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驊平 周昌
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這是2021 年1 月4 日黨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文件中,對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目標提出的總體要求。
建設美麗鄉村,已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要求各級各部門務必完成的重要工作任務。農業生產和村民生活,是對農村人居環境產生影響的兩大直接因素。同時,也是影響美麗鄉村建設和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美麗鄉村建設具體安排部署上,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了要從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入手。工作重點是“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要“深入推進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積極“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和美麗庭院示范創建”活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不僅事關恩施農業農村發展,更與恩施美麗鄉村建設、實現鄉村振興目標關系密切。隨著農村居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人們對人居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進一步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促進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
2020 年12 月至2021 年3 月,筆者走訪了恩施州2 個縣(市)22 個鄉鎮25 個村83 戶農戶,對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民文明素養提升等為主要內容的美麗鄉村建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不足,進行了調研。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建設有成效。2018 年以來,恩施州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文件的精神,全州廣大農村人居環境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
一是隨著國土綠化面積擴大和環境保護的加強,全州農村生態系統,保護成效顯著,森林覆蓋率達到了64.65%,濕地保護率達80.4%,恩施州農村綠水青山、藍天白云已是常態。二是在全州已確定的2019 年度101 個美麗鄉村示范村、403 個整治村范圍內,極少見到垃圾隨意堆放現象,部分村已限制使用塑料碗、杯、膜、袋,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三是持續推進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污水處理廠建設已覆蓋了各鄉鎮,達到了“設施完善,管網配套,在線監測,運行穩定”等要求。四是農村廁所革命取得顯著成效。
加大了投入。在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恩施州采取整合各類涉農專項資金,積極爭取政府債券,申報上級補短板強弱項重大項目,引導鼓勵農戶投入及社會各界支持等措施籌集資金,努力做到優先保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落實,切實開展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滿意度較高。從美麗鄉村示范村、整治村抽樣調查的51 戶農戶看,農村居民對現在農村環境衛生改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服務落實、推進鄉風文明、村“兩委”尊重農民意愿及干部工作作風等方面,有49 戶的村民表示滿意,滿意度高達96.07%。
衛生意識強。從走訪調查情況看,廣大鄉村干部群眾,都有較強的保護生態、美化庭院等意識;村民文明素養普遍有較大提升。這主要得益于以下幾點:一是鄉村干部經常對村民開展建設美麗鄉村宣傳教育;二是鄉村干部、農村黨員等帶頭落實環境保護要求,為群眾樹立了榜樣;三是村民委員會加大了對村規民約的執行力度,對隨意扔垃圾、燃放鞭炮、喝“無事酒”、破壞生態環境等行為及時通報批評、責令改正,村民形成了“不守村規民約可恥,維護村莊美麗光榮”的共識;四是農村公廁增多、農戶衛生廁所普及,不僅解決了“如廁難”問題,而且讓村民形成了“家里必須有衛生廁所”的共識。
陋習尚存。部分村民還存在一些與鄉風文明、美麗鄉村要求不符合的行為習慣。例如,隨地吐痰,無遮擋咳嗽,公共場所吸煙,不勤洗手臉,不勤洗衣被,垃圾沒有日產日清等。
常識缺少。村民對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特別是生產生活垃圾分類常識缺乏。村民對現有垃圾分類認知僅為“能夠賣錢”和“不能賣錢”兩個方面,對垃圾分類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的認知幾乎為零,“戶分類”沒有落實到位;部分村還存在垃圾集中箱(桶)放置的位置不妥當、垃圾清運不及時等問題。
硬化過度。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合理硬化鄉村步行道路、排水溝渠等是十分必要的。但大面積、不合理硬化,既造成了國土綠化面積的減少,也增加了不必要的資金投入。
管理缺失。調查發現,農村部分公共廁所管理不到位。一是管理公共廁所的人員責任心不強,不能按要求及時清掃、消毒處理公共廁所;二是公共廁所的供電、供水設施維護修繕不及時;三是公共廁所存在安全隱患。
存在困惑。農村垃圾處理現行總體要求是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市)處理”的辦法進行。在實施過程中,村民對垃圾分類投放后卻在轉運和處理過程中又混合在一起。此外,各地對垃圾壓縮過程中產生的“高危液體”尚無良好處理辦法。在垃圾分類利用上,只有個別鄉鎮起步探索。

油菜花香彭家寨
制約增收。個別鄉村為了保持易遷安置點環境衛生,禁止村民在易遷安置點進行畜禽養殖。此舉確能實現減少或消除畜禽糞污排放目標,但不利于易地搬遷后村民持續增收。
及時制定相關規劃。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從村莊規劃、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以及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要讓農村人口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恩施州各村已制定村莊建設、產業發展、村民教育等方面的規劃與計劃。但部分村存在規劃與計劃過時、滯后等問題。筆者認為,農村群眾的幸福感更多來自于美麗鄉村建設,應拓展美麗鄉村建設的范圍和內容,讓全體農村人口過上更高質量的生活是當前的首要工作。要抓住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相銜接的契機,及時修訂、完善切實可行的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與計劃。在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要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精準到位地貫徹黨的政策,充分結合各村歷史、人文、地理特點,做到“獨具特色,分外美麗”,避免美麗鄉村建設“同質化”和“一刀切”。
切實做好宣傳教育。人與環境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美麗鄉村建設關鍵靠人,特別要依靠村民的積極參與和主動作為。要進一步提升村民綜合素養,這是“十四五”時期包括我國農村人口在內的全體公民的必修課,更是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人自身發展進步的必然要求。現階段,要抓住以下幾點進行宣講:一是要重點向農村群眾講清楚“十四五”時期的目標任務。二是要加強對村民過上小康生活“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教育。三是要通過正面引導,補齊村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思想和行為的短板。如促使村民形成保護生態、維護環境、講究衛生的強烈意識,教會村民將垃圾分類。還要重點引導村民正確處理家庭、鄰里關系,共建美麗和諧鄉村。
發揮村民自治作用。落實好村民自治,能使鄉村治理事半功倍。圍繞德治、法治、自治要求,要強化村“兩委”在鄉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調查中了解到,某縣的一個美麗鄉村示范村,村民委員會在鄉村治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組織了38 名村民志愿者參與保護生態、義務消防、打掃衛生、維護穩定等工作。二是村民委員會嚴格執行了村規民約,在一年內對有破壞生態、燃放鞭炮、亂扔垃圾等行為的村民進行了通報批評。三是切實抓好“限塑”工作,把村民“紅白事整酒”,根據村規民約列入了村民委員會審查的范疇。通過幾年來的持續治理,該村村容整潔、民風樸實、團結友善。同時,該村干群關系良好,村民十分擁護村“兩委”干部,十分支持村“兩委”的工作,全村基本形成了自覺限塑、禁鞭、簡葬等良好風氣。
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恩施農村生態建設基礎良好,只要做好維護和開發利用后的及時植綠,就能保持良好生態環境。在鄉村振興建設中,特別是在“十四五”開局的一至兩年內,要進一步做好垃圾回收利用、排污管網建設、公路安保完善、推進公共服務供給等工作。
倡導文明樹立新風。首先,要引導村民以務實的精神參與美麗鄉村建設。要努力克服講排場、比闊氣進行庭院建設的虛榮心理;其次,要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倡導勤勞、節儉風尚,反對鋪張浪費;第三,在開發、利用恩施優秀民族文化的同時,要把恩施紅色文化融入其中,以先進的文化教育村民、感動游人;第四,要把樹立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文明鄉風作為美麗鄉村的重要內容列入建設范圍。和諧的鄉村社會環境是美麗鄉村的根本要求,村民的心靈美、行為美是鄉村美的重要標志。
建設美麗鄉村,從大的方面說,必須從基礎設施建設、人的思想提升做起;從小的方面說,必須從村民形成良好行為習慣、保持良好環境衛生做起。美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是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的高度統一。