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
班主任王老師神色緊張地來找我,說班上一個女孩小華用刀劃手腕,想自殺,想帶她來咨詢室,我欣然答應。
晚自習,王老師和小華如約而至。
剛一落座,我就發現小華的手腕上布滿了許多道傷疤,有新有舊,縱橫交錯。
我問道:“發生了什么事情?告訴我好嗎?”
小華低著頭說:“期中考試沒考好,我真笨,我恨自己!”
我不相信地追問:“就這么簡單?”
她肯定地點點頭。
于是,我又說:“誰都不能保證每次都考好,一次失利了不可怕,總結教訓,多下些功夫,下次趕上來就行了,以后千萬別干傻事,好嗎?”
這位文靜的女孩又一次重重點頭。
“還有哪些傷心事呢?在家里有嗎?”
“在家里,我經常想媽媽。爸爸有時罵我。進入八年級后,成績一直下滑。沒有人懂我的心。”
“所以,你就覺得這個世界不那么美好了,就經常獨自流淚,甚至……”
我沒再忍心說出“自傷”這樣刺耳的字眼,只是真情地安慰了她幾句,肯定了她不服輸一心上進的愿望,并告訴她,天大的事只要想辦法都能解決,有事多向老師、父母和同學請教,又鼓勵了幾句。
后續經過幾次交談,小華坦言自己并非想自殺。在我的咨詢室里,我也接待過好幾個像小華一樣的學生,這些學生年齡在12-16歲之間,大部分集中在14歲左右,全部存在割手腕的行為,并且女孩子居多。而經過詢問之后,我發現這些學生沒有一個是為了自殺,反之,有一個學生說:“割破手腕我不疼,而是覺得很舒服。”
研究也表明,大多數自傷的青少年從未考慮過自殺,而是為了緩解心理的痛苦。
這種行為叫作非自殺性自傷(NSSI),是指個體在無自殺動機的情況下對自身組織的故意傷害,且不被社會所認可的行為。常見的例子包括切割、燃燒、抓撓、敲打或擊打。
NSSI 在青少年群體中較為常見,通常發生在13或14歲。這個年齡段,青少年正處于發育迅猛的青春前期,生理和心理正發生劇烈變化而又遠未成熟,內心充滿著激烈的矛盾和沖突,情緒波動較大,加上社會閱歷淺和學業壓力大等諸多原因,造成他們出現很多的心理問題。
自傷行為與個人生理、精神上的健康密切關聯。其中,負面情緒是一個顯著的影響因素,抑郁和焦慮尤其相關。邊緣型人格障礙、進食障礙、抑郁癥、多重人格也可能與自傷行為并發。
對于青少年來說,負面情緒是導致他們自傷的最普遍原因。當負面情緒嚴重時,他們選擇用身體上的疼痛轉移和減緩精神上的痛苦,這是一種緩解心理壓力和釋放負面情緒的方式。
小華就是這樣的例子。通過和她的交談以及王老師的介紹,我得知小華的父母在她7歲時就離異了,她判給了父親,父親后來再婚,對她疏于照顧,一旦小華有哪里做得不好,就會非打即罵。媽媽遠走異鄉,一年見不到一面。只有年邁的爺爺奶奶對她好,可是兩位老人體弱多病,對小華的照料力不從心。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青春期的小華時常感到孤單與無助,她缺少溫暖和關注,缺少交流和陪伴。她知道自己從原生家庭中得不到正常孩子的“家庭待遇”,所以她希望自己學習優秀,拿到班級前幾名,以后考上重點高中、名牌大學,將來能自食其力,過上幸福的生活。
可是,長期得不到家庭溫暖導致的情感缺失,讓小華覺得自己如同一個空殼。再加上考試失利,導致她的認知發生嚴重偏差。當負面情緒累積,卻得不到有效釋放時,她只能用自我傷害的方式來緩解內在的焦慮和痛苦。每當用刀片輕輕劃過手腕,鮮血流出的疼痛都讓她覺得“很爽”,似乎只有這樣才能感覺到自己還活著。
然而,自傷之后,精神的空虛與情感的匱乏仍舊還在,而且程度越來越深,小華手腕上的傷口越來越多,心里的創傷也在不斷疊加積聚。
NSSI每分每秒都在發生,小華只是其中一個縮影,面對不斷攀升的發生率,心理老師應掌握科學辦法對學生進行心理援助。
一些有自傷行為的學生會與他人共用自傷工具,這有可能導致疾病傳播或者感染的風險,還有一些學生可能會攜帶危險物品到學校。所以,心理教師在做咨詢時,一定要詢問學生用了什么自傷工具,以及是否與他人共用,并和發現情況的老師協商,采取策略來減少因共用工具或使用危險物品所引起的傷害。
校園中,青少年的群體自傷行為越來越普遍。通常情況下,群體自傷是群體聯系和成員身份的一種手段,因此,這樣的行為與壓力、負面情緒、精神或心理疾病往往沒有密切關系。心理老師在咨詢中,要識別自傷行為是否是群體性的,如果是,要采取辦法確定所涉及的人、所使用的自傷工具、自傷活動的性質和致命性,以免造成更大程度、更大規模的傷害情況。
前文中講到,NSSI最常見的動機是緩解心理壓力和釋放負面情緒。除此以外,青少年也會通過自傷行為去影響人際關系,試圖讓自己被看到、引起關注和重視、獲得家人的陪伴、滿足自己的要求,或者通過自殘來操縱別人等。部分青少年則是希望通過自傷來獲得一些相對好的感受,比如控制感;還有的青少年常常會感到麻木、空虛,自傷則是為了讓自己重新體會到情感的流動和身體感覺的一種方式;他們還可能是對某個深深依戀的人感到異常失望和憤怒,而傷害自己是考驗和拉回親密者的最后方式……
針對這些不同的原因,心理教師可采取不同的干預方法。
心理老師要時刻記住一點:青少年想要緩解痛苦的心理需求沒有錯,只是緩解的方式需要調整,需要改變。所以在咨詢中,我們要認可自傷行為發生時他們的感受,但不要認可自傷行為本身。
在干預的過程中,也要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和面對自己內心的沖突,引導他們多關注自己的內在感受。我們或許不能幫孩子們改變問題,但我們能幫他們改變心態。
另外,由于非自殺性自傷與自殺行為的重疊部分很多,心理老師也應從行為意圖、身體傷害和潛在致命程度、行為頻率等角度入手,做好二者間的鑒別,切莫掉以輕心。
愿我們的青少年能以積極向上的姿態面對現實生活,悅納自我、悅納現實,以愉悅的心態構建健康幸福的人生。9B94D02A-4BEC-4FAF-AF22-6440103A86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