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李葉



呂杰鋒,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工業設計特色專業責任教授、工業設計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負責人、湖北省機械工程機械學會工業設計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長期從事工業設計、尤其是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的教學、研究與實踐,主持工信部郵輪專項子課題2項、湖北省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游船藝術設計創新路徑研究”,和“海事局萬噸公務船”“大型多功能醫院船”等多個船型外觀設計項目,形成包括研究報告、論文、專著、專利、方案等系列科研成果,船舶設計作品多次在“好設計”“中國設計智造大獎”“楚天杯工業設計大賽”等專業競賽中獲獎、在文旅部“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和聯合國武漢設計之都“武漢設計雙年展”等專業展覽上展出。
《設計》呂杰鋒
《設計》:請您簡單介紹一下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基本情況,以及學院在工業設計專業領域內的特色。
呂杰鋒: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自1987年創辦首個學科專業、1999年建院以來,在陳汗青教授和潘長學教授兩位歷任院長的帶領下,到目前已建成全國最完整的設計藝術人才培養學科專業體系之一,包括設計學、藝術學理論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及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設計學、藝術學理論、美術學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以及藝術碩士(MFA)、工業設計工程碩士2個專業碩士點,產品設計、工業設計、動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藝術設計學6個本科專業。其中,工業設計工程碩士點是全國首批,設計學博士點及博士后流動站是中南地區首個,6個本科專業全部是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學院還先后取得了國家特色專業、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專業、國家人才培養試驗區、國家教學團隊、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國家規劃教材等一系列國家教學質量工程建設成果,已成為中部地區最重要的設計藝術人才培養教育基地之一。
我院工業設計專業在高水平的學科專業和教學質量工程建設的平臺上,依托學校行業背景和地區產業特色,與我校優勢學科交叉,與行業知名企業協同,以“交通工具設計”與“智能裝備設計”為主要專業方向,已為中船、東風、廣汽、上汽、一汽、華為、海爾等行業龍頭領軍企業輸送人才數百名,涌現出以長江青年學者、千人計劃人才、中國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畢業生。工業設計專業教師主持有國家郵輪美學重大專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湖北省高新領域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代表性科研項目,十三五期間科研經費超過億元。工業設計專業已成為本領域內行業人才培養、關鍵科技研究的高地。
《設計》: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工業設計專業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協同體現在哪些方面?
呂杰鋒:我院工業設計專業始終秉承“服務國家戰略”“突出行業特色”“學科交叉協同”的學科專業建設理念,具體表現為:
一是專業方向凝練。工業設計專業聚焦國家海洋、交通和制造強國戰略,面向船舶、汽車、智能制造等支柱行業需求,與我校船舶與海洋工程、機械(車輛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交叉協同,開設了破解“卡脖子”難題的交通工具(汽車)設計、郵輪游艇與海工設計、智能裝備與智能設計等專業方向。
二是課程體系建構。工業設計專業以“厚基礎、強能力”“寬口徑、精方向”“跨學科、重融合” 為目標,構建設計學科的“三橫三縱”新知識結構,橫向上涵蓋歷史與文化、產品與產業、社會與未來,縱向上貫穿理論與方法、技能與工程、創造與創新,從知識廣度和深度上適應社會和行業的客觀需求。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汽車、船海、智能設計三個特色方向的課程模塊,學生第五學期選擇方向后,再針對性地學習汽車內外飾設計、游艇郵輪設計、智能裝備設計等特色課程。
三是教學資源整合。工業設計專業組建了包括國際設計大師漢斯·霍夫曼(Hans Hofmann)、中國首艘大型豪華郵輪總指揮陳剛、我校船海學科首席教授吳衛國等在內的協同教學團隊,編撰了《艦船構型設計》《游艇設計》《汽車人機設計與實踐》等特色方向教材,建設了海南自貿港郵輪與游艇美學設計中心、海爾創客實驗室、廣汽研究院聯培基地等實習實訓平臺,其中高端裝備智能工業設計中心獲批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數字舞臺設計與服務文化實驗室獲批文旅部重點實驗室。
四是教學方法創新。工業設計專業形成了“專業課堂+主題工作室”“科研推動教學”等系列創新教學方法。課內綜合運用國際師資、一線設計師聯合授課、企業課堂、雙語課程、互訪互派、國際會議、跨國賽展、全球同步工作坊等多種教學方法,課外建立以汽車、游艇郵輪、智能產品等方向的10個“本科生工作室”,工作室導師教師承擔的工信部重大專項“郵輪美學設計技術”、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玻璃基板機器人子項”等科研成果,獲批的國家和湖北省自科、社科基金項目,服務于廣船、中船、海南自貿區等企業和地方的實踐項目,都成為教學中的案例和訓練中的題材,以學生為主體形成了一大批專業競賽獲獎、專利授權等成果。
《設計》:學院如何提高學生創新活動的整體能力?
呂杰鋒:在教學中,我們構建了通識、設計行為、技術、工程實現、綜合五大課程知識模塊,搭建文化、藝術、情感、社會責任的審美知識層,系統方法、制造、技術工藝的方法層,人工智能與工具的效率層等三個知識層級,幫助學生掌握獨立解決設計關鍵問題的知識和技能,從“課題輸入、約束條件、目標創意、關鍵技術、系統方案、實現路徑、原型制作、工程驗證”等8個環節逐層嚙合設計語言與工程語言,使學生創造的審美與情感價值在工程過程中得以實現,達到創意與工程實現的協調統一。
同時,我們嘗試將高水平的國家重大課題引入專業教學的全過程,以問題為導向,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水平的研究課題能夠為學生帶來知識量更大、知識范圍更廣、難度更高的挑戰。我們以課題為對象,以10個主題工作室暨研究中心為載體,開放式研究場所和機制使學生的專業知識量不斷充實、解決問題思路的可實現性逐步增強,最終使課堂學習與自主學習創新形成良好的互動。課題的引入使得學生可以學習世界先進經驗和設計方法,研究結論可以得到專業院所和建造領域專家的指導與評價,設計方案可以得到實際應用驗證。
《設計》:今年的畢業設計希望給學生和社會帶來怎樣的思考?工業設計專業畢設成果有何特色?
呂杰鋒:我們處在一個新的時代,全球格局、國家發展、社會形態和生活方式時刻發生著變化,設計的對象、形式、方式、方法也在不斷進化升級。在畢設項目推進探索中,我院師生團隊始終堅持面向本土問題,面向國家戰略需要,面向未來發展,強調藝術與科學的交叉融合,前沿理論與社會應用的實踐互證。探析新問題,發現新需求,整合新技術,構建合理的、專業的、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
畢設環節是檢驗學生們綜合能力的試金石,也是檢驗學院戰略定位的高度尺。武漢理工大學在保持現有學科口徑范圍優勢下,以中華文化立場為信仰,以國家戰略服務為根本,以中國社會未來形態為基礎,以全球政經科技變革為契機,關注設計問題的產生、對抗和解決,關注文化價值的表征、量溢和升級。本屆畢業作品類型涵蓋水陸出行、車機交互、家電智聯、社用康養、服務關懷等方面,且廣泛采用了計算機語言編程、芯軟光電控制、數字孿生傳感等方式,將設計學科與現代信息技術等其他專業集群相融合,嘗試探索了設計學科的新方向、新標準及價值取向。
畢業設計同樣是教學反芻的營養源。在此過程中,專業深化研究與項目課題實踐相滲透,綜合新四科命題,突破專業劃分,更新工具方法;畢設成果則進一步構建、匹配和檢驗學科教育架構與資源整合平臺,以推進和完善以領軍人才培養為目標的主導性教學模式,持續加強武漢理工大學工業設計面向行業、學科協同的建設特色。
后面是一些畢業設計作品選送,歡迎大家批評指導!
潘多拉食盒郵輪送餐車
在郵輪場景下使用的送餐車,為了給游客提供更好的就餐體驗,將點菜過程交給計算機,游客將會在菜品送達后知曉具體彩蛋,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用戶的驚喜感,并且餐車送到后可以直接展開為餐臺,不受場地約束。
院校: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設計者:陳如儀
指導老師:呂杰鋒
指導老師評語:該設計以提升郵輪用餐體驗為目標,在郵輪現有設施基礎上形成集合了點餐、送餐全流程的室內用餐體驗,以送餐車為載體表現郵輪點餐送餐的功能需求,對于以低成本方式提升郵輪室內用餐體驗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維京千鳥號
這是一艘針對新中產階級用戶設計的中型郵輪,對飛鳥和傳統山水造型進行抽象,并結合現代休閑活動進行功能設計。旨在釋放新中產階級生活壓力,讓用戶像飛鳥一樣自由翱翔在天地山水之間,感受海洋魅力。
院校: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設計者:劉京
指導老師:呂杰鋒
指導老師評語:該設計選取未來步入中年的新中產階級作為目標用戶,打破傳統的郵輪建造語法,大膽運用羽翼般的斜線貫穿多層郵輪甲板,形成即輕盈又叛逆的造型意象,象征新一代社會主宰者不拘一格的精神狀態。頂層建筑也設置有多種游玩項目與設施,在視覺上與體驗中徹底釋放目標人群的多重自由,如落花還影、千鳥穿林。
浮宮號
此設計方案將中國建筑設計語言融入船體外觀中,設計出一艘具有中國古建筑風味在海上宮殿。根據這一設計目的,在船身的外觀特征中融入了中國建筑特有的飛檐和斗拱元素。郵輪頂層建筑的設計上突出了古代宮殿的屋頂造型并結合飛檐的元素,在船身的局部也進行了風格化的設計處理,使整體設計方案更加凸顯設計主題。
院校: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設計者:孫京京
指導老師:呂杰鋒
指導老師評語:該設計從中國傳統建筑造型中得到靈感,將飛檐、斗拱等元素加以抽象,在考慮郵輪功能、動線等設計內容的基礎上,運用統一且變化的設計語言“講述”出一座凸顯中國特色的“海上宮殿”,在形態和精神上具有雙重意義。
植物電信號可視化裝置設計
隨著現代建筑的興起,自然缺失成為現代穴居人普遍存在的問題。室內綠色空間的構建在凈化環境,能夠有效緩解人們的焦慮情緒。本設計通過模塊化裝置,針對植物電信號進行可視化圖形設計,結合創新沉浸式交互,優化種植體驗。
院校: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設計者:楊夢婕
指導老師:吳瑜
指導老師評語:基于跨學科科技熱點的了解和生活實際體驗確定本次設計題目,具有一定的科學探索性。設計過程能夠抓住問題關鍵加以解決,以綠色可持續設計觀念將自然生物、居家生活、科技工業進行了聯結,且完成了功能充分、結構合理、視覺獨立的整套產品設計,在本質上對人們的精神也是一次很好的療愈。
智慧鄉村出行載具設計
作品以未來智慧鄉村為背景,深入思考人與自然的交互行為及相互間的依存、共生關系,探討在可持續環境下未來出行載具設計可能性,同時冀圖呈現出充滿詩情畫意的智能田園鄉村生活的畫面感。
院校: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設計者:朱子帆
指導老師:李卓
指導老師評語:面向智慧鄉村較為多元、立體的出行方式和運載需求,該設計從外形、內飾方面探討了未來生活出行載具的可能性。作品充分考慮了垂直農場管理及種苗運載培育,設計推敲過程具有邏輯性,設計表達富有畫面感,設計風格鮮明具有辨識度,是一次大膽的創新。與此同時,應該繼續思考如何將預設功能與形態結構進行更好地結合,確保設計故事的合理性與有效呈現。
社區共享堆肥系統
根據國情設計的一款社區內可堆肥廢棄物就地處理的公共系統產品。以系統設計思路,對社區堆肥垃圾進行充分打碎,發酵后混合肥料土壤,產出營養土,供居民直接取出至家中進行植物養植,實現社區內的資源循環。本設計加強了垃圾分類意愿及資源就地轉化和垃圾轉運處理的二次污染問題,減輕了城市熱島效應,深化鄰里間的社交網絡,幫助城市居民擁有更加綠色、健康、便捷的社區生活,走向社區的共建、共治、共享。
院校: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設計者:葉斯妤
指導老師:湯軍
指導老師評語:在全社會倡導綠色生活、共享服務的大背景下,社區共享堆肥系統研究能夠實現生活垃圾就地處理及堆肥目的,社會創新意義明顯。方案利用有氧堆肥技術解決了社區家庭綠植養種需求,功能和結構處理適當,操作流程合理可行,具有進一步落地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