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孟臣 王英杰 汪孟軍


摘 要:研究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為原則,采取有效的人工、物理、生物及藥物防治措施,以期為有效控制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的危害提供參考。在孫武湖生態林場選擇2塊樣地,1塊為常規噴藥防治的樣地、1塊為采取綜合防治的樣地,通過對比試驗,實地調查觀測記錄防控效果。采用檢疫技術、營林措施、生物化學綜合防治技術,可有效預防及控制光肩星天牛的發生與危害,降低環境污染,維持生態平衡。在光肩星天牛的防治中,單一技術措施收效甚微,要積極保護和招引天敵,輔助藥劑防治,協調運用物理、生物等多種措施,大幅壓縮光肩星天牛發生面積,保障林木健康生長。
關鍵詞:光肩星天牛;危害特性;綜合防治對策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 又名柳星天牛、白星天牛,屬鞘翅目、天牛科、溝脛天牛亞科、星天牛屬,是林業重要鉆蛀型害蟲。近年來在廣饒縣發生迅速,危害較廣,對果樹(蘋果、梨、李、梅、櫻桃等)生長構成嚴重威脅。光肩星天牛成蟲咬食寄主樹葉或小樹枝皮,幼蟲在樹干打孔鉆蛀,危害輕的限制樹體生長,嚴重的引起樹體枯梢風折。采取具有無公害的藥劑及釋放天敵等生物防控措施,結合人工搗毀蟲卵、燈誘捕殺成蟲一系列物理綜合防控,達到環保、長效、低成本的目標。由于光肩星天牛的危害隱蔽,注藥防治和樹干噴藥作為常規的防控措施、由于操作技術和藥劑配比不當,樹干內部的蟲口密度依然較高。根據筆者對該害蟲的危害特性與綜合防治措施的初步研究,探索綜合防治光肩星天牛技術。通過在孫武湖林場和西苑林場推廣應用防治新技術、新配方,并結合人工、物理及生物防控等多種措施,可有效提高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效果。
1 光肩星天牛的危害特性
1.1 光肩星天牛危害情況的調查
1.1.1 設置標準地 在孫武湖生態林場,設置2塊標準地,立地條件相同,樹種包括家楊、泡桐、懸鈴木、刺槐、旱柳和垂柳。其中1號樣地采取2%噻蟲啉微囊懸浮劑500倍液樹干噴藥的常規防治措施,2號樣地采取生物、物理及化學等綜合防控措施。防治結束后,2塊標準地分別選取50株胸徑在20 厘米左右的成樹,對寄主樹種的羽化孔、排屑孔、產卵刻槽做好記錄,計算出每株平均值。2塊樣地每個樹種隨機抽取3株,剖開樹干,查看蟲口率,做好記錄,計算出每株平均值(表1、表2)。調查于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進行。
1.1.2 對比分析 由表1可知,1號樣地旱柳活蟲20頭,死蟲1頭,蟲口死亡率為4.8%;垂柳活蟲16頭,死蟲1頭,蟲口死亡率為5.9%;懸鈴木活蟲5頭,死蟲0頭,蟲口死亡率為0%;刺槐活蟲10頭,死蟲1頭,蟲口死亡率為9%;泡桐活蟲7頭,死蟲0頭,蟲口死亡率為0%;家楊活蟲9頭,死蟲0頭,蟲口死亡率為0%。
由表2可知,2號樣地旱柳活蟲2頭,死蟲20頭,蟲口死亡率為91%;垂柳活蟲1頭,死蟲15頭,蟲口死亡率為94%;懸鈴木活蟲1頭,死蟲8頭,蟲口死亡率為89%;刺槐活蟲1頭,死蟲9頭,蟲口死亡率為90%;泡桐活蟲1頭,死蟲8頭,蟲口死亡率為89%;家楊活蟲0頭,死蟲5頭,蟲口死亡率為100%。
1號樣地采取常規噴藥防治,藥劑難以滲入樹體內,幼蟲死亡率不高,死亡蟲口多為暴露在樹干外的成蟲。2號樣地采取了樹干涂白、注藥防治、釋放管氏腫腿蜂及花絨寄甲等綜合防控措施,蟲口死亡率高達90%以上。
1.1.3 對成蟲林間飛行傳播和擴散情況的調查 在孫武湖生態林場選取3塊不同的觀察樣地,以新羽化孔明顯的寄主樹種為調查區域的中心、方圓50~400 米展開調查,觀察和記錄光肩星天牛成蟲飛翔的最遠距離。觀察發現,光肩星天牛成蟲羽化后離開寄主,飛行擴散距離大約在50~200 米,200~400 米區域的林間幾乎未發現成蟲。觀察結果表明光肩星天牛成蟲體型大,飛翔能力較弱,未發現其遠距離的飛行狀況。
1.2 光肩星天牛的危害狀態
光肩星天牛主要以幼蟲在樹木的木質部和韌皮部之間危害,損壞木質部導管,影響樹木水分運輸,被害樹木蛀有許多小孔,蛀孔處有樹液流出。成蟲主要啃食幼嫩枝條樹皮和樹葉,補充營養,在環境中存活時間的長短,不會對寄主造成致命的傷害。成蟲經數日取食后交配產卵,深達形成層。初孵幼蟲先啃食寄主的韌皮部,蛀向不定,隨著蟲齡增加,蟲體長大,逐步由寄主韌皮部向木質部蛀食危害,在木質部內蛀成不規則的彎曲無序的蟲道,同時將褐色糞便和木屑從蛀孔排出(圖1、圖2)。
2 光肩星天牛危害對樹木造成的嚴重影響
光肩星天牛幼蟲啃食木質部造成樹木營養輸送組織的損壞,嚴重阻礙養分和水分的輸送,初期造成樹勢衰弱,3~5 年或更長時間即會造成樹木死亡,降低木材質量。另外由于光肩星天牛的蛀孔取食影響樹木本身的機械強度,樹體變得極其脆弱,遇到風雨天氣時枝干極易折斷,形成安全隱患,對人們的出行和財產安全也會造成一定影響(圖3、圖4)。
3 光肩星天牛綜合防治對策
3.1 檢疫措施
每年春季對新種植的林木進行產地檢疫,需要向外地運輸原木、苗木、種條等植物及其產品時,由當地植物檢疫人員進行現場檢疫合格后,開具調運檢疫證書。在調運的植物及其產品中如果發現有天牛卵槽、入侵孔、羽化孔及活蟲體的植物及其產品,應立即停止運輸,采取滅蟲除害處理,再次檢疫合格后進行正常運輸。
3.2 營林措施
在規劃栽植或更新綠化樹種時,選育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優良樹種,采取多種樹種的混交林栽種模式,避免單一樹種的栽種,特別是光肩星天牛喜歡侵害的楊柳和刺槐,應避免這些樹種的成片栽培,改為喬木和灌木多種樹木的合理搭配,以此阻隔、控制光肩星天牛的傳播。及時清除林區內的病蟲枝葉、枯死枝條等,改善林間透氣、透光條件,鏟除病蟲害傳染源,減少光肩星天牛發生的概率。
3.3 人工物理防治
光肩星天牛成蟲發生前,在樹干基部80 厘米以下樹干涂白,可有效預防成蟲產卵。涂白劑配方:石灰10 千克+硫黃l 千克+動物膠適量+水30千克。羽化后的成蟲體型較大,容易識別,飛翔能力弱,在6—7月達到羽化高峰期,可在此期間組織人力開展人工捕殺成蟲;結合修剪疏枝,查看樹杈處的天牛產卵位置,刮除或搗毀刻槽中的蟲卵,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幼蟲孵化數量,減低蟲口基數;對于蛀干害蟲發生嚴重的樹木,要及時砍伐清除,集中焚燒處理,防止疫木中的幼蟲轉移到其他健康林木再次侵染。
3.4 化學防治
光肩星天牛幼蟲在寄主樹干內部長期活動取食,采取的主要化學防治措施是蟲孔注藥防治和樹干噴藥觸殺。2017年以來推廣應用注藥防治新技術,藥劑配比為:40%氧化樂果乳油+45%毒死蜱乳油+2%噻蟲啉微囊懸浮劑,注藥后蟲口死亡率達到90%以上。2019年以來,在西苑林場采取防治新配方直接噴灑樹干,藥劑用噻蟲啉1500倍液稀釋后,加1000倍液毒死蜱乳油,用高壓噴霧器直接對樹干噴霧防治,一周后再重復防治一次,效果明顯。另外其他藥劑如吡蟲啉、綠色威雷等,可根據需要用不同濃度配比防治光肩星天牛,也收到了較好的防治效果。
3.5 生物防治
寄生天敵是生物防治的主要手段,也是最持久有效的手段。2019年廣饒縣在孫武湖生態林場進行管氏腫腿蜂、花絨寄甲生物防治天牛試驗,取得較好效果。管氏腫腿蜂、花絨寄甲體形微小,能夠潛入天牛巢穴,在天牛幼蟲或蛹體上產卵,依靠刺吸天牛幼蟲、蛹體液獲取營養,以此抑制天牛的繁殖,從而達到消滅天牛、保護樹木的目的。同時戴勝和大斑啄木鳥等益鳥啄食蟲洞內的天牛,也能夠控制光肩星天牛的危害,保護生態環境不受影響。
4 結 論
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是一項長期的工程,最有利長久的防控措施是保護和利用自然界的天敵,對天敵進行人工繁殖和野外釋放,創造天敵生存和繁殖的環境,擴大天敵的種群數量。對于蟲害發生嚴重的林木,有選擇性地施用農藥及生物殺蟲劑,遏制光肩星天牛繁殖的速度。總之在蟲情監測和嚴把檢疫關的基礎上,以營林措施為主,藥劑防治為輔,協調運用物理、生物等多種措施,可大幅壓縮光肩星天牛發生面積,保障樹木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