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謝卓 吳鳳燕
摘要: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沉淀,博大精深,其所包含的平等、包容的倫理準則、誠信的社交觀念、節儉和寬容的家庭觀念,是每個中華兒女都應該傳承下來的精神食糧。將儒家傳統文化的精華融入到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之中,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作用和影響,從而豐富學校的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儒家文化;班級建設;有效策略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美德的結晶與傳承對象.加強儒家文化的培養,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是當前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途徑。教育工作者們日益清楚地意識到,教育是在呼喚、回歸育人的起點.回歸教育的本真。為此,文章就如何把這種傳統的思想與課堂道德教育結合起來,以達到文化傳承、班級和諧發展的目的進行了論述。
一、儒家文化在課堂中的重要作用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大部分學校、家長都以學生的學業成為衡量標準,大部分學校視升學率為生命線,因此,大部分青少年的道德水準明顯下降,無法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不能正確地理解社會。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社會轉型期,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理想模式都在發生著改變。由于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公德心,自私自利、集體意識淡薄、不會主動關心理解別人、不懂得感恩、不會合作、意志軟弱、自我封閉、心胸狹窄。如何提高校園文化、培養學生的素質就成了當下教育工作者重點研究的任務,本文主張從儒家思想中尋找其根源。中國的儒家文化是幾千年來積累下來的,它的深厚底蘊,在當今的商品經濟浪潮中,依然閃耀著燦爛的光芒。她的思想、價值、行為準則、道德準則,是每個中華人民的精神財富。
二、如何利用儒家文化優勢構建和諧班級
1.創造人文環境
通過校園櫥窗、走廊、學校預覽室、班級展等形式,充分發揮儒家文化的作用。走廊、教室的墻上可以掛上孔子的待人處世、求學的勵志名言,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建立儒家學術研究團隊,開設儒家文化陳列室,組織學生出墻報、板報、手抄報、演講比賽、知識競賽、儒家漫畫等形式,加深他們對儒家思想的了解。在課堂上,我們還安排了同學們觀看了孔子的故事片,播放《論語》視頻,讓他們在看的時候記下寫下自己的感想,并在課堂上分享了自己的經驗。《論語》博大精深,對于其中的“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等話題學生們都格外感興趣,有的同學說,“君子要放好心態,著眼未來,走好眼前每一步”;有的同學認為,在德與恨面前,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事實上,每一次的觀察和交流,都會讓學生們茅塞頓開,提高他們的自控力,增進他們與周圍人或物的關系。
2.多學科教學滲透
如果將傳統文化與當今的課程教學結合起來,可以使學生對它的現實性有更多的感受,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的積極性。在語文課本中,許多的文本都包含著豐富的儒家文化思想,我們應該挖掘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以此來塑造學生良好的個性。以朱自清《背影》為例,其作品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人倫道德,同時也體現了父子之間的深厚感情。這種深厚的親情,是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最寶貴的感情。老師在教這篇散文時,要指導學生:自古以來,中國人都非常重視“孝道”,古人說:“人之行,莫大于孝也”“孝,德之本也”。教師若能從歷史的視角去理解這一文本的思想意蘊,將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從孩子們身上,他們了解到了家庭的可貴,也明白了父母的用心。而且,教科書中所收錄的文言精華,是我們中華兒女傳承的寶貴財富,是一汪源源不絕的泉源,從它的最深處,涌出的“活水”總是“清如許”,需要老師在師生和作者之間架起一座交流與對話的橋梁。此外,社會歷史學科包含著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思品學科則是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思想。在教授學科知識的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將會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從而實現“文道統一”。
3.開展實踐活動,拓寬文化學習渠道
通過舉辦主題活動,讓同學們感受到了活動的濃厚的文化氛圍,最終把活動中的傳統文化精華,融入到每一個人的身體里。中國的傳統節日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意蘊,承載著人們美好的情感和希望,而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學生們的期望也是最大的,在這些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最容易觸動學生敏感細膩的心弦,演繹出美妙的教育旋律。我們可以結合傳統節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節、元宵節等,向同學們解釋這些傳統節日的由來,并介紹節慶時的拜訪禮儀和深刻內涵,讓學生在自我感知中感受那些隱含在思想深處的民族文化精華,繼而發展學生的崇敬之情和仁愛之心。比如,我們可以借助春節貼對聯這一風俗,向學生介紹有關對聯的文化,在讓學生懂得其文字表現形式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4.加強家庭與學校的交流,倡導將優秀的儒家文化融入到家規之中
家長是兒童的楷模,子女是家長的鏡子,家長在子女的成長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孔子曾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校要積極開展家長課堂,鼓勵家長主動學習、實踐儒家優秀文化,做到言傳身教,在家庭教育中充分繼承和發揚儒家優秀文化中諸如孝悌、尊老愛幼、敬重父母等思想,自覺做到“仁義禮智信”,知錯能改,自強不息,用實際行動來教育引導孩子,培養優良的家風家訓,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質和人文修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結束語:作為新時期下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把傳統文化的精華融入學校、課堂、心靈,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學生,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建設和諧的班級,這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們的使命。
參考文獻:
[1]修鐵著,論語中不可不知的人生哲理,中國致公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2]張偉.儒家道德思想及其現代意義[D].山東大學,2008.
[3]張治敏.近代儒家倫理思想的批判與繼承[D].新疆師范大學,2011.
[4]非云華.儒家之道的傳承與發展變化[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6(12).
[5]楊兵著,魅力班會是怎樣煉成的,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