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

方女士今年30多歲,家里有兩個孩子,老大上小學二年級,二寶剛剛兩歲。這位寶媽一向身體健康,近期卻頻繁因為血壓問題前來就醫。醫生打趣道:“又來啦,這次你家大寶又做了什么奇葩的事???”原來,方女士的身體問題和家中大寶有著密切的關聯。方女士第一次病癥發作是因為大寶和自己玩游戲輸了,不開心。如果只是這樣,倒也能理解,畢竟小孩子好勝心強,輸了游戲生悶氣也正常。但沒想到的是,大寶的負面情緒久久不能平復,最后把媽媽的工作材料撕了,還說“要氣死媽媽”。方女士頓時兩眼發黑,癱坐在地。
讓方女士難以接受的是,這樣的情況幾乎每天都會發生,稍不順孩子心,他就會脾氣爆發。方女士無奈又痛心:“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辦了,我這樣做也不對,那樣做也不行,他的脾氣說來就來……”醫生聽完方女士的訴苦,建議她咨詢心理門診。方女士很是疑惑:“為什么是心理門診?難道他這樣的行為和心理問題有關系嗎?”
小孩子發脾氣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因為他們的杏仁核發育要快于前額葉發育,杏仁核主管情緒體驗,而前額葉主管行為控制,當強烈的情緒體驗無法得到適當的控制和調節,孩子就會以外在的發脾氣,甚至是行為上的攻擊等方式表現出來。這種現象在孩子稍微長大一點就會有所改善。但如果孩子發脾氣的頻率、程度和發作環境都明顯異于同齡人,可能要警惕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
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是《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新增加的一類障礙名稱,歸于抑郁障礙診斷類別中。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的核心癥狀是嚴重的、反復的脾氣爆發,表現為言語和/或行為暴力(例如言語暴力,以肢體攻擊他人),這種癥狀表現的強度或持續時間與所處的情況或所受到的挑釁完全不成比例。該類青少年的脾氣爆發大概平均每周發生3次或3次以上,并且每次脾氣爆發前都表現為持續性的易激惹或發怒。在環境范疇上,他們的脾氣爆發場景至少包括在家、學校和與同伴在一起這三種場景中的兩種,且至少在其中一種場景中是嚴重的。在時間范疇上,上述癥狀應當持續存在12個月或更長時間,且應當是在6歲至18歲之間。
在患病率方面,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6個月到1年的患病率可能為2%~5%,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學齡兒童患病率高于青少年。在共病方面,有研究發現破壞性心境失調與另一種障礙同時出現的概率為62%~92%,其中與抑郁障礙和對立違抗障礙的共病率最高。
方女士聽完醫生的介紹,感覺一塊懸著的石頭稍微著了點地,知道了孩子這樣的異常行為是因為什么,就有可能對癥下藥,找到針對性的干預和治療方法。但是,方女士還是疑惑,好好的孩子怎么就出現心理障礙了呢?
目前關于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的成因還沒有定論,研究傾向認為是由生物學因素和心理社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在生物學因素方面,阿片受體基因的表達與兒童后期的破壞性心境失調有關,且破壞性心境失調的孩子在某些特定腦區也存在異?;顒?,例如負責情緒的杏仁核、與獎賞有關的紋狀體、與行為控制相關的額葉皮層等。
在心理社會因素方面,母親孕期存在抑郁癥狀可能和兒童后期的破壞性心境失調有關聯。兒童自身的氣質也與破壞性心境失調顯著相關,例如負性情緒較多、努力控制能力存在缺陷、尋求刺激的水平較高等,可能預示著罹患破壞性心境失調的風險增高。此外,一些環境因素也會起到重要作用。在家庭環境方面,父母對孩子的支持水平較低而敵意水平較高、父母婚姻關系不良、父母本身存在物質濫用的情況等都會增加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的可能性。在社會環境方面,有研究發現同伴關系不佳也是一個風險性因素。
雖然醫生解釋得很詳細,方女士的疑惑和擔憂卻更深了,“按您這么說,我們其實也沒辦法找到最本質的原因去解釋孩子現在的情況,那我之后要怎么管教孩子呢?”
目前針對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的治療有藥物治療和心理干預兩大方面。由于破壞性心境失調在癥狀表現上與抑郁障礙、對立違抗障礙等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在藥物治療方面可以借鑒參考相關的藥物,包括心境穩定劑(例如鋰鹽)、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如利培酮、阿立派唑)和神經興奮劑類藥物(如哌甲酯)。但由于直接針對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的實驗研究較少,上述藥物的療效和耐受性等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患有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的孩子大都是在受挫、要求得不到滿足、沒有及時得到獎賞或沒有得到期望中的獎賞時出現脾氣爆發等癥狀,也就是說該類孩子的外在癥狀表現大都是反應性的,因此可以考慮采用心理治療的方式對其進行干預和引導。例如,采用行為療法來矯正孩子的發怒、易激惹和沖動行為;采用情緒管理訓練來提升孩子情緒調節、情緒表達的能力;采用家庭治療來改善親子之間的互動模式,營造溫暖、和諧、接納和支持性的家庭環境,從而減輕孩子內心的壓力,改善癥狀。
目前也有專家在臨床上將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結合起來治療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例如將氟西汀與認知行為療法相結合,結果發現該種聯合治療的方式可以有效減少孩子脾氣爆發的次數,降低其負面情緒,效果確切。
作為一類新的病種,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的相關研究仍然處在探索階段,無論是發病原因、發展機制,還是早期識別、后期干預和治療,都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體系。基于目前的研究,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具有其獨立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應當開展系列研究,以逐步加深對該病癥的了解,掌握其發病機理,開發針對性的干預方案,造?;純?,以及更多的像方女士家這樣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