偽發展到條形碼、二維碼防偽。不過,和劉學紅一樣,很多當年的親歷者依舊珍藏著1977年冬天的那些簡陋的準考證。在紀念中國恢復高考制度3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劉學紅將它捐贈給了中國國家博物館。她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道:“2007年7月10日下午兩點,當我把寫著我的名字、印著‘100198’報名號的‘北京市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準考證’交給中國國家博物館(原)藏品保管二部征集室的工作人員收藏的時候,內心充滿著一種幸福和感激之情。從這個時候起,這張30年前的小紙片開始承載著特殊的使命,它成為當代中國一段特殊的歷史轉折和發端的真實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