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宇

剛剛經歷了修訂的《體育法》,即將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這部新《體育法》的變動到底有多大?不妨來看一組簡單的數字對比:《體育法》在1995年首次頒布時,總共只有56條;修訂后的《體育法》已經多達122條!
條文數量倍增的《體育法》,顯然會給未來的體育事業發展帶來諸多變化,其中頗為引人注目的一個方向,是對運動員權益的保障。以往人們總說運動員吃的是“青春飯”,意指一旦青春逝去就再無美好前景。社會上也曾出現過“舉重冠軍淪為搓澡工”、“體操冠軍街頭賣藝”之類的新聞,盡管此類事件可能存在著部分偶然性,但仍然提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運動員為體育事業付出自己的青春,如何保障他們在退役之后能夠獲得體面的工作與生活?
實際上,以上提及的這些選手,已經算是無數運動員中的佼佼者。憑借曾經的冠軍頭銜,在生活困境被曝光之后,他們還比較容易從社會各界獲得一些援助。但還有更多曾經投身體育卻未取得佳績的退役運動員,正面臨著更多也更復雜的困難。要想幫助他們擺脫普遍性的困境,不能僅僅依賴于一兩次的善行善舉,而是必須在制度層面建立起堅實保障。
正是有鑒于此,即將施行的《體育法》中有多處體現出對運動員長遠發展的關注。比如針對運動員可能面臨的傷殘風險,《體育法》鼓勵建立健全運動員傷殘保險、體育意外傷害保險和場所責任保險制度。又比如,以往很多運動員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夠,退役后難以實現再就業。針對這一問題,《體育法》不僅規定對優秀運動員在就業和升學方面給予優待,同時對更多的普通運動員,還規定必須依法保障他們接受文化教育的權利,并特別強調應當完成義務教育。除此之外,《體育法》要求加強對退役運動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和社會保障,為退役運動員就業、創業提供指導和服務。
如果一名運動員可以達到更高的文化水平和職業技能,其就業空間自然就能得到拓寬。這還只是就業保障的第一步。接下來的問題是哪些就業崗位適合退役運動員?顯而易見,與體育相關的職業更有利于退役運動員發揮特長。所以,《體育法》這次規定,學校應當優先聘用優秀退役運動員從事體育教學、訓練活動。這些退役運動員將自身技能和體育精神傳授給更多學生,非但是對個體的就業保障,同時也將成為增強青少年體育健身意識的重要環節。
當然,適合退役運動員的職業遠不止體育教師這一種。如果整個體育產業能夠做大做強,自然會衍生出無數相關的新崗位,為退役運動員提供更多的就業選擇。《體育法》這次專門增設了“體育產業”的章節,鼓勵社會資本投入體育產業,特別提到要培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體育經紀、體育培訓等服務業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等于為很多運動員在退役后的就業選擇直接劃出了重點。
由此也能看出《體育法》的整體規劃思路:通過法律保障和鼓勵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隨著更多資金的注入,自然能讓退役運動員們在就業中分得一杯羹。接下來,運動員退役后的就業前景變得愈加光明,就能掃除很多家庭對于“青春飯”的顧慮,敢于讓更多孩子參與專業的體育訓練。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提升,又將進一步做大體育產業的蛋糕,催生出更多的相關崗位,最終形成有序的良性循環。
類似的思路,也體現在《體育法》的其它很多章節中。針對體育領域內的很多問題,不能僅僅停留在“頭疼醫頭”的階段,而是必須找準基礎性的問題,形成推動一切發展的動力源泉。短期而言,《體育法》未必能幫助馬上實現“國足闖進世界杯”之類的目標。但長期來看,只要這122條內容能夠夯實體育事業發展的基礎,讓更多人員和資本樂于投入中國體育,未來有可能產生的積極影響,或許會超越現在所有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