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加強 郭靚 蔣欣
普照寺位于鄂城區澤林鎮,原名古寒溪寺,始建于晉代,晉太元六年(公元381 年)佛教凈土宗初祖慧遠大師掛錫于此,故為凈土宗發祥地之一。該寺1940 年抗日戰爭期間毀于戰火,2007 年經當地政府批準重建并更名為普照寺。
近年來,普照寺在繼承佛教優良傳統的基礎上,主動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以弘揚孝善文化為抓手,推動全寺實現由“香火興寺”向“文化興寺”的轉變。

舉行升國旗儀式
普照寺堅持把宣傳普及孝善文化作為立寺之本。一是充實學習內容,增強寺院“書香味”,編印了《普照寺愛國愛教學習材料》,其內容涵蓋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時政要聞、黨的宗教政策法規、《平語近人》《習近平用典》等書籍節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國佛教經典等。通過學習,使僧眾加快了知識更新,優化了知識結構,拓寬了學修視野。二是搭建講座平臺,堅持常態化舉辦“佛教中國化”主題講座,自2014 年開始,每周開展一次“正信講堂”,由主持釋正信為僧團信眾講授中華傳統文化,將佛學經典與四書五經、“二十四孝”故事等巧妙結合,與聽眾共同探討傳統文化經典,體味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用中華優秀文化浸潤宗教,體現佛教的中國文化特色。三是運用佛教活動平臺,舉辦“華嚴經講座”?;顒悠陂g,每天固定用1.5 小時時間,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邀請專家學者、佛學院講師等開展中華文化講座,闡述佛教思想與社會道德等問題,引導僧團信眾走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
普照寺注重引導僧團信眾將傳承孝善文化與日常修行相結合,以身作則弘揚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三愛精神”。一是弘揚愛黨精神,開展“四史”學習活動,組織僧團信眾到麻羊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紀念活動,瞻仰烈士英雄紀念碑,了解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跡,重溫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二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每逢國慶節等重要節日,組織全寺僧眾、居士開展升國旗儀式,全體人員齊聲奏唱國歌,激發愛國熱情,培養愛國情操,弘揚愛國精神。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寺院主持釋正信發動信眾力量,組織外地信眾為鄂州捐資捐物,被評為全省佛教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三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組織開展具有中華傳統意義的特色活動,目前普照寺已連續舉辦六屆中秋文藝晚會,通過合唱國歌、朗誦紅色經典詩詞等方式,將中華傳統文化與傳承佛教經典有機融合,弘揚民族文化,踐行愛黨愛國精神。
普照寺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扎實開展孝善文化的宣揚工作。一是注重文化興寺,將佛教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鄂州地域文化相結合,以優美的環境教化眾人于無聲。在寺廟建筑外,有弟子規、“二十四孝”“二十四忠”故事等碑刻,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憲法知識、《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節選)》等展牌,正規劃制作由孝字和善字組成的“百善孝為先”主題碑刻;在建筑內,以蘇繡、水陸畫、唐代石板拓印等極具傳統特色的物品作為裝飾。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富于文化性。二是堅持生態建寺,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共生,積極將綠色發展理念踐行于宗教活動之中。如在禮佛時改用鮮花,有“心意”更有“新意”,有亮點更有特色,讓大家切實體會了文化之美。
普照寺堅持以孝善文化為媒介,積極開展向社會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探索。一是深入挖掘百家姓文化,弘揚和傳承飲水思源、慎終追始、以孝善為本的傳統。二是開展孝善文化與佛教文化相融合的探索,積極籌備成立佛教中國化工作研究室,深入挖掘、科學總結佛教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等豐富的民族精神遺產,力求將孝善文化研究得更深、傳播得更遠、弘揚得更好,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特征,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有為”,在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的進程中“有位”,在廣大信眾的口碑中“有味”。從而更好地助力增強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激發宗教教職人員和廣大信教群眾的愛國熱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