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近日,讀了由人民出版社與廣西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的曾平標撰寫的報告文學《向死而生》,這本書讓我們對88年前發生在湘江上游,即今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一帶的湘江戰役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
1934年11月,中央紅軍長征途中,遭遇了最悲壯、最艱難的一戰,那就是突破湘江。在這場慘烈的戰斗中,很多紅軍將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桂北大地上因此有了“一石一山皆豐碑,一草一木是忠魂”的說法。通過爬梳史料,作者在書中講述了湘江戰役的諸多細節,展現了紅軍將士堅定的理想信念與不畏犧牲的英雄形象。無論是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斷腸明志”,寧死不當俘虜,還是腳山鋪阻擊戰中,負傷的紅二師五團政委易蕩平為了不拖累同志,對準自己的太陽穴扣下了扳機,以及那些戰斗到最后一刻、即便犧牲了仍然保持著射擊姿勢的紅軍戰士……這些人物、故事、細節,讀者或許通過其他渠道也曾了解過,但當我們再一次從《向死而生》一書中讀到這段歷史時,心潮仍是久久難以平靜。斯人已逝,精神永存,遙想這些紅軍將士的風采,他們的決心和勇氣,隨著那殷殷碧血留在桂北的山河之間——那些巍峨的山石、蓬勃的草木,由此成為紀念他們的無言豐碑。
《向死而生》是一部帶有史傳特色的報告文學,涉及的題材重大,書寫的場面宏闊,出場的人物眾多,整體風格偏于悲壯沉郁。《向死而生》的一個較為獨特的貢獻,在于作者以田野采訪與史料爬梳相結合的方式,從尋訪湘江戰役失散紅軍與收斂紅軍烈士遺骸的獨特角度切入,從一個側面展現了中央紅軍當時的局面之險、處境之難、犧牲之大,寫出了紅軍與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以及紅軍將士“不被一切敵人壓倒而是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與一往無前、視死如歸的堅定信念。這種田野走訪的方式與歷史追尋的視角,讓作者從時間深處挖掘出了很多有分量且沉甸甸的故事,并且讓作品顯得較有代入感,能夠幫助讀者觸摸到歷史的肌理和溫度。
首先,《向死而生》一書打撈起散落在歷史深處的很多片段,這些片段往往都涉及具體的某位紅軍戰士的命運。酒海井、甑子巖、耳木洞、水流坪、瓦窯塘……隨著作者的走訪,我們看到每一個掩埋著紅軍烈士遺骸的地方,都發生過悲壯的故事。比如,人們不僅在耳木洞底發現了一批烈士遺骸,更在洞內隱蔽處發現了一個里洞,里洞的洞口被泥石掩蓋,打開之后在里洞又發掘出烈士遺骸。經過檢驗后發現,里洞有好幾具兒童及女性的遺骸,而外洞則全是男性遺骸。不難推斷,當時耳木洞里的紅軍戰士自覺承擔了對婦女、兒童、重傷員的保護,所以他們將這些人轉移到里洞,并對里洞的洞口進行了偽裝……通過作者的采訪與追溯,我們的眼前仿佛閃過一幕幕殘酷的戰斗場景,仿佛躍動著一張張最為鮮活的面孔。數萬紅軍在強敵環伺、極端兇險的“圍剿”中經歷了一場血與火的洗禮和生與死的考驗,讓我們的心靈為之悸動、靈魂為之震撼。的確,沒有他們,就不會有今天的新中國,這是不爭的事實,他們是拓路者與犧牲者,應該永遠為我們所銘記。
更重要的是,隨著作者的走訪與打撈,《向死而生》還寫出了紅軍將士與桂北人民的魚水情深,寫出了紅軍將士堅定的理想信念與不畏犧牲的革命豪情。書中記錄了長征中的紅軍與當地老百姓之間的“互動”。比如,紅軍路過灌陽縣水車村時,村民翟順修家剛滿兩歲的孩子正在發高燒,夫婦倆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位紅軍軍醫了解情況后,給翟順修家送來了草藥,并且詳細地交代了服用方法。紅軍隊伍在經過灰山屯時,天還沒亮,疲憊的戰士們不忍心打擾群眾,坐在農家屋檐下三五成群互相依靠著睡覺。天亮后,村民肖業財打開大門后大吃一驚,同時也深為感動,這些身上穿著單薄的灰軍裝、腳上蹬著破草鞋的年輕戰士,一個個被凍得瑟瑟發抖,卻沒有一個人來敲門打擾老百姓。肖業財由衷感嘆道:“想不到天底下還有這么好的軍隊!”因為紅軍紀律嚴明,是一支真正為窮人打天下的隊伍,所以桂北老百姓真心實意地幫助紅軍。這本書記錄了很多這樣的故事與細節,如一些老百姓甘冒危險,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也要幫助落難的紅軍戰士走出險境。這就是人心所向,也是歷史的選擇。

□《向死而生》□曾平標 著□人民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
當然,這部報告文學并不是一味地鉤沉歷史,它的著眼點落到了長征精神在廣西這片土地上的傳承與弘揚。《向死而生》記錄了這一歷史過程:散落在桂北大地上的紅軍烈士遺骸,被逐一收斂、整理、入葬、立碑,享受后人莊嚴地祭奠。這些修繕好的湘江戰役遺址(遺存),不但記載著那段血與火的歷史,而且鐫刻著紅軍與民眾的綿綿情意,同時,更激勵著革命的理想信念在年輕一代身上的賡續傳承。
這種理想信念與革命精神的傳承與弘揚,還體現在桂北這片熱土上轟轟烈烈開展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歷史偉業。書中充滿激情地寫道:在湘江戰役的發生地,紅色已成為鄉村振興的主色,共同富裕的底色,桂北這片湘江戰役的昔日戰場與殷紅土地,如今已是滿山遍野沉甸甸的碩果,一望無垠金燦燦的稻田,充滿著蓬勃的生機與無限的希望。
《向死而生》一書有細致的史料梳理,有腳踏實地的調研走訪,有深沉的情感與厚重的歷史內涵,是一部有溫度、有筋骨,值得仔細品讀的報告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