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善旭

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體育法》,雖然在微觀時限的或遲或早,可能存在某些主觀或偶然的因素,但就宏觀的歷史時機而言,它是全面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社會法治化發展進程的必然顯現,是中國體育適應改革發展和依法治理需要應運而生的時代產物。《體育法》頒行27年后,人們更加深刻地體察和感悟到制定這部法律的歷史必然與深遠影響。
考量當時創制《體育法》的背景和過程,可以看到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加強法制,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參照國際上的現代法治治理和多國體育立法,中國體育處在經濟社會和全球化發展中,必然走上法治之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民健康和體育事業,推動體育的改革發展和法治建設,落實憲法的體育規定,確實需要一部專門的體育法律;國家體育行政部門從1980年提出著手準備立法到1988年啟動起草,在全國人大、國務院有關部門以及相關方面的合作推動下,這一依法治體頂層設計的可貴成果,終在1995年8月29日面世誕生。
頒行《體育法》是新中國體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為推動體育事業發展和創建體育法治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我國現代化后發國情下實現體育的快速發展,依據《體育法》在機構改革中保留了國家體育行政機構建制,為體育發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力保障。在確立和維護體育事業發展地位方面,沒有這部法就不會有中國體育的今天。

新修《體育法》明確要求,學校必須開齊開足體育課,確保體育課時不被占用。
任何法律總是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和認識理念的產物。《體育法》誕生在改革開放前期,剛剛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而開始過渡。當時的體育社會化產業化改革還處在起步階段。因缺乏體育產業實踐,國家體委送審草案中的體育市場章節未被采用。全法內容偏重體育行政管理,權利確認保護不夠突出,而且依當時宜粗不宜細等立法思路,在規范性和操作性上明顯不足,存在較少成為體育案件審判依據等多方面缺陷。
在我國經濟社會和法治建設以及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中,《體育法》頒布實施不久,不適應現實與發展需要的矛盾逐漸顯現。2001年以后,陸續有學者發表修改《體育法》的研究,一些媒體結合現實需求呼吁修法,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就此做出提案。于是,2005年國家體育總局提出了修法動議,2007年啟動了新一輪《體育法》修訂。經相關努力,修改《體育法》自2010年列入國務院立法計劃,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直至列入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規劃和2021年度立法計劃。在國家體育總局和全國人大社會委等機構的組織推動以及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下,新的《體育法》終于修訂告成。
《體育法》的修訂和完成,正處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新進程之中。2010年實現了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目標,完善法律體系成為新的努力方向,進入了大修法年代。黨的十八大做出全面依法治國的決定,現代法治建設不斷取得新的發展。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召開,法治中國、法治社會、法治文化、法治政府建設等重磅文件密集發布,依法治國出現新的發展態勢。
對法治新的更高要求和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態勢,意味著新征程的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有高質量的新發展,凸顯出一個既古老又現代的法治命題──良法善治,已成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的高頻概念和價值追求。2021年初頒布的《法治中國建設規劃》中更加明確:要奮力建設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國。
新時代以來,我國體育在愈益納入國家發展全局中不斷取得新的發展,建設體育強國的步伐日益加快。2035年建成體育強國的奮斗目標,同樣要以現代體育治理為依托,需要體育法治有高質量高水平的新發展,首先要求《體育法》是一部更加完善、能夠更好適應現實和未來發展需要、具有高質量高水平的良法。積極打造一部為新征程體育改革發展保駕護航的全新體育基本法,實現向良法的邁進與提升,成為加快修改和努力完善《體育法》的客觀需求與內生動力。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與指導思想,使修訂頒布的《體育法》取得可喜可賀的良法進步,為推進體育強國建設、實現體育現代治理的善治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體育法》的修訂完成,處在踏上建設良法善治法治中國的新征程這一重要歷史時刻。新修的《體育法》必然承載著時代和體育在這個特定時刻所賦予的新使命,成為新征程中國體育邁向良法善治的重要標志和良好開端。

新修《體育法》提出:“國家實行青少年和學校體育活動促進計劃。”
《體育法》以全面修訂的嶄新面貌,實現了在現階段所能達到的歷史進步,多角度表征為新征程中國體育邁向良法善治具有的重要奠基意義。新修《體育法》是在全面梳理與系統總結《體育法》實施27年來體育改革發展及其規律的基礎上,將經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成果、經驗和舉措通過立法確認,實現法治轉化;新修《體育法》為進一步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提供了有力的法治支撐;新修《體育法》立足新征程對發展理念、發展格局、發展質量的新要求,為全面推進體育事業和體育現代治理的高水平新發展,建立起堅實的法治保障。
通過新修《體育法》的法律文本,可以大體領略這部法律為新征程中國體育邁向良法善治的高質量新發展呈現出的諸多變化與立法提升。
一是堅持黨對體育事業的領導和國家發展。依據憲法制定的《體育法》,首先要依循政治方向和發展方式上的基本要求。新修《體育法》一方面根據憲法有關黨的領導的規定,確立了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體育工作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落實憲法中國家發展體育事業的總綱規定,立足我國的根本制度和現實國情,從多方面突出國家對體育事業的發展、促進和保障。除法律責任一章外,在總則到分則各章的內容中,國家和政府及其部門作為責任主體的條款占總體的將近半數,以國家發展和政府主導的多種方式為體育各方面發展建立了根本保證。其中,保障條件一章成倍擴充條款,來加強國家對體育的激勵服務保障,又新增監督管理一章,多方面明確體育執法和監管的政府職責。

新修《體育法》增加體育產業章節,明確了國家發展體育產業的基本立場和具體措施。
二是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戰略目標和發展布局。體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組成部分,在新修《體育法》中多方面體現了與國家戰略全局的緊密連接。比如,按照憲法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新增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培育中華體育文化的立法目的;根據國家2035年遠景目標,明確了推進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建設的內容;根據國家公共服務的戰略布局,增加提供公共體育服務,推動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條款;根據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要求,強化國家實施全民健身戰略,促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制度建設;落實國家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的部署,增加了體育產業的總則專條和專章內容;根據新征程進一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體現了建設法治中國、法治社會、法治政府的方針原則和相關要求。

新修《體育法》增加反興奮劑章節,表明我國在這個問題上的堅定立場和堅決態度。
三是凸顯了人民中心和權利本位的法治本質。保障平等與民主,堅持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訴求,在新修《體育法》中得到了充分展現。一方面,明確體育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繼續強調全民健身的基礎地位;另一方面,在權利確認和保障上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在《全民健身條例》確認公民健身活動權利的基礎上,實現了體育權利的明示入法,明確了公民平等參與體育活動的權利。同時,增加了對青少年和學生體育權利的具體保護內容,擴展了運動員各方面權利保護的范圍,進一步明確了對未成年人、婦女、老年人、殘疾人體育權利的特別保障及其措施。新增的體育仲裁專章,則為體育糾紛的維權救濟開辟了制度建立的可行通道。

新修《體育法》法規定:國家依法保障運動員接受文化教育的權利。

新修《體育法》明確了國家實施全民健身戰略,構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四是加大青少年和學校體育地位舉措的力度。鑒于青少年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與民族的未來,而解決學校體育和青少年體質長期堪憂問題卻進展緩慢,新修《體育法》在這一方面的立法力度明顯加大。總則中增加了青少年和學校體育重要地位的專門條款,強化國家優先發展的明確導向;專章名稱在現行法為“學校體育”的基礎上,修訂后在前并列增加“青少年”,文字多于其他各章,格外醒目;專章條數由7條增至15條,成為條數增加最多的一章。在總則專條和專章內容中,實現了黨的教育方針、教育法律規定、體教融合等政策措施向體育法律制度的轉化,加大了教育和體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的履職責任,在保證體育課和使用體育場地等方面,采用“必須”“確保”等更為強硬的剛性表達。
五是更加突出體育行業特色和專業法治需求。體育是行業特色較為明顯、專業性較強的社會領域,新修《體育法》在體現體育特殊性方面,有較為顯著的變化。為順應體育全球化發展潮流,總則增加弘揚奧林匹克運動精神的規定。多章內容突出體育訓練競賽的活動特點,運動訓練規定有所增加,開展體育賽事、組織運動會等規范更是大量增多,體育賽事或競賽的概念由現行法12處增至42處。同時,更加強調體育行業組織和行業規則的地位作用,除擴大有顯著體育法特色的體育組織專章內容外,還將體育俱樂部等多類組織入法,特別是在遵守或違反體育道德的多個條款中,并列增加了體育賽事規則。新增的職業體育、反興奮劑、體育仲裁等章節條款,對各類體育行業違法行為的規制等,都顯現了體育行業特點決定的法治特色。
六是彰顯融入體育全球化和負責任大國形象。體育具有較為突出的國際化特征,是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新修《體育法》在體育發展貫徹對外開放國策與和平外交政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方面,也增加了相關的規范。在總則繼續規定開展對外體育交往的專條中,增加支持參與國際體育運動的內容。在反興奮劑和體育組織專章中,對開展國際合作、履行國際義務、參加國際體育交流合作,以及參與國際體育運動規則制定等做出規定。在建立體育仲裁方面,包括參照國際體育仲裁模式和應對國際體育解紛方式挑戰等內涵。同時,進一步協調國內外擔當負責的平衡,附則中增加在國際體育中出現對國家損害的問題,可采取相應措施。
七是實現立法理念和技術保證下的質量提高。堅持立法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堅持實質正義與形式正義的統一,使新修《體育法》的立法質量顯著提高。在調整范圍上,增加了許多新的章節和內容,對體育發展的覆蓋面更加廣泛,更好地體現了我國體育基本法的定位。健全了規范制定、關系調整、事業管理、執法監督、責任追究、糾紛解決等體育法治各環節全過程的規范運行,增設了法律責任內容和監督管理專章,更多地具體細化了操作性規范,使其更加易于執行,管用有效。同時,全文表達還注入了更多的法律概念和法治元素,立法語言嚴謹規范。如將全國單項體協對項目普及提高的職責由管理改為負責,避免了曾有人認為此類體育組織行使行政管理權力的歧義。而且,還增加了更靈活的授權性條款,對體育仲裁等實踐不足的新創制度預留了必要的彈性空間。
八是聚焦補短板弱項解決突出問題。《體育法》大幅度全面修訂,章的數量增加了50%,由8章擴充到12章;條的數量增加了126%,由54條到122條;款的數量增加了152%,由73款到184款。除新增四章外,有三章更換章名,章名變化超過半數。現行法的條款,沒有一條在新修法中原封不動地保留。這些大量的調整修改補充,使新修《體育法》內容極大地豐富,新增的青少年體育、職業體育、體育產業、反興奮劑、體育仲裁等諸多章節條款,都是針對現行法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體現了問題導向的修法思路,在解決體育改革發展中急迫需要規范的短板弱項和瓶頸問題方面,收到了良好的修法實效。
新修《體育法》已為新征程體育邁向良法善治拉開帷幕,更待其在有效作用中展現作為和權威,并在動態發展中迎接進一步的完善。當前,要盡快展開相關配套立法,全面優化以新修《體育法》為核心的體育法規體系,以更大力度推進體育法的實施,努力擴增依法治體成效,在良法與善治的綜合施策和交融發展中,不斷開創新征程中國體育事業和體育法治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