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沖 朱蓉



關鍵詞:人本主義地理學 鄉村旅游景觀 人地關系 地方性 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2)07-0157-04
引言
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鄉村旅游獲得了如火如荼的發展,各類鄉村旅游景觀設計實踐方興未艾。鄉村旅游景觀設計是指依托鄉村自然與人文景觀,通過村域環境認知與分析、多層面協調與統籌提出一套適宜鄉村發展并能持續吸引游客以創造良好的綜合效益的景觀建設策略,旨在彰顯村落的鄉土文化與地域特色,重建人與人、人與鄉村的關聯。
然而,由于我國鄉村旅游景觀建設處于初始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論與實踐指導體系,其中所出現的諸如地域特色性凸顯不足“千村一面”的復制現象,與村民被剝離于鄉村建設之外的“一刀切”現象,一直以來便是鄉村旅游景觀建設的重點與難點問題,在如何運用設計解決村民與地方的關系、旅游者與地方的關系、設計師與村民及旅游者的關系等人地關系問題上仍需進一步深入探究。
一、人本主義地理學的引入
(一)人本主義地理學
人本主義地理學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末,其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與現象學,主要關注人及人在世界中所處的地位[1]。本文主要以段義孚人本主義地理學思想為理論指導。該思想結合人性、感知、心理、文化、道德等多個層面探討人地關系,認識人類自身及其身處的世界,其核心思想包含戀地情節與逃避主義、空間與地方。
1.戀地情節與逃避主義:戀地情節是指人們對特定地理環境的情感依附與行為忠誠,一方面包含人們心理層面上的情感依附與滿足,另一方面又囊括社會層面上的身份建構與認同[2]。戀地情節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人類識別自身存在的方式,即人類往往會在陌生的世界中尋找與自身熟悉地方的相似之處以獲取心理歸屬感。
戀地情節的對立面是逃避主義。當人類恐懼于變幻莫測的自然環境、不滿于壓力繁重的社會環境、反感于人類自身的獸性之時,便會通過空間移動、自然改造、物質更新與精神塑造等途徑加以逃避。人類的逃避行為反復的結果便是改造自然環境、建構人居空間,即景觀形成與演化的過程。
2.空間與地方:根據段義孚人本主義地理學理論,“空間”被視為“缺乏意義的領域”[3]。一方面,“空間”啟示自由與未來,引發人的好奇心與強權心理,促使人積極行動;另一方面,“空間”的過度開放自由與人類探索心理的反噬,亦會使人感到恐懼與無法承受。
“地方”則被視為“使人感受到依戀與歸屬之處”,其不僅僅包含家、故鄉、社區與城市,而可以被認為是人類所有心理歸屬與情感認同的集合體。一方面,“地方”使人感受到安全與穩定,有助于人的身心發展;另一方面,“地方”的過于穩定亦會使人產生束縛或安于一隅的心理。
(二)將人本主義地理學引入鄉村旅游景觀建設
將段義孚人本主義地理學理論應用于鄉村旅游景觀建設,研究該過程中的人地關系、人地互動行為、人類感知與思想,將有助于緩解鄉村旅游景觀建設的關鍵問題——人地矛盾。然而當前研究中,有關人本主義地理學的專項研究相對匱乏,運用人本主義地理學認識與解決鄉村旅游景觀建設所存在問題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便以段義孚人本主義地理學思想為切入點,通過梳理其人地關系理論,構建基于人本主義地理學的鄉村旅游景觀模型,探索運用段義孚人本主義地理學理論構建鄉村旅游景觀設計策略,因地制宜破解鄉村旅游景觀設計中的人地矛盾,這對于平衡大數據時代下鄉村景觀建設趨于工具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現象、啟示鄉村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亦將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基于人本主義地理學的鄉村旅游景觀模型建構
運用人本主義地理學理論,將“地方”置于中心位置,將鄉村旅游景觀建設的相關主體設計師、村民、旅游者置于其周邊,形成鄉村旅游景觀設計人地關系模型,如圖1所示。
在該模型中,設計師、村民、旅游者與地方的關系可主要分為三類——人地關系、當地人的地方感與相關主體關系。首先,人地關系是鄉村旅游景觀建設的根基,明確設計師、村民、旅游者與地方的關系,在鄉村旅游景觀建設中有效發揮三者作用,有助于營造同時賦予村民與游客地方認同的景觀環境;其次,當地人的地方感是鄉村旅游景觀建設順利開展與有效維護的關鍵要素,把作為鄉村主體的村民從鄉村旅游景觀建設決策的“外部人”轉換為“內部人”,將有助于村民支持設計與維護設計成果、培養地方自豪感與東道主態度;最后,相關主體關系與鄉村旅游景觀的建設與維護密不可分,設計師、村民與旅游者的通力合作與和諧關系將有助于擴大鄉村影響力、提升鄉村旅游率、實現鄉村振興。綜上可發現,鄉村旅游景觀建設的設計原則是以人地關系為根基,關注當地人的地方感,同時注意協調各相關主體關系。
三、基于人本主義地理學的鄉村旅游景觀設計策略
針對當前鄉村旅游景觀建設所突出存在的“同質化”與“一刀切”等人地關系問題,基于鄉村旅游景觀建設以人地關系為根基、關注當地人的地方感、協調各相關主體關系的設計原則,提出地域特色凸顯、公眾參與強化的設計策略。
(一)以人地關系為根基,凸顯地域特色
深厚的農耕文明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轉型奠定了鄉村種類繁多且獨具特色的營造模式,同時也為鄉村的現代化轉型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鄉村旅游景觀建設過程中,現代設計師既不能用簡單劃一的方式——往往是應用廣泛的設計手段的反復出現,亦不能用貧瘠枯竭的想象力——往往是城市空間的功能及設施與鄉村景觀的生硬融合;同時,不能犧牲當地村民的“地方感”以迎合旅游者腦海中的“地方依戀圖像”。
1.保留鄉村文脈:依托鄉村歷史文化與原生景觀,以影響力較低的設計手段介入鄉村旅游景觀建設,削弱旅游開發對鄉村景觀所造成的破壞[4]。首先,保留鄉村傳統的農耕與民俗文化,對鄉村中的歷史遺跡、傳統民居與古樹名木進行全面考察,在判斷與衡量保存狀況的基礎上展開保護性修復,并深度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與價值,以充分展現鄉村地域特色。其次,關照作為鄉村主體的村民的“地方感”,選取村民代表進行深度訪談與記錄,記述他們的鄉村記憶與故事,挖掘他們心中獨具重要性與意義性的場所。這類場所往往承載著村落悠久的歷史文化與民俗傳統,體現著村民的文化觀念與價值追求[5],應作為鄉村旅游景觀建設的關鍵整治對象。
2.創新鄉村建設:在保留鄉村文脈的基礎上創新鄉村建設,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首先,激發鄉村公共空間活力,基于人本主義地理學,寬敞的集散空間、濱水空間等可視為“空間”,而雅致的小型游園、街道巷弄等則可視為“地方”,在設計過程中,為營造村民、游客的鄉土依戀與豐富體驗,在寬闊且開放的“空間”之外應著力建設賦予人們戀地情節的“地方”。其次,優化鄉村建筑功能與風貌,對主體結構良好的房屋,采取統一外立面、加強圍護結構等措施;對于風化嚴重、結構損壞的房屋,以拆除舊屋、基地新建為主;對閑置房屋,則可由村委統一收儲,將房屋進行功能置換或采取多間整合更新的措施等等;在鄉村建筑風貌的維育上,既要傳承傳統鄉土元素,也要注重現代化審美需求、合理植入創新元素,實現鄉土建筑風貌的重塑[6]。在對鄉村的空間格局與功能更新的基礎上,重點引入文化、藝術類創意產業,打造一批孵化、展陳、體驗、分享類創意型旅游產品,優化鄉村傳統產業結構,增強鄉村發展內生動力。
(二)關注村民地方感與協調各主體關系,強化公眾參與
1.村民參與、身份認同:村民既是鄉村生產生活的主體,亦是鄉村建設的核心力量,鄉村旅游景觀建設應加強公眾參與,將原本被排斥于決策過程之外的普通村民納入設計決策過程中[7],這一過程不僅有助于設計與建設時村民理解鄉村景觀建設、轉變其固有的意識、緩和各相關主體關系,同時有利于設計完成后村民維護設計成果、實現鄉村景觀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為實現鄉村旅游景觀建設過程中的村民參與,一方面,對村民現狀展開深入調研,了解村民的基本信息、生活習慣與自有民居與各戶半公共空間的具體范圍;另一方面,構建鄉村旅游景觀建設多層次治理平臺,通過該平臺征集多方主體意見、統籌規劃設計思路;此外,在設計落實與維護的過程中需明確各相關主體的具體整治內容,以提升各責任主體尤其是村民的參與意識。
2.游客互動、體驗優化:基于人本主義地理學理論,旅游者因不滿于壓力繁重的社會環境、污染嚴重的城市環境而選擇前往鄉村開展鄉村旅游,一方面他們希望在鄉野與自然之中獲得身心的舒展與放松,另一方面他們希望重拾有關故鄉的記憶以獲得心理歸屬與情感依附。因此,鄉村旅游景觀建設不僅要展現整潔親切的鄉村人居風貌、底蘊深厚的鄉村文化內涵,同時還要將獨具鄉村特色的物質與非物質要素轉化為可親近、可賞玩的旅游產品,以鄉村特色資源的展示與互動優化旅游體驗,樹立鄉村口碑,擴大鄉村影響力與客源量。
四、山南頭文化藝術村設計實例
(一)村莊簡介:山南頭村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桃源村,地處陽山鎮省級旅游度假區,因處在陽山鎮長腰山南麓而得名,如圖2所示。全村占地約156畝,整體格局呈“Z”字形,村內小河流淌、湖塘星羅,四周被大片桃林包圍,是真正意義上的世外桃源。然而近年來,由于村莊環境破敗,大量村民外遷,現已搬遷78戶,剩余41戶,許多民居閑置荒廢,村落逐漸演變為“空心村”。因此,山南頭作為陽山鎮省級旅游度假區的門戶位置與其自身日益凋敝的環境形成矛盾,美麗鄉村建設迫在眉睫。
(二)設計實踐:基于村莊的功能、產業與發展方向,桃源村村委綜合考慮、多措并舉、尋求突破,引入民間資本上海紐斯凱威設計公司,成立無錫山南頭文旅投資有限公司進行平臺化運作,由村委與設計師合作對整村宅基地進行統一規劃,多方合力聚焦形成以村委牽頭、民間資本注入、村民聯動共贏的全新發展模式,著力將山南頭打造為以文化藝術為主題的新型村落。
在對村落及其周邊環境的調研與分析的基礎之上,設計師通過鄉村文脈保留、鄉村建設創新、公眾參與強化等做法,結合村民、旅游者對鄉村生活的需求,建設提升鄉村居民幸福感與認同感的人居環境,營造賦予城市旅游者鄉土依戀與本真體驗的良好空間,旨在實現鄉村三生的全面激活,使山南頭村回歸其“世外桃源”般的藝術形象,如圖3、4所示。
1.保留鄉村文脈、打造原鄉記憶
(1)延續原鄉風貌:首先,采用多規合一的視角將旅規、土規等協同考慮,在原有建設總量不突破并適當減少的前提下,開發利用零散宅基地或合并利用閑置宅基地,保護修復鄉村凹形水塘等集體記憶場所,并預留一定的鄉村發展空間,實現原鄉風貌延續。其次,保留原有鄉村肌理,在原有鄉村宅基地的基礎上,通過清理亂搭亂建棚屋、整治亂堆亂放行為、有效劃分公共與半公共空間等措施提升鄉村公共空間景觀的整潔與美觀度,恢復鄉村小巧而精致的空間風貌。同時,整理疏通現有水系,修剪雜亂無章的植被,改善整村生態環境,展現自然鄉野的親切性,使鄉村建筑、景觀形成美觀且和諧的整體。
(2)注重新舊融合:鄉村傳統產業的轉型、村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等等為鄉村原生格局置入創新功能與空間,在鄉村景觀建設過程中,需注重現代功能空間與鄉土環境風貌的有機融合,在保留現代功能建筑創意性的基礎上,巧妙運用鄉土材料、現代新型材料實現與村域大環境的融合與協調。例如,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鄉村振興與凸顯鄉村振興成效的當代黨建服務空間——初心學堂,以“人”為核心內涵,功能包含黨建活動舉辦、黨建會議開展、實景模擬演練、鄉村優秀文化與建成果展示等;在其立面設計上,運用現代設計技術與手段引入大面積玻璃幕墻,玻璃的運用使內部視野充分打開,初心學堂與周邊民居、旅游服務設施、景觀形成巧妙融合。
2.創新鄉村建設、重塑鄉村生活
基于鄉村地域特色與文化內涵,以村集體建設用地為依托,在提升村民人居環境的基礎上,依托山南頭文旅投資有限公司因地制宜發展鄉村度假、文化休閑等文旅項目。具體而言,設計聚焦山南頭文化藝術村這一設計定位,基于當地特色“蜜桃”形象,創意構思建筑風貌,塑造多層次文旅景觀,重點規劃設計服務于村委、村民、游客、藝術家等多種類型與多年齡階層人群的民宿集群與公共空間景觀,著力打造集展陳、分享、體驗、休閑、度假等于一體的文化藝術型度假村落。
(1)文化藝術主題民宿建設:在建設過程中,設計師與村委、村民相合作,合并開發閑置宅基地營建蜜桃雅集建筑組團與典藏館藝術民宿,以匯集各類藝術家于此形成共享部落。蜜桃雅集建筑組團既可起到接待游客鄉村旅游食宿之用,亦包含書畫、瓷器藝術、器漆篆刻、古畫修復等傳統藝術的展示與創作,以及各類藝術沙龍主題活動的開展;典藏館藝術民宿則是將古物收藏、鑒賞與懷舊式客房相結合,以“古物件”為設計主題,打造呈現復古風格的古物展示區、古董鑒賞區、主題客房區等。
設計亦規劃新建基于原有民居宅基地的特色文化民宿,即在村民閑置宅基地的基礎上,設計師延續無錫民居粉墻黛瓦的建筑風貌與南北狹長的空間格局,新建引入特色民俗宗祠文化的姚家大院、融合特色琴藝文化的琴音小筑與匯聚特色酒文化的逍遙居等鄉土民宿,獨具地域特色與文化創新性,如圖5所示。
溫泉桃墅則是以蜜桃為原型所設計的桃墅屋,如圖6所示,包含桃墅院落、溫泉湯屋、風情居酒屋等功能空間。該“蜜桃”造型建筑由大小半核相接而成,外立面以木材與條柵木材裝飾,使得建筑本體與周邊蜜桃林環境形成巧妙融合;在其功能分區與室內陳設中,大量引入桃詩詞、桃典故、桃相關影視等內容,充分展示了當地的特色蜜桃產業與文化。
(2)鄉野自然公共樂園搭建:同時,設計關注村民與旅游者的親子互動、自然教育與鄉村實踐需求,在鄉村公共空間營建獨具鄉野特色的無動力水樂園與農樂園,提升村落公共空間活力。無動力水樂園位于村落核心空間地帶,由無動力游樂設施、樹屋、休憩設施等組成,在倡導低碳、自然循環的同時強調孩子的親水天性,讓孩子在摸索實踐和團隊協作中充分發揮身體潛力與思考能力,如圖7(左)所示。設計亦運用鄉村傳統的磚、石、水缸、農具、木構件等搭建景觀農樂園,為當地村民與到訪游客營造一個回歸自然、一起游戲、實現更多互動與交流的場所,如圖7(右)所示,在農樂園游戲之中孩子與家長們可接觸土地、果實、樹葉與種子,體味鄉村農作樂趣,感受本真愜意生活。
3.強化公眾參與、提升文旅體驗
(1)引入村民參與:目前,山南頭文化藝術村已形成由村委牽頭、民間資本注入、村民聯動共贏的全新發展模式,在鄉村旅游景觀建設過程中,村委協同設計師制定村民參與的多種政策與渠道。首先,構建由多層次組成的鄉村旅游景觀建設交流平臺,第一層次平臺由村委會、設計團隊、建設團隊構成,第二層次平臺由村民小組組長與先進黨員構成,第三層次平臺由各戶村民代表構成,積極倡導三層次平臺在鄉村旅游景觀建設中的全面參與、深度交流,以各相關主體的需求為導向開展鄉村旅游景觀設計。其次,制定鄉村旅游景觀建設內容書面文件,明確由鄉村集體統一設計與整治的內容,各戶村民自主清理與維護的房前屋后等半公共空間內容,通過將治理內容明確至各責任主體,有效提升各責任主體的參與意識。
(2)提升文旅體驗:山南頭村著力打造文創藝術與民藝愛好者的聚集地,旨在通過藝術沙龍、名家講堂等多樣化的藝術活動開展,使藝術創客工作者與游客、當地村民進行充分互動與碰撞,增進相關主體關系,強化文化藝術的體驗感與黏度,形成根植于鄉村的共享共創的文創藝術社群。例如,集展示、體驗、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創投服務平臺——鄉創中心,如圖8所示,主體建筑共三層,外立面充分了體現具有當代特征的鄉村建筑設計語言,尤以原木支撐的雙坡屋頂、大面積玻璃窗為鮮明特征;建筑一層是設計師鄉創部落,包含音樂餐吧與設計師品牌展示店,二層是可舉辦婚宴與轟趴的桃花宴多功能廳,三層則是設計師主題客房與共享露臺。鄉創中心通過導入鄉村音樂、設計師、設計作品等,打造鄉創之家,意在匯聚心懷夢想、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形成“鄉創”社群,尋夢創業、相互交流、合作共贏。
此外,上文所述的展現桃詩詞、桃典故與桃相關影視的溫泉桃墅,匯聚特色民俗宗祠文化、琴藝文化與酒文化的鄉土民宿,包含書畫、瓷器藝術、器漆篆刻、古畫修復等傳統藝術的展示與創作的蜜桃雅集建筑組團,不僅可以作為鄉村特色文化展示的重要渠道,而且可以通過各類藝術沙龍主題活動的開展匯聚具有藝術愛好的村民、旅游者、藝術家、創客工作者等,形成鄉創藝術社群,優化鄉村文旅體驗,提升鄉村影響力與知名度。
結語
將段義孚人本主義地理學思想應用于鄉村旅游景觀建設,研究該過程中的人地關系、人地互動行為、人類感知與思想,可發現鄉村旅游景觀建設應以人地關系為根基,關注當地人的地方感,同時協調相關主體關系。由此,針對當前鄉村旅游景觀建設所存在的地方性與主體性問題,一方面,需要從保留與創新兩個角度凸顯地域特色性,另一方面,又需要從村民參與與游客互動兩個維度強化公眾參與,以期營造同時賦予村民與游客地方依戀的鄉村旅游景觀環境,增強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